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拳基本介绍
洪家拳为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家或洪拳,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一带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派之首。其流传区域遍及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和陕西等地。在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东南亚、澳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其影响力。
洪家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清代在民间秘密结社的洪门假托少林所传的一种拳术;有说是据洪熙官而得名;也有说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将军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以练习武艺为名,其实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等等。
洪拳目前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继续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更为广泛,有“只要有祠堂,就会有舞狮和洪拳”之说。在湖北省的武昌、汉阳和黄陂等县也是流传的重点。至于浙江、山西、四川、广西等省区,至今仍有人在学习这派的拳术。
广东的南少林洪拳与其他的拳派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受到冲刷。在佛山和西樵的黄飞鸿纪念馆相继成立后,一股推广黄飞鸿武术,弘扬南少林洪拳的热潮正在复兴中。
而在香港,黄飞鸿夫人莫桂兰的门人对继承和推广黄飞鸿的武术,一向都是默默耕耘,不遗余力,可谓贡献良多。
洪拳是以“龙、蛇、虎、豹、鹤”的形象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的。有单形拳术,如龙拳、虎拳等;亦有混合形拳术,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它的风格特点是:手法丰富,腿法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健有劲,以气催力,以声助威。
(1)拳术套路
主要徒手的拳术套路有:千字掌、见龙拳、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铁线拳。
(2)器械套路
主要的器械套路有:双头棍(又名:行者棒)、十字梅花挑刀、春秋大刀、子母双刀、梅花双剑、单头棍(又名:五郎八卦枪)。
(3)对练套路
主要的对练套路有:工字拆、虎鹤拆、匕首拆、双刀进缨枪、双头棍拆、单头棍拆等。
(4)洪拳的身手步法
洪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手法中有沉桥、圈桥、冲拳、切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子午马、吊马、麒麟步、二字钳羊马等。身型要求挺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坐马等。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5)拳理
洪拳要求桥马扎实,步法稳固,稳扎稳打,先发制人。技击原则:“挑劈护中,正面突破,巧入偏门,穿闪封截,连环进击,步步紧逼,攻防交替。”
除拳势刚猛、发力有声、注重桩马等共性特点外,洪拳还注重桥法,并善用滚打来化解对方的攻击。
(6)功法
桩功。“未学功夫,先学扎马”。学习洪拳首先从扎马(站桩)开始,也就是要扎好四平大马。要求:头正颈直,挺胸收腹,两脚平行,眼要平视。除静止桩功的练习外,还配合桩型变换,桥马合练等多种练习,在训练身体稳固性的同时也锻炼上下配合的协调性。
桥法。桥法是上肢动作的总称。洪拳要求桥手快速敏捷,坚实强劲,能够抵挡和消解外来的攻击。训练桥法,一般以一定的步型站立,然后做各种桥法动作,同时还可配合步法进行训练。
腰功。“手从胸口出,力从腰马发”。腿功的练习有训练腰的柔韧性和腰劲两个方面,它贯注于各种的转腰练习之中,通过腰功的训练可提高躯干和上下肢的相互协调。
2.拳术棍法套路的特色
洪拳的套路特色很多,所以理论上会因各形拳不同而有所不同。如虎、豹属刚,其势猛力强,身稳步正,气息强烈,主练筋骨及劲力;蛇拳走柔,气沉而平顺,动作及内劲配合气息之吞吐而绵密不断;鹤形走巧练精,动作巧而灵活,气提步轻,劲脆神清,手法以角度之掌心八卦及内外三角相互配合;龙形练神走活,刚柔相济,寓劲于神,身形灵活多变,步法时稳时活,因势而变,因形而改,包含各形拳的特色于一体。
