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遵循惯例的社交
【社交箴言】
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与自己大有差别的外国人交朋友,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与对方进行交往和沟通时,遵循国际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交际惯例。
【人际博客】
一般而论,在结交外国友人时,有以下几条国际惯例。
1.信守承诺。在人际交往中,“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应有的基本教养。
与外国朋友打交道,小到约会的时间,大到生意往来,都要讲信用,守承诺,不随便许愿,失信于人。这样才能巩固双方的友谊。
2.热情有度。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一直主张朋友之间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并且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但是在国外,人们普遍主张个性至上,反对以任何形式干涉个性独立,侵犯个人尊严。对他人过分关心,或是干预过多,则会令对方反感。所以与外国友人打交道时,既要热情友好,又要以尊重对方的个人尊严与个性独立为限。
3.尊重隐私。外国人普遍认为,要尊重交往对象的个性独立,维护其个人尊严就要尊重其个人隐私。即使是家人、亲戚、朋友之间,也必须相互尊重个人隐私。所以与外国友人相处时,应当自觉回避对对方个人隐私的任何形式的涉及。不要主动打听外国朋友的年龄、收入、婚恋、家庭、健康、经历、住址、籍贯,以及宗教信仰、政治见解、正在忙什么等等。
4.女士优先。在国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的人际交往中,人们讲究女士优先,它要求成年的男子,在社交的场合,要积极主动地以个人的举止言行,去尊重妇女,关心妇女,照顾妇女,保护妇女,并且时时处处努力为妇女排忧解难。能够这样做的人,会被人视为教养良好。
5.不必过谦。在外国人来看,做人首先需要自信。对于个人能力、自我评价,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勇于大胆肯定。不敢承认个人能力,随意进行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便是虚伪做作,别有用心。所以在与外国朋友打交道时,千万不要过分谦虚,特别是不要自我贬低,以免被人误会。
【精粹解读】
有的时候,在同外国朋友进行接触之中,难免会碰上一些本人尚未经历的场面,或是难以处置之事。此时此刻最好的方法,就是静观一下他人的做法,努力“从众”,与大家保持一致。
85、克服中外差异的社交
【社交箴言】
语言运用用失误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角度上的差异形成的。这一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了正常交际,通过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对比,发掘和指出它们的差异以避免在社交场合发生失误。
【人际博客】
数年前一个汉语教员派往西欧某国执教。学生课上课下都称呼他的姓“王”。这位老师很不习惯,甚至怀疑学生对他不尊敬,为此这位老师还发了一次脾气,使他的外国同事和学生大惑不解。其实西方人称呼某人的姓是尊称,如果称呼某人的名字则表示亲密,包括子女对父母或关系亲密的师长也直呼其名。而中国人对长辈师长是不能以姓名相称的,必须使用如“王老师”或“王先生”之类的称谓。外国人对中国老师直呼其名在交际中引起对方不快,是由于社会习惯不同造成的。
有些意大利学生向老师道别时竟说:“你好!”老师很奇怪。后来才明白,意大利语中有一个最常用的“ciao”既用于见面时的问候,也用于道别。于是有的学生也把“你好”用于道别,造成了语用中的失误。而中国人道别时的一些习惯用语也常常使外国人感到困惑。例如我们送客人时常常说:“走好!”“慢慢走!”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不明白为什么让他“慢慢走”,不知如何应答,因此造成交际中断和心理上的困惑。
【精粹解读】
社会-语用失误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而形成的。对外国人,我们可以介绍汉族人的文化和社会习惯,使他们理解我们在交际中出现的某些与他们文化和习惯不同之处,但我们并不必要求外国人都必须按汉族人习惯去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例如对别人的赞扬的反应,汉族人习惯答以谦辞:“哪里,哪里!”“差得远呢。”我们可以介绍这是汉族文化中以谦让为美德在交际中的表现。我们并不必要求以追求个性发展为特征的西方人也要学中国人那样对赞美之词推却、谦让,如回答一个“谢谢”也很恰当。但有些社交用语失误若影响交际则应及时纠正。
86、礼尚往来的社交
【社交箴言】
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怎样送礼,什么时候送礼,送什么礼物,在什么场合送礼合适?这些不能完全按照中国的规矩办,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习惯进行调整,因为本来送礼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好感或者感谢,如果处理不当反倒引起误会则是社交中的一大败笔。
【人际博客】
西欧
