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秘鲁~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e police brigade Marcelo colonel to capture more camp to track down insurgent leader if Ann Abad’s whereabouts. He asked an old woman abed is dead. The old woman shook her head, side touches the lips. He asked: "run away?" She shook her head again. Finally, she scanned the crowd around said: "angels have him up to heaven again, this is what I saw."
巴依亚州警察大队的马塞多上校到俘虏营地去追查起义者首领若安·阿巴德的下落。他问一位老妇人阿巴德是否死了。老太太摇摇头,一面咂咂嘴唇。他又问:“是不是逃跑了?”老人家再次摇摇头。最后,她环视着周围的人群说:“天使已经把他接到天上去了,这是我亲眼看见的。”
【获奖理由】
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名人小记】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
要说马里奥·略萨是个全才也不为过。他对小说、剧本、散文、诗集、文学评论、导演、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政客等方面都“小有所成”。
当然,说“小有所成”未免太低调了。实际上,他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早就到达了文学殿堂的顶点。
略萨出生于秘鲁南部的一个中产家庭。1953年,中学时期,由学校同学组团,剧作者本人担任导演,当地剧院公演的《印加王的逃遁》便是略萨首部导演戏剧之作,受到了秘鲁教育部文艺创作单位的一致认同。同年,略萨在被称为“拉美最古老高校”的利马的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修文学与法律。两年之后,与大自己十岁的姨妈结婚。
1960年,略萨在马德里的奖学金到期后,来到巴黎,为了维持生计,略萨开始了创作。1963年略萨以长篇小说《城市与狗》赢得了国际声誉,奠定了其在文学殿堂上的地位。随后,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作品也频繁地出版发表,而他所获得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1981年,他自认为写得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世界末日之战》出版,为了这部小说他付出了很多心血,所以获得这样的成绩也是绝对实实在在的。
1989年,略萨在家乡正式宣布投入总统选战。1990年,他成为了声望最高的候选人,六月份,同为竞选者的藤森谦以57%的成绩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略萨在得知自己落选后,第三天便离开了秘鲁,长期侨居欧洲。
1993年,略萨应聘美国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职,他的回忆录《水中鱼》同年发表,其中详尽了从1987年到1990年的政治活动。也是在同一年,他获得了西班牙护照以及秘鲁和西班牙双重国籍的身份。
十年之后,时任秘鲁总统期待他回国担任总理,可他却一再推荐昔日伙伴梅丽诺,使其成为了秘鲁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理。
除了爱好文学和政治风云,略萨还有着酷爱足球的兴趣。第一次看体育大学队比赛时,他才只有十岁。而十二、三岁的他就已经在秘鲁体育大学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了。从小就是球迷的略萨,新婚蜜月都在看贝利踢球,他回忆说:“我们在里约只有几天,但还是买票去看了巴西国家足球队与德国队的比赛,贝利的球技令人难忘。”
他崇拜且欣赏球星贝利,就像我们崇拜而欣赏他一样。2010年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德宣布略萨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秘鲁举国欢庆。秘鲁体育大学队宣布为略萨举行一场精彩的足球赛,来庆贺这位球迷文学家。
【内容梗概】
再说战争和人生感悟显得那么啰嗦,可我们还是要说。因为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人们意识不到其根本性质,就永远无法彻底摆脱贫困、剥削、战争。
那理想中的乐园永远不会到来,就算世界末日来了,理想国也不会被建立。传教士安东尼奥·贡塞知道这样的糜烂生活应该被彻底清除,封建的统治也应该被消除。所以,他带领人们冲出社会的束缚,建立“理想国”,只是他们的力量太薄弱。就算是把它当成一场“世界末日之战”也还是以失败告终。
不知道真正的世界末日到底什么时候来,不过人们只要愚昧地生活下去,那场浩劫一定会来的!