因此,洪拳的武术是集极刚、极柔、极巧和极活于一体的拳派。套路由单形而多形,再由繁而化简,乃取自常变之理,使学习者因不同的形象而得武术之道。
以下就洪拳中著名而有代表性的套路,以及桥手诀和桥马诀作一概括性的介绍。
(1)工字伏虎拳
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后经清末民初广东武术大师黄飞鸿,糅合了工字拳及伏虎拳等两套老洪家拳而总结出来的一套拳法。工字伏虎拳拳法刚劲猛烈,气势雄壮,动作端正朴实,多以进身短打、肘击靠撞为功,并掺以洪家练气的三展手,共有一百一十余招式。该拳从练习基本内劲及功架到技击手法及身形,循序渐进,以“猛虎出林”之势贯串整段套路,汇集了洪拳技艺之精华,因此也有人说,这套拳是学习洪拳的最佳入门套路。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好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要求学员扩胸收腹、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使人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2)虎鹤双形拳
虎鹤双形拳也是洪拳中的佼佼者,流传甚广。相传是洪熙官从一女尼处所学(另一说与方咏春合创),最初为八虎形八鹤形及零招散手。后经黄麒英、黄飞鸿等历代名师的改进,形成今天广为流传的虎鹤双形拳,取洪家守势严密,佛家招式凌厉,模仿虎鹤的形象所创编的拳套。
虎鹤双形拳取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
虎形,练气与力。动作沉雄,声威叱咤,有龙腾虎跃,排山倒海之势。学习猛虎强扑硬打的动作,练习全身之“骨劲”。
鹤形,练精与神。身手灵捷,动作迅速,有处女脱兔,气定神闲之妙。闪转巧打,以柔克刚,主练习肌肉伸缩之“筋劲”。
由于这套路结构新颖,动作轻快,革除了以往南派拳法沉滞狭隘,动作重复之弊病。且由简而繁,从基础到应用,散手搏击,运气强身,设计精巧。这套拳因为是为洪家拳术之精华总结,再加上黄飞鸿师傅的品德名声与武术素养,才使得此拳自古即闻名于武术界,声名远播,传至南洋甚至欧美等地,迄今仍历久不衰。
虎鹤双形拳由高马练至大马而低马,由基本运劲吐气到手法的灵活运用,全套路分上中下三路来锻炼,拳术的设计精巧灵动,变化无穷。少林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此套拳已吸取其中的精髓,全套一百一十八式,成为洪家拳当中最闻名的套路。
(3)铁线拳
这是洪拳的内功拳术,据传是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炼,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
另有一种较广的传说,说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铁线拳以喜、怒、哀、乐来调节五脏六腑,可达到健身和强身的效果。
铁线拳是铁桥三的绝技之一。铁桥三,原名梁坤,广东南海县人,幼时嗜武,后遇洪拳巨子——福建莆田南少林寺僧觉因和尚,遂拜为师。梁坤后入广州白云山能仁寺带发修行,于七年中尽得师傅的真传。由于梁坤在家排名第三,且桥手功夫独到,因而人称铁桥三。
铁线拳为洪家拳练内劲的要方,动作组合由“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订制”十二桥手,并配合喜、怒、哀、乐等十二音及呼、吸、吐、纳四功,以锻炼人体先天元气之能,配合辅以按摩全身五脏六腑之功,以强调各种劲道的练习及运用为旨。技击手法较简,运劲使力则较重视,为洪家拳中的上乘套路,也有人称这套路为洪家拳的内功拳术。
当年广州河南富商蔡赞,富家子弟伍熙官曾先后聘铁杆三至家中教习。后来,育善堂中医施雨良及孙指添、区珠、林福成等人亦拜在门下,皆获授铁线拳法。
铁桥三常言铁线拳为洪家之至宝,命弟子谨记切勿乱传轻泄于世。
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的拳术套路俗称“洪拳三宝”。这三套拳术之所以被称为“洪拳三宝”,主要原因是工字伏虎拳重根基,可扎好桥手、桥马及内功的基础。特别是它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均可奠定作为学习其他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虎鹤双形拳则为洪拳的表演及实战应用套路。而铁线拳主扎内功,是洪拳名言“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所以称为洪拳的至宝。三者因而皆有互补互用的特点和作用。
其实洪家拳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门大派之一,其所传承相习的套路本应不少,可惜由于物换星移,人事变化,很多的拳艺已失传。无论如何,这些拳套皆为古人心血结晶所系,可说是智慧的财宝、武术文化的珍贵遗产。
