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学会退让,是明白人的做人之底线。以守代攻,以躲为闪,给别人留出一条缝,给自己让出一条道。很多事情,只要避让得当,同样可以取得攻击的效果。凡能成大事者皆善于避让,在与人交往时,不是凭借自己的声势去压人,而是守住避让之功,让自己少受摩擦。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两败俱伤”,在心平气和中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第一节 给别人留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
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干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给人面子是联络感情的最好方法。而伤人面子,受害的最终是自己。
从前有一显宦,公余之暇,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某甲在其门下做一名食客。有一天某甲与该显宦对弈,一出手便{L-End}表现出咄咄逼人之势,该显宦知是劲敌。比赛到后来,竟逼得该显宦心神大乱,汗涔涔而下。某甲见对方焦急的神情,格外高兴,故意留一个破绽,给该显宦发现了,立即进攻,满以为可以转败为胜,谁知某甲突然使出杀手锏,一子落盘,很得意地说道:“你还想不死么?”该显宦遭此打击,心中大为恼火,立起身来就走。据说该显宦向来着意于修养,胸襟比普通人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于某甲,始终耿耿于怀。
而某甲呢,还是莫名其妙,他始终不懂得为什么该显宦不再与他下棋。该显宦本能使某甲飞黄腾达,为了这一点不快,老是不肯提拔他,某甲只好郁郁不得志,以食客终其身。也许他要自叹命薄,谁知是忽略了对方的自尊心,抑制不住自己的好胜心,伤了对方面子,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这个故事旨在教训我们,在无关得失的比赛竞技中,总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伤人面子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争强好胜,使对方下不来台,常常不会有好结果。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即使自己会做得很好,也绝不逞一时之强,干使他人面子难堪的蠢事。
有一个关于英国温莎公爵的小故事,相信读后会对你有所启示:有一次,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其时还是“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上,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与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器皿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主持人。
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出现的难堪与尴尬顷刻释然,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温莎公爵的做法可谓高明之至,他以不伤人为原则,随机应变,把一场即将出现的麻烦化解于无形。反之,如果温莎公爵说明这水是用来洗手的,那印度客人必然为丢了这样大大的一个丑而无地自容,立刻会陷入尴尬的境地,搞不好还会迁怒于人,影响两国的友好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一些无法让步来照顾对方自尊心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很好,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可见,我们做事情千万不能太过分,不能由此而伤别人的心,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非常重要。
第二节 戳人脸面惹大祸
看似不经意的言行而让人颜面尽失,有时后果会非常严重。遇到心胸开阔一点的,他只是内心不快而已,或许不会有什么极端的行动;而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狭窄之人,他心中就会产生怨恨,而这种怨恨极有可能转化为报复行动。
在战国时代,有一个叫中山的小国。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汤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都喝上。没有喝到羊肉汤的司马子期感到很没面子,便怀恨在心。后来司马子期就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道:“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汤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义士。”这段话道出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恼羞成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损害,就无法预测他的行为了。金钱上的损失犹可补偿,而心灵受到伤害,却非轻易就可弥补的。有时候,本身并无存心伤人之意,可是却会因为某句无意的话伤害到别人,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甚至可能因此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羹”而失国的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示。