在业务交往中,不要第一次见面就给人送礼物,否则会被人认为是愚蠢的。应邀到欧洲人家里吃饭,通常送给女主人的礼物是一束鲜花,提前送去比随身携带好,那样别的客人没有礼物也不会感到不好意思。花的数目不能是“十三”或者双数,在西欧,“十三”或双数会被认为不吉利。到主人家后先把礼物送上,不要拖到饭后再送,否则好像是为了回报主人请的那顿饭似的。不要送带有你们自己公司标志的东西作为礼品。送的礼物不可太贵重或太不值钱,选用的包装要适度。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他们包礼品时不用白色,黑色和棕色的纸,也不用彩带系礼品,送鲜花时不用纸包装。法国人喜欢有美感和能体现文化修养的礼品,如:唱片、艺术册等。最受欢迎的是书,特别是最新出版的传记、历史、评论、政府首脑和政治家的回忆录等。英国人常用请客人吃饭、喝酒或晚上去看戏。看芭蕾舞作为送礼的形式。
日本
日本人送礼极为普遍,甚至在预想不到的场合里送礼。一位日本作家谈到日本送礼的习惯时说:“给人送礼一般是为了使收礼的人感到应为送礼的人做些什么”,其实是“施恩图报”。日本新闻界也曾揭露过受贿的丑闻,但送礼的习气仍久盛不衰。实际上,日本人相互送礼大多很随便,有些礼物没有什么用处,收礼人往往转手又送给了别人。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富人多,沙特阿拉伯人均年收人为五万美元,他们送人的礼物一般很值钱,他们希望对方送的礼物也同样值钱。到底是什么原因,不知是他们炫耀富有,还是生性慷慨。阿拉伯人特别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彼此关系也会因此搞得很僵。伊斯兰教禁酒,送礼时不能送酒。和阿拉伯人在一起时也不要喝酒。绝对不能给阿拉伯人的妻子送礼。给阿拉伯人的孩子送礼会特别受到欢迎。第一次和阿拍伯人见面时不要送礼,避免有行贿之嫌。如果你向阿拉伯人要一本古兰经,主人会欣然同意。
拉美国家
拉美人社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送重礼,不管是送财物还是其他礼品或者是替人办事,拉美人都很干脆利落。外来人和他们交往时,一见面要像对待老朋友那样亲热。到拉美人家里做客时千万不能空手去。公事交往中,在彼此关系没搞熟之前不要送礼。妇女给男人送礼一定要特别谨慎,即使是送一个普通的镇纸也会引起猜疑(你有什么意思)。无论男女给孩子送礼都受欢迎。在谈业务时不要送礼,谈判结束后,气氛轻松下来时再送。最好是午饭时送,拉美人吃午饭时间特别长。无论你与拉美人关系如何,送礼时首先要考虑你的礼物是否对他有用并适合受礼人的口味,礼物的价值是第二位的。
在拉美国家,男人给妇女送香水不会引起误会。送礼时应注意:“十三”是不吉利的数字,要避开;送的礼物不能是黑色和紫色(黑、紫色意味着阴沉的天气);不要送刀子(刀子意味着断绝关系);也不要送手绢(手绢是用来擦眼泪的,容易使人有悲伤感)。对拉美人的东西不要盯着看,否则他会坚持送给你。一个美国商人对拉美人收集的很多钱币赞不绝口。那位拉美人就坚持要把他一生珍藏的钱币送给美国商人,弄得美国人很尴尬。
【精粹解读】
只要了解了对方国家的习惯风俗,送礼往往是无望不利的社交手段,如果对对方的习惯实在不确定,那最好找人咨询,或者查阅资料,切勿自作聪明,一旦出现什么差错很可能会严重影响两人的关系。
87、选好交谈话题的社交
【社交箴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国人在一起应该聊天则成了家常便饭,而聊天的话题则很重要,因为两人差异太大,话题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两人交谈兴趣,而一场兴味索然的谈话绝对是一次失败的社交。
【人际博客】
要选择外国人喜闻乐道的话题:不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对诸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电影电视、风光名胜、旅游度假、烹任小吃等方面的话题,大都是感兴趣的。谈谈这一类话题,使人轻松愉快,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中国人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喜欢谈论天气,或询问外地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印象。例如,“你来这里多久了?”“你在这里生活得习惯吗?”还有一个老办法,就是从询问对方籍贯入手,进而就自己所知引导对方谈论家乡的风光与特产。同外国人交谈时选择这些话题,均是可行的。
要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同外国人交谈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点。譬如大学生刘淑静,很喜欢未来学。她曾希望教自己英语的外籍教师评论一下《第三次浪潮》这部关于未来学的新书,对方却告诉她:“我只喜欢历史学,从不研究未来学。”于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公务繁忙,来去匆匆,可是有一些中国记者却经常能够见缝插针地同“老萨”侃上一通。侃什么呢?侃的就是他酷爱的集邮。一番神聊之后,记者的专访也就同时完成了。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选准了话题。
【精粹解读】
在交谈中,一旦遇到外国人回避或不愿继续的话题,切忌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转移话题,必要时要向对方道歉。对外国人的政治主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不要妄加非议。当着英国人的面讥讽他们的女王陛下,告诉一位收藏家玩物丧志,都是失礼的。上述几条基本原则,仅供大家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参考。原则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灵活运用,因地因人制宜,这样才能应付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