(4)五形拳
洪拳套路中还有一套五形拳。所谓五形拳是指模仿“龙、蛇、虎、豹、鹤”等五种动物形态的拳术,是一种偏向应用型的武术。
五形拳主要为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龙形练神。
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飞禽走兽之形态,并借着由形拳以达到习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这和兵法中所谈到的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相同。洪拳既有以内劲为主的学习方向,也有以招式之应用为得道之法,所以借由不同的形意,使学习者能偏己所好,或者借不同形态之激荡,用以提升自己的武术水平。
(5)五郎八卦棍
相传此棍法是由北宋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所创。五郎随父出征契丹,后在五台山清凉寺出家为僧。
这套棍法据闻由杨家枪法演化而成。棍法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终化成六十四点棍法,符合了内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之数,因而名为五郎八卦枪(棍)。
清末,此棍法辗转流传至黄飞鸿手中。黄飞鸿将南少林的武学精华融会于棍法之内。这套棍法长短兼施,单双并用,手法繁多而绵密,以圈、点、枪、割、抽、挑、拨、弹、掣、标、压、敲、击等为要诀。此棍法风格朴实无华,结构谨严,威猛沉雄,利于实战,是岭南武术中上乘的棍法之一。
3.十二桥手 十二桥手手法及十二桥马
一般来讲,洪拳的十二桥手是指十二手诀,即“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订”。而十二桥手手法则为“穿、沉、分、架、摸、推、寻、磨、挂、撞、锁、劈”。十二桥手诀是十二种心法,以刚为天、以柔为地,配合其余十种建立起洪拳的整体劲道要领。十二桥手手法则是十二种桥手的用法,讲求“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因此二者一为心法,讲究体会,一是手法,主在应用。
洪拳的十二桥马是指十二步法而言。这十二种步法是“四平马、子午马、伏虎马、麒麟马、吊马、独鹤马、中字马、三角马、败马、二字钳羊马、跳马、丁字马”。
4.结语
以上就南派少林洪拳作了一个简要的描述。洪拳开始时讲求铜桥铁马,所以应先将十二种步法练熟,先求稳固,使气息下沉,再求变化灵活。然后配合桥手诀及桥手法,达到身手、步法、腰马、眼、精、气、神等合一的要求。再进一步学习各种形拳及兵器,使能内外兼顾,长短互用。初学洪拳时的套路都比较容易掌握,越深入越细腻,劲道的变化也比较复杂,所以不可急躁,也不可以就套路的长短来论深浅。至于学习形拳时,更不可只学外形,必须以内在的心法为主,才能掌握精髓。
今天,洪家拳在广东各地仍大为流行。按照国家体委颁布的新竞赛规则和新编的套路,洪拳已作为主要构成的内容和风格之一。洪拳或洪拳风格的套路,在国内国外的表演比赛中仍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洪家拳的声名大噪,除了上述介绍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及铁线拳外,就是传说中黄飞鸿的秘技“无影脚”了。“无影脚”有异于“广东暗腿”。后者也是发招于无形,但只取足下与寸为功。前者却是发招有如鬼魅,取敌全身各大要害,且招式连绵不绝,招招致命,一发难收。世人多传“无影脚”为广东的洪拳大师黄飞鸿所创,另有说法是宋辉镗所传,而宋氏却得自其妻所授。宋的妻子为北方武者,因此“无影脚”实为北方的武功技法。宋辉镗后与黄飞鸿订交,往还甚密,彼此协定“两拳换一脚”,无影脚法才得以流入粤派的武术之中。有虎痴之称的黄飞鸿集南拳北腿之大成,如虎添翼,屡挫强敌,享誉南粤武坛不衰。至于传闻是否属实,已难找到相应的史料可供佐证,若放松少许,亦不妨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话之资。
俗语有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洪家拳练功的方法,种类繁多,真是五花八门。传闻当年洪熙官花费4年的光阴,脚穿铁靴往返山城,双手拆解浸油麻绳,练就了屹立不移的腰马及铁钩般的十指。其子洪文定不但用药物洗澡修炼金钟罩,还以鹤嘴啄练飞扬的金钱镖方孔,以此来练习速度及准确性,又以飞啄青石来练习铁指功。铁桥三倒吊竹林练沉劲,黄飞鸿脚捆铅条练无影脚,林世荣推墙苦练猛虎崩山掌。
总之,练习洪拳,宜按照自己的禀赋、体魄身形及性情喜好,配合自己所擅长的手法及套路,并勤习苦练,才能提升个人独特的拳技和功力,才能好好地传承前人的宝贵遗产并推广发扬优秀的国技。
本章部分内容编辑整理及节录来自网上:
1.陈清河:《洪拳基本介绍》
2.南魁:《谈南少林拳与洪家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