《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个故事,有一次,齐国的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大醉,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剩下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对他叱骂:“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也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当时,在宫内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在这里,刖跪因为夷射羞辱了他而怀恨在心,因此设计陷害。而酒醉中的夷射恐怕一直到死也没搞清楚自己的杀身之祸是因为得罪了一个自认为无关紧要的“下贱的仆人”。
而正是这个“下贱的仆人”认为他自己的“面子问题”是件大事,丢了面子就要强烈报复,因而使夷射身首异处。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在上朝的时候,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便开玩笑似地对其他大臣说:我的食指一动,就能尝到非同一般的美味。这话让国君郑灵公听见了。正巧楚国献给了灵公一个特别大的鳖,灵公准备用它来大宴群臣。结果听到子公的话,在鳖宴上就故意不给他分鳖肉。子公羞愤交加,就径直走到烹鳖的大鼎前,把手伸到汤里捞肉。
这就让灵公十分不好看,结果双方都感到丢了面子,只好翻脸,灵公欲杀子公,而子公抢先发动政变,杀死了灵公,并以“灵”给他作谥号。“灵”的意思十分不佳,这足以让灵公永远没有面子。这种君臣之间为面子而起的争斗近乎可笑,但不能不看到,“面子问题”正是这种倾国覆权的重大事件的“导演”,并且在事件结束之后还以近乎残忍的喜剧式调侃拉上帷幕。可见,面子问题有时甚至能压倒一切,引发杀身之祸,亡国之灾。
第三节 维护别人的面子,为自己赢得尊重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许多时候,逼别人认错是种不会做人的做法,因为这样做无疑会伤了别人的面子,对于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
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的铁定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高明一些,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的好像是他没说清楚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
有个叫约瑟芬的食品店店员,在一次运货时因马虎而使食品店损失了两箱果酱。为此,老板对他进行了如下一番批评:“约瑟芬,你犯了个错。但上帝知道,我犯的许多错误比你还糟。你不可能天生就万事精通,只有在实际的经验中才能不断进步。而且,你比我在这方面强多了,我还曾做过那么多愚蠢的事,所以我不愿批评任何人,但你难道不认为,如果你换一种做法的话,事情能够更好一点吗?”约瑟芬愉快地接受了老板的批评,从此做事认真多了。食品店老板对下属的批评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把下属犯的错误和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结合到一起,一边批评一边做自我批评,让下属感到老板严厉中透着理解,责怪中透着信任,既不刺伤下属的自尊心,又很容易引发其认同感,让下属在坦诚的气氛中接受了老板的批评。既然乐意认错的人如此之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少和别人争辩,因为争辩的目的常常是想显出别人是错的。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手法,是把一种面临争辩的事情暂且搁下。你可不要小看这拖延的措施,它可以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功效,那是让别人有机会去反省自己的错误。大多数人在感觉事情未能解决时,总要自己花点时间来想一想,如果错误确属自己,那么下一次就要有所纠正,即使他口头没有承认错误。但这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不一定听见别人念念有词地说:“我错了,我错了。”有一位英国商人,他现在是某大公司经理,这家公司下面有很多代理商,常常写信向他投诉种种有关代理商与代理商之间的待遇不公平的事,要求公司方面解释,他的应付方法是把信塞进一个写着“待办”字样的文件柜去。他说:“应该立刻予以答复,但我想起,如果答复就等于和他争辩,争辩的结果不外乎是对人说‘你错了’,这样不如索性暂时不理。”事情的最后归结如何?他笑答:“我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待办’的信拿出来看看,又放回文件柜去,其中大部分的信在我第二次拿来看时,信里所谈的问题都已成为过去或已无须答辩了。”
有一位社交专家说:应酬的最高效果,是你绝不使用任何强制手段而使对方照着你的意思去做。对方完全出于自愿,比你要别人怎么怎么的效果好得多了。查尔斯·史考勃有一次经过他的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休息时间,他看到几个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的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下面清清楚楚地写着“严禁吸烟”。如果史考勃指着那块牌子对他们说:“难道你们都是文盲吗?”这样显然只会招致工人对他的逆反和憎恶。史考勃没有那么做,相反,他朝那些人走去,友好地递给他们几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抽掉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了。”
