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春雨霏霏,夜色朦胧,更增添了几许夜游枫桥的情趣。
尽管苏州以留园、拙政园、狮子林为代表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而蜚声海内外,尽管五月的苏州,亭台楼阁、山光水色,尤为醉人,可我还是钟情于那座孤零零的枫桥,欲睹其风采满足夙愿之情,急不可待。虽然是落暮时分才到苏州,还是在安顿好行囊之后,顾不得旅途劳累,立即寻车前往枫桥。车到枫桥,下车步行。环顾同游诸公的年龄、服饰、气质,使人仿佛置身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那样一种谈古论今的文化氛围。老朽也自然附庸风雅地加入了群贤行列,大发思古之幽情,去寻觅张继生活那个时代的历史与文化……
当我沿着坡桥为台阶,默诵着《枫桥夜泊》,一步步登上枫桥的时候,心潮逐浪,久不能息。这座古朴典雅、雄浑凝重的半圆形单孔石孔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支流——枫桥湾上,建于唐代。因唐诗人张继的一首七绝《枫桥夜泊》而闻名遐迩,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以题咏此桥为一大雅事。故明代诗人有“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的感叹。《枫桥夜泊》更是日本人民所喜爱的唐诗,不仅早已被收入小学课本,也是书道界经常书写的内容。而且每年农历除夕之夜,都有几百人专程来寒山寺参拜佛祖,敬听夜半钟声。因为传说张继是听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才得以进士及第,进入官途。是啊!无枫桥,《枫桥夜泊》无以问世;无《枫桥夜泊》,枫桥则无以名扬海内外。
放眼四顾,这里是大运河和古驿道并行的水陆要冲。曾是“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万两水西东”的姑苏城外最繁华的商业区。南来北往的商贾旅人、文人雅士、官宦吏卒,莫不憩此桥下,欢饮醉卧,流连忘返。这里也曾是明嘉靖年间,三次遭受烧杀抢掠的苏州军民,奋勇杀敌,御倭寇于姑苏城西门外的古战场。而今,这一切都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唯有枫桥及其东侧的铁岭关尚存,似乎在向游人们倾诉着……
张继“愁眠”的那只“客船”,可能停泊在哪里呢?游客们比比划划的在指点着、议论着、猜度着,气氛甚是热烈。根据《枫桥夜泊》的诗意,诗人分明感受到了“霜满天”的寒冷,似应停靠在桥孔中的一侧,以避风寒。我暗自作如是推断。
在枫桥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亲身体味、领略张继在《枫桥夜泊》中表现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的意境美,乃是平生一大精神文化享受,来时的决心也确是如此。可是,离子夜尚有三个小时,现在已是饥寒难耐了,只好改变初衷吧!归来的路上,思绪万千,顺口吟出了“细雨霏霏月色昏,乌啼钟声不曾闻;江枫渔火今犹见,枫桥夜泊已无人”的诗句,以志此行。
《辽宁职工报》1992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