【精彩赏析】
为了写好这本名叫《世界末日之战》的小说,略萨花费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去了解那场卡奴杜斯起义,甚至深入巴西腹地二十多个村庄调查研究。所幸的是关于起义者安东尼奥·贡塞也罗的事迹还在流传,不少村民还指出了当年的战场和安东尼奥领导人民修建的教堂等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些素材为略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使他创作起来方便很多。
最初构思这本书是因为“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的《腹地》,他对卡奴杜斯事件做了精辟的历史和社会的分析,他的书是拉美文学的经典著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十分复杂的大陆。”略萨得到启示后,根据19世纪末巴西北部的腹地农村卡奴杜斯地区的农民起义改写成了这部广为流传的《世界末日之战》。
19世纪80年代,巴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农民、牧民深受天灾人祸之苦,而且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信仰便成了大伙儿重要的精神支柱。安东尼奥·贡塞也罗是一个优秀的传教士,他总是在腹地乡村游荡。在那个饱受人间疾苦的年代,人们更愿意相信世界末日的到来。
安东尼奥深信上帝的教诲,四处宣传基督教的教义,并且预言了“世界末日的审判即将来临”的消息。人们本来就盼望着脱离苦海,见安东尼奥如此真诚,便也相信了他的说法。
不久,安东尼奥的身边就聚集了很多狂热的信徒,他们都希望着末日审判的到来。这股力量就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安东尼奥就以卡奴杜斯镇作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生活区。四面八方的乡民、逃犯、盗匪听说这里的村民生活得很好,也纷纷来投奔。久而久之,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暂时的生活区了,而是能够震动政府和贵族阶级的营地。
当地政府军事当局会议决定,一定要派兵围剿卡奴杜斯营地。要想建立真正美好的社会,就必须有牺牲,有战斗。人们心中怀着对上帝的敬意和对安东尼奥的崇拜拼死抵抗,挺着牛叉和弯刀向敌人刺去。政府也没想到,人民的力量如此的强大,也没想到人民的意念可以支撑着他们勇敢杀敌,他们更没想到第一次围剿竟然以失败告终。
政府军不甘心,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围剿。这次围剿的指挥官是布里陀,是一名猛将。他率领着543名士兵和14名才智多谋的军官,带着大炮、机关枪等武器向卡奴杜斯进发。可谁知起义者的精神已经被基督精神所支配,根本不怕政府的打击。他们派出“司令”阿巴德领导战斗,阿巴德足智多谋,三次较量就让政府军受到惨重的伤亡。第二次围剿依然以失败告终。
1887年2月,西塞上校接到命令,准备第三次围剿卡奴杜斯镇。他率领1300名官兵,四门大炮向卡奴杜斯出发。然而,他似乎忽略了阿巴德的才智,被起义军撒下的天罗地网给困住了。由于阿巴德领导有方,敌人在行军的路上就已经出现了不少伤亡。政府军在准备围剿卡奴杜斯镇时,队伍早就在惊恐、炎热和饥渴的情况下疲惫不堪了。起义军就在此时发起了进攻。西塞上校为了挽回败局,打算亲自上阵,谁知还未走到半路便被枪弹打死了。
第三次围剿的失败彻底惹怒了资产阶级,人们纷纷议论这样装备精良的政府大军怎么会遭到三次失败呢?统治阶级终于看到了起义军的危险性,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毁灭。
而这次,卡奴杜斯镇终于迎来了“世界末日之战”。政府委派了一名骁勇善战的元帅和三名经验丰富的将军,率六个团的兵力第四次围剿卡奴杜斯镇。三个多月过去了,政府终于以伤亡2500人的代价攻陷了卡奴杜斯镇。为了发泄前三次失败的仇恨和自身的残暴,政府对这里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全镇无论儿童还是妇女几乎无一幸免。全镇5000座房屋被夷为平地。
大街上,尸横遍野,一片惨绝人寰的景象。尽管安东尼奥率领的百姓心中的“世界末日审判”还未来到,但是经历过这些的人们都知道,“末日审判”终于要来了。
【名家点评】
《世界末日之战》是巴尔加斯·略萨已出版的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作,它的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语言生动,以经过锤炼的艺术风格将魔幻与历史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丰富多彩、热情激荡的1890年的巴西形象,即一个从君主制向共和制过渡的形象。——秘鲁著名作家、评论家、历史学家、语言科学院院士路易斯·阿尔贝托·桑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