吸烟的人这时立刻知道自己违犯了一项规定,于是,便一个个把烟头掐灭;同时对史考勃产生了好感和尊敬之情。因为史考勃没有简单地斥责他们,而是使用了充满人情味的方式,使别人乐于接受这样的批评。这样的人,谁不乐于和他共事呢?你逼迫别人认了错,可能会得到一时之快,殊不知,这种违背他内心意愿的做法不仅激起了他的逆反心理,使事情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会在他心中积下怨恨。如果这种事发生多了,你应该明白“怨恨”会转化成什么。
第四节 尊重他人的隐私是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人相处时,必须对他人的隐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触别人的伤疤,也不去揭别人的面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人不可能不犯错,也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
就连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亲戚朋友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光屁股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一见面,他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
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这位老兄还在那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他杀了。这位穷朋友犯了“揭短”的致命错误,尤其揭短的对象是已贵为天子又极要面子的朱元璋,他的人头落地也就不奇怪了。其实,无论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传说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症,两江总督推荐了一位江南名医进京医诊。
这位名医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所患之病恐非常之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此去要小心应付。”进京后,这位名医先拜托一位在京经商的同乡,从宫中服侍太后的太监那儿偷偷了解到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经过细细分析后,发现慈禧太后之病是小产的后遗症。这一分析,使他大吃一惊,要知道,慈禧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后来他想了一个计策,便安心睡觉去了。第二天,这位名医在太监的带领下,走进了金碧辉煌、戒备森严的皇宫。看见里面已经有四五个各地的名医,在为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他们又各自开方立案。
轮到了他,因为他对太后的病心中已经有数,诊切之后,他在立案上只字未敢提及产妇的病因,只作心脾两虚诊治,而在药方上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西太后本来就对医药有所了解,见了这位名医的方案,甚合心意。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能治好病,又可塞口遮私丑。这位江南名医的药方完全符合了这些要求,而另几位名医虽然切中了病因,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不合老佛爷的心意。后来,慈禧服用了这位江南名医开出的药,奇病渐愈,慢慢康复。
自此以后,对江南名医十分器重,给了他许多名利上的好处。而他也深缄其口,从未把这个秘密透露给他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不管这些秘密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人们都把它深深地隐藏起来。如果你知道别人的秘密,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即刻把它全部忘记。因为贸然揭开他人的隐私,很可能会触痛他人的心灵,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与人相处时,必须对别人的隐私予以尊重,不去碰触别人的伤疤,也不去揭别人的面具。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第五节 批评也要讲究方式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甚至“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
在广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L-End}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L-End}表本店,将这双{L-End}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L-End}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其实,大家都有感受:批评,是一件令人十分难为情的事情,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在那种特定的氛围中一定都多少有些尴尬。
其实,批评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批得对方体无完肤,彻底地打倒对方,而是纠正对方的错误。因此,艺术的批评不应伤害对方,而是激励他,使对方{L-End}表现出更好的业绩。如果不顾方式地对对方的缺点、过失进行批评,以期对方改正,这种说话方式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对方感到自己有错误,也会强词夺理,甚至拂袖而去,弄得双方不欢而散。例如,当着妻子的面对别人说:“她呀,真差劲,连个家也照看不好。”或者,作为一位母亲,在大家面前批评自己的孩子:“小明呀,你真是笨蛋,看看人家小勤,多聪明,你连人家的千分之一都没有,快向他学学!”等等,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每个人都会顾及自己的脸面,自己的错误被指出并被批评,这本身就已很难受了,但若再当着别人的面,就更无法接受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不去体会别人的内心感觉,而在众人面前口气严厉地训斥他人,甚至发出威胁,完全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做法。许多领导或上司认为,当下属犯了错误时,就立即指出,这种批评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方可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让他回到自己的团队中。尽管直接批评会使他们在情绪上有所抵触,或者觉得丢了面子,但自己确实是为整个团队着想,更何况知错即改,犯了错误就不该隐瞒,这是金科玉律。他们的这种想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由此引发的上下级之间沟通的恶化也同时存在。所以,高明的领导或上司从不直接去批评别人,而是采用“人性化”的批评艺术,在既不伤害下属感情的同时,又收到实际效果。
当下属做错了什么事时,他们决不会当众把对方大骂一通,而是以含蓄、委婉的批评方式使下属明白自己的过错,给他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奥克拉是德国一家工程公司的负责人。闲余时间,他喜欢到工地看一看,以监督在工地上的员工是否戴安全帽。他曾经碰到某些没戴安全帽的人,就大声地斥责,要求他们遵守公司的规定。这些员工虽然接受了他的纠正,却满肚子的不高兴,常常在他离开之后,又把安全帽摘下来。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采取另一种方式。有一次,他发现有人不戴安全帽,就把这个人叫到一边,问他是不是安全帽戴起来不舒服,或者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
然后,他用充满温情的声调提醒他们,戴安全帽的目的是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建议他们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戴安全帽。新的方法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戴安全帽的人愈来愈多,而且从未再引起愤恨或情绪上的不满。人与人之间导致误会和产生伤害的最初原因也多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不懂得批评的艺术,结果使相互之间产生隔膜、矛盾。所以,不管批评的对象是谁,都要注意方式。
第六节 容人之过,为自己留条后路
不会“爱”别人,就可能被人所累,乃至于让你跌倒而无路可走。因此你应当学会在人际关系中既走又看,学会爱别人。当然,学会“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会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爱”敌人是多么难。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下之分,有大小之别,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敌人的大。
在王莽政权倾覆之后,各路豪杰为争夺皇位,又打得不可开交,刘秀便是其中的一位。刘秀率领大军去攻打邯郸,不久就攻入邯郸,杀了王郎。刘秀住进了王郎在邯郸修建的宫殿,命令他的手下去检点王郎朝中的公文,这些公文大部分是各郡县的官吏豪绅与王郎之间的往来文书,内容大部分是奉承王郎,说尽了刘秀的坏话,甚至出谋划策帮助王郎怎样除掉刘秀。这样的公文,刘秀看也不看,全都堆在宫前的广场上,并召集全体官吏和将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些文书全部烧掉了。有人提醒刘秀说:“你怎么就这样烧掉了呢?反对咱们的人都在这里面呐。
现在连他们的名字我们都查不清了。”刘秀对他们说:“我烧掉这些,就是要向所有的人说明,我不计较这些已经过去的恩恩怨怨,好让大家都安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投奔我们,我们才能发展壮大。”大臣们这才明白过来,刘秀不追究那些曾反对过自己的人,那些人就会心安理得地服从刘秀,而不会因为害怕刘秀报复,投入反对刘秀的营垒。大伙都佩服刘秀的深谋远虑和宽广胸怀,一些过去反对刘秀的人,见了刘秀这种大仁大义的举动,反而不再反对他,而愿意为他效力了。刘秀赢得了人心,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最后终于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由此可见,你如果能宽容地对待敌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的谴责。汉文帝时,袁盎曾作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他的一个从使与他的一个侍妾私通。袁盎知道后,并没有泄露出去,也没有责怪那个从使。有人却说了一些话吓唬那个从使,说袁盎要治那个人的死罪等等,结果把那个从使吓跑了,袁盎知道后,又亲自去把那个从使追回来,对他说:“男子汉做事要顶天立地,既然你这么喜欢她,我可以成全你们。”便将那个侍妾赐给了从使,待他也仍像从前一样。到了汉景帝时,袁盎到朝廷中担任太常要职,后又奉汉景帝之命任职吴国,当时,吴王刘濞正在谋划反叛朝廷,决定先将朝廷命官袁盎给杀掉。就暗中派了五百人包围了袁盎的住所,袁盎本人却毫无觉察,情况十分危险。
在这五百人的包围队伍中,恰好有一位就是当年袁盎门下的从使,此人现已任校尉司马一职。他知道袁盎情势十分危险,随时都会有性命之忧,心想,这正是报答袁盎的好机会。兵临城下,如何营救恩人?那个从使灵机一动,就派人去买来二百坛好酒,请五百个兵卒开怀畅饮,并说道:“大伙好好喝个痛快,那袁盎老头现在已是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士兵们一听,一个个酒瘾发作,喝得酩酊大醉,东倒西歪,顿时成了五百个醉鬼。当天夜晚,那个从使悄悄来到袁盎卧室,将他唤醒,对他说:“你赶快走吧,大人,天一亮吴王就要将你斩首了。”袁盎揉了揉昏花的老眼,忙问他:“壮士,你为什么要救我?”原来当年的从使现在已穿上了校尉司马服,加之又过去了多少年,在昏暗的灯光下,袁盎仓促之间,根本认不出当年的他了。
校尉司马对袁盎说:“大人,我就是以前那个偷了你的侍妾的从使呀!”袁盎大悟,在那位校尉司马的掩护下,连夜逃离了吴国,摆脱了险境。历史上这些宽以待人,懂得饶人之人,不是成就了大业,就是在关键时刻得以避祸全身。可见脸面尊严在为人处世、成就前途中的重要性。“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说的正是这种道理。对犯错误不应总是凶狠责罚,换一种态度和面孔,得饶人处且饶人,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第七节 不妨为上司背背黑锅
记住,领导的面子永远比你的面子更重要,作为领导人,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支持了他,你们的关系就可以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爱面子,尤其是官场上的某些领导者们,更把面子看得尤为重要。他们很注重下属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以此作为检验下属对他尊重不尊重、会不会来事的一个重要“标准”。会来事的下属并不只是消极地给领导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候、“露脸”的时刻给领导争面子,从而取得领导的赏识。
东北王张作霖在一次给日本“友人”题词时由于笔误,把“张作霖手墨”的“墨”字写成了黑,有人说:“大帅,缺个土。”正当张作霖一脸窘相时,另一个人却为他开脱说:“你懂什么!这叫‘寸土不让’!大帅能轻而易举地将‘土’恭手送给别人吗?”一句话即保住了张作霖的面子,又恰到好处地在上司面前露了一手,结果,这个人后来成了张作霖离不了的得力助手。
领导者既然是人不是神,决策就必然有失误之时。即使一贯正确,群众中也可能出现对立面。这时,也许有些人会站在群众一边,同领导对着干,这可就糟透了。这样做无疑是掉进了晋升道路中难以自拔的陷阱。聪明的做法是,当领导与群众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作为领导人,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你支持了他,也就自然会视你为知己。实际上,上级与下属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它既可以是领导与部下的关系,也可以是朋友关系。
一旦你与上级的关系发展到知己这个层次,较之于同僚,你就获得了很大的心理优势。你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上级的特别关怀与支持。某公司部门经理T由于办事不力,受到公司总经理的指责,并扣发了他们部门所有职员的奖金。这样一来,大家很有怨气,认为T经理办事失当,造成的责任却由大家来承担,所以一时间怨气冲天,T经理处境非常困难。这时秘书O站出来对大家说:“其实T经理在受到批评的时候还为大家据理力争,要求总经理只处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奖金。”听到这些,大家对T经理的气消了一半儿,O接着说,T经理从总经理那里回来时很难过,{L-End}表示下月一定想办法补回奖金,把大家的损失通过别的方法弥补回来。O又对大家讲,其实这次失误除T经理的责任外,我们大家也有责任。请大家体谅T经理的处境,齐心协力,把公司业务搞好。O的调解工作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按说这并不是秘书职权之内的事,但O的做法却使T经理如释重负,心情豁然开朗。接着T经理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很快纠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O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O经理当然对其另眼相看。可见,善于为别人排忧解难,对于更好地工作的确是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种事情明明是上一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面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
例如,在某机关中就出现这样一件事。部里下达了一个关于质量检查的通知后,要求各省、地区的有关部门届时提供必要的材料,准备汇报,并安排必要的下厂检查。某局收到这份通知后,照例是先经过局办公室主任的手,再送交有关局长处理。这位局办公室H主任看到此事比较急,当日便把通知送往主管的某局长办公室。
当时,这位局长正在接电话,看见H主任进来后,只是用眼睛示意一下,让他放在桌上即可。于是,主任照办了。然而,就在检查小组即将到来的前一天,部里来电话告知到达日期,请安排住宿时,这位主管局长才记起此事。他气冲冲地把办公室主任叫来,一顿呵斥,批评他耽误了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H主任深知自己并没有耽误事,真正耽误事情的正是这位主管局长自己,可他并没有反驳,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批评。事过之后,他又立即到局长办公室里找出那份通知,连夜加班加点、打电话、催数字,很快地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整。这样,局长也愈发看重这位忍辱负重的好主任了。
为什么H明明知道这件事不是他的责任,而又闷着头承担这个罪名,背这个“黑锅”呢?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这位主任知道,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上司背黑锅。这样,尽管眼下自己会受到一点损失,挨几句批评,但到头来,自己仍然会有相当大的好处,事实上证明他的做法和想法是正确的。
第八节 以敌为友可以赢得人心
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化,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让事实来“{L-End}表白”自己。这样做,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真诚的拥护。在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敌人可以宽大关怀,而不必耿耿于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冤家宜解不宣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互不忍让,必将使矛盾激化,冲突升级,加重双方的对抗心理。即使一方凭借权力或武力去压倒对方,那也只能造成压而不服,或面服心不服的状况。而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礼让三分。一旦你这样做,你的高风亮节必然会激起对方的羞愧之心,令他打心底里由衷地佩服你的度量。这样做,常常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化敌为友,你不仅不会失去名望,而且还能获得真诚的拥护。
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魏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宽容是一种优良的品格,不但会让别人愉快,也会让自己大有收获。
1754年,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率领他的部下驻守在亚历山大。那里正在选举议会的议员,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据说,华盛顿与佩思就选举问题上的某一点发生了剧烈的争论,华盛顿说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话,佩思把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马上过来,准备替他们的长官报仇,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第二天一早,华盛顿递给佩思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去。佩思如约到来,他是准备来进行一场决斗的。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枪而是酒杯。华盛顿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去。“佩思先生”,他说,“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对的,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请握我的手——让我们交朋友吧。”
从此以后,佩思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别人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伺机报复?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像的态度,宽容对方,{L-End}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将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总之,人生在世不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是胸怀宽广,器量过人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不{L-End}图别的,跟大量的人说句话也觉得痛快!”
第九节 协调好自己的原则和别人的面子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一定要伤害别人的面子,你可以做得更艺术些。对于尴尬难言的事,要学会对人进行暗示,使其做好心埋准备,既维护了别人的面子,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三百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莱伊恩受命设计了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他运用工程力学的知识,依据自己多年的实践,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一年以后,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莱伊恩自信只要一根坚固的柱子足以保证大厅安全,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莱伊恩非常苦恼,坚持自己原先的主张吧,市政官员肯定会另找人修改设计;不坚持吧,又有悖自己为人的准则。矛盾了很长一段时间,莱伊恩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
三百多年过去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被人发现。直到前两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才发现莱伊恩当年的“弄虚作假”。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国的建筑专家和游客云集,当地政府对此也不加掩饰。在20世纪末,特意将大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旨在引导人们崇尚和相信科学。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非常伟大,这种伟大{L-End}表现在他始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给高贵的心灵一个美丽的住所,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仍然可以在别人的怀疑中巧妙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保持自己的自信,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一定要伤害别人的面子,你可以做得更艺术些。还有一个事例,米开朗基罗为某市雕刻手上拿着弹弓的大卫。
几星期之后,正当米开朗基罗在做最后的修饰时,该市的市长进入工作室。他自以为是行家,仔细地品鉴了这项作品,同时告诉米开朗基罗,虽然他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杰作,但是依他的评断,鼻子雕得太大了。米开朗基罗晓得市长就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因此视角不正确。他不说一句话,只是招呼市长随他爬上鹰架,到达鼻子的部位,他拿起刻刀和木板上的一些大理石屑,市长站在下面的鹰架上,米开朗基罗开始用刻刀轻轻地敲着,让手上搜集来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他事实上没有改动鼻子,但是好像在努力工作,经过几分钟装模作样后,他站到一边说:“现在看看吧!”市长回答:“我比较喜欢这样,你让它栩栩如生了。”
杰克·韦尔奇就任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时候,通用电气公司正面临着一项需要慎重处理的工作:免除查尔斯·史坦恩梅兹担任的计算部门的主管职务。史坦恩梅兹在电器方面是个天才,但担任计算部门的主管却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不过,公司却不敢冒犯他,因为公司当时还绝对少不了他这样的人才。于是,韦尔奇亲自出马。一天,他把史坦恩梅兹叫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史坦恩梅兹先生,现在有一个通用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的职务,你看这项职务由你来担任如何?我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担任这项职务。”史坦恩梅兹一听,十分高兴:“没问题,只要是公司决定的,我就乐意接受。”对这一调动,史坦恩梅兹十分高兴。他知道,换职务的原因是公司觉得他担任部门主管不称职,但他对杰克·韦尔奇处理这一问题的方式颇感满意。
通用公司的高级人员也很高兴。杰克·韦尔奇巧妙地调动了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的工作,而且杰克·韦尔奇的做法并没有引起一场大风暴——因为他让史坦恩梅兹保住了面子。对于尴尬难言的事,没必要当众宣布,更没必要撕破脸皮,弄得不欢而散;不方便说的话要学会对人进行暗示,使其做好心理准备,一切都在私下里进行,既维护了别人的面子,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第十节 及时补救,哪里破了哪里缝
当口出错语时,应想尽办法及时补救。同样,当行为冒犯了别人,引起对方的不快和反感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才能打消他人的不快,赢得融洽的人际交往。
台湾老板老林正和一位初次见面的客户谈生意。对方看来敦厚老实,总是面带笑容地聆听老林的话。一时之间,老林也没有什么话题,所以就东聊西扯地谈到个人家乡的事。原来对方是台中人。“中部真是一个好地方,有许多风景名胜,南来北往,地点适中交通方便,人情风俗也很纯朴,不像北部,虽然很繁荣,可是纸醉金迷,声色气息太重。像北部的女性,虽然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可是大部分人都很虚荣,崇拜金钱……”突然,对方的{L-End}表情开始转为不悦,并且冷冷地说:“内人就是北部人呀!”这时候,该怎么办呢?老林见对方面有不悦之色,赶紧接着说:“夫人是北部人吗?真巧,我也是在北部出生的呀!”虽然说谎不好,可是,最好找个借口{L-End}表明自己对北部的人情事故是很了解的,然后再追加几句北部人的优点:“北部人外{L-End}表如此,可是在生活上,却是很可靠的伴侣。”
可见,同是称赞一个人,称赞一件事,不同的{L-End}表达方法,其效果悬殊是特别大的,因此必须要谨慎选择词汇。一旦出现了失误,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则必须灵活“转向”,及时弥补。当然,有时候仅靠口舌解释难于挽回失误,这时就要动脑采取适当的行动了。郭德成是元末明初人,他性格豁达,十分机敏,特别是喜爱喝酒。
在元末****的年代里,他和哥哥郭兴一起随朱元璋转战沙场,立了不少战功。一次,朱元璋召见郭德成,说道:“德成啊,你的功劳不小,我让你做个大官吧。”郭德成连忙推辞说:“感谢皇上对我的厚爱,但是我脑袋瓜不灵,整天不问政事,只知道喝酒,一旦做大官,那不是害了国家又害了自己吗?”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内心赞叹,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到皇家后花园喝酒。
一次,郭德成兴冲冲赶到皇家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杯来盏去,渐渐地,郭德成脸色发红,醉眼惺忪,但他依然一杯接一杯喝个不停。眼看时间不早,郭德成烂醉如泥,踉踉跄跄地走到朱元璋面前,弯下身子,低头辞谢,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皇上赏酒!”朱元璋见他醉态十足,衣冠不整,头发纷乱,笑道:“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郭德成摸了摸散乱的头发,脱口而出:“皇上,我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成光头,那才痛快呢。”朱元璋一听此话,脸涨得通红,心想,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大胆地侮辱自己。他正想发怒,看见郭德成仍然傻乎乎地说着,便沉默下来,转而一想:也许是郭德成酒后失言,不妨冷静观察,以后再整治他不迟。想到这里,朱元璋虽然闷闷不乐,还是高抬贵手,让郭德成回了家。
郭德成酒醉醒来,一想到自己在皇上面前失言,恐惧万分,冷汗直流。原来,朱元璋少时,在皇觉寺做过和尚,最忌讳的就是“光”、“僧”等字眼。郭德成知道朱元璋对这件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以后难免有杀身之祸。怎么办呢?他深深地思考着:向皇上解释,不行,更会增加皇上的嫉恨;不解释,自己已经铸成大错。难道真的要为这事赔上身家性命不成?郭德成左右为难,苦苦地为保全自身寻找妙计。
过了几天,郭德成继续喝酒,狂放不羁,和过去一样,只是进寺庙剃光了头,真的做了和尚,整日身披袈装,念着佛经。朱元璋看见郭德成真做了和尚,心中的疑虑、嫉恨全消,还向自己的妃子赞叹说:“德成真是个奇男子,原先我以为他讨厌头发是假,想不到真是个醉鬼和尚。”说完,哈哈大笑。后来,朱元璋猜忌有功之臣,原来的许多大将们纷纷被他找借口杀掉了,而郭德成竟保全了性命。这是由于他能够从小的祸事看到以后事态的发展,提前避祸,才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给人好处,要给得恰到好处凡事都讲求一个度,都讲求恰到好处。
给人好处也是如此,过滥、过于随便都可能好心办坏事。助人可以给心灵以温暖,但如不顾及对方的心理感受,也可能会深深地伤害别人。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给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着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或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
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却有天襄之别。一个商人在街头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心中顿时生起一股怜悯之情。他把一元钱扔进出售铅笔人的杯中,就走开了。
没有走几步,商人好像听到了有人在吼什么,他一回头,只见那个卖铅笔的人红着脸冲自己大声说:“你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一个健康的推销员一元钱?”
商人赶忙折转身来,从卖铅笔人的摊位上拿起几支笔,他抱歉地解释说:“对不起,我忘了取铅笔了,希望你不要介意。”
卖铅笔的人说:“你我都是商人,我卖东西,而且有明码标价。你给我一元钱,为什么就不肯拿铅笔呢?你是不是瞧不起我,认为我是一个需要人同情的小贩?”
商人连连说“对不起”,然后离开了。很快过去了几个月,在一个社交场合,一位穿着整齐的卖铅笔的人与商人又见面了,他双手递上名片,并且自我介绍说:“您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虽然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是您伤了我的自尊。我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乞丐,即使您跑来给了我一元钱,我仍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商人!”
商人听了,尴尬地笑了笑。向一个人伸出热情之手给予无私的帮助,的确是重要的,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让对方感到伤了自尊。帮助一个人,要体现自己的心意是好的,同时要了解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否则你的帮助是多余的。
有两个女中学生看见一个孤独的盲人邻居很可怜,想为他做点好事。有一天,她们发现盲人的一盆已洗好的衣服放在绳子下,还没来得及晾晒。她们想做“无名英雄”,就悄悄地去晾晒。可是当她们刚晾好衣服的时候,看见盲人走过来了,一个女生脱口而出:“瞎子来了。”说罢两个人就要离开,可是盲人已经听到了女生的说话声。他发现自己的衣服不在盆里,第一判断是这几个女孩把它藏了起来,他顿感自己受到了她们的欺负和羞辱,就破口大骂起来。这件事被其他邻居知道了,也以为两个女生欺负了盲人。两个女生的父母听到这件事,就批评自己的孩子。可是两个女生感到很委屈,她们并没有欺负盲人,而是真心帮助他。这两个女生做好事帮助人,结果反而搞得双方都不痛快。如果她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直接对盲人说:“我来帮您晾衣服吧。”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样“帮人惹祸”的事。
由此可见,给人好处,要给得恰到好处。如果不能掌握具体情况,便胡乱给人好处,给得好了皆大欢喜;给得不好,触了霉头,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所伤害。所以,我们要为自己和他人保留余地。这样,才可以防止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