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像狼一样淘汰“重伤者”
狼马战斗结束后,草原上一片血腥味,被咬死的马和被踢死的狼横七竖八地倒在草地上。马的尸体有些已经被狼撕开,狼的尸体却是完全的。走进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狼脖子上有一团血毛,血毛旁边有两个手指粗的血洞。这种血洞太熟悉了,草原上所有被狼咬死的羊,脖子两侧都有两个血洞。看来马并没有把这只狼踢死,只是踢成了重伤,这只狼是被同类咬死的。狼为什么要杀伤兵呢?
牧民们说,狼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这只狼被马踢破肚子,一下子死不了,但也活不成,这样活着比死了还痛苦。同伴看着受伤的狼心里难受,就干脆给它一口,让它死个痛快,不再活活受折磨。狼这么做不是狠毒,而是在发善心,一则是让它的同伴少受痛苦折磨,——贝mJ是怕伤狼落到对手手里受侮辱。狼是宁死也不愿受辱的“硬汉”,狼王也不愿看到自己的“兄弟儿女”受辱。这是“狼子兵法”里的重要内容。
由此,我们不难想像狼为什么在茫茫草原上有那么强大的机动能力,来无影、去无踪。它们果决地处决没法活下来的“重伤员”,减轻了狼群的负担,保证了整个队伍的精干快速有力。毕竟狼没有医院,也没有很多富余的成员来照顾伤残者。想一想,人类打仗,为了安置伤病员需要大批的担架员、卫生兵、卫兵、护士、医生,还得有车队、医院等一大堆机构,一个伤员最少也得需要十几个人服务。虽然从人道上说,这是必须的,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就这一点看,狼杀狼,是减轻狼群负担,留下精兵强将,保证狼群灵活的机动性和强大战斗力的不得已的举措,这也保证了狼群在草原上的锐气万年不减……
狼的这种做法在人类看来是残忍的,但却适合它这个族类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求生存的法则,所以千万年来,狼的数量在草原动物中可能是最少的,但它们一直能够称霸草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果把狼群比作企业的话,那些没希望活下去的就是无法适应企业最起码的工作节奏的员工。狼为了自己的同类不受对手的侮辱,狠心杀死了没有希望活下去的伤势很重的狼,企业难道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辞退那些无所事事、成天鬼混日子的无用员工吗?但是,这一点在中国的企业里做起来很难。
长期以来,中国人都很强调人情味儿,所谓“一人为大,二人为天,天大过人,人情大过天”,虽然法律上早就否认了这一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信奉这一套,有些人甚至把这一套引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在现代企业中,好兄弟与管理者的成功混合体并不存在,而且那些不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人主要就是这些拉关系的“好兄弟”。因此,真正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是不会把好朋友和好主管混为一谈的。在企业里,尤其是在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里,打“朋友牌”是一个大忌。商场无父子,顾及友情就难以保证利益原则,如果业务做不好,老板对亲爹、亲儿子,也应该“大义灭亲”。如果你业务精湛,忠心耿耿,是老板的“战略性工蜂”,即使成不了老板的朋友,至少也可以当老板的“爱将”。在优秀的企业里,企业家对不适合企业的“混混”该淘汰的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淘汰。
有时,企业家因顾及到人情关系,不仅会影响了公司效益,而且很可能导致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了。举例来说:某销售人员,能力平平,业绩长期处于末流,公司考虑到他资历老,年事已高,“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没有严格地按照“末位淘汰制”让他出局,并让他继续兼任部分外勤工作。一天,他的一位亲戚要求进一大批货代销。按照规定,公司根本不存在代销,但一番甜言蜜语后,他便深信不疑,为亲戚担保。以他的经济能力,是无法承担这几十万元货物的风险的,他便天天缠着老板,以自己的人格做担保。老板见其诚恳,最后答应了。谁知他的亲戚是个骗子,拿了货以后就迟迟不打款过来。公司责成他去追货款,而他拿了人家的好处,口气也没法硬得起来。公司只好报案,那骗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这方面,韦尔奇做得比较好。美国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样一件事:他的副总有一次对别人说:“杰克昨天晚上请我吃饭,他非常热心地替我夹菜,又替我斟酒,走的时候还跟我拥抱,但是我知道那老家伙叫我走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三天以后人事任命的决定下达,将他的职务撤换了。作为企业家,工作是工作,朋友是朋友,不能将私人感情混入工作之中。那些把公私关系混合起来的人,迟早是公司管理的障碍,所以不适合呆在公司,应该无情地将他们淘汰。
东方人喜欢对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这并非不好,但是人性化管理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职工的敬业精神已经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深化,人性化管理逐渐显示出了弱点:雇佣终身制、职工福利、人情味儿等等容易成为企业的巨大包袱。西方的企业制度以坚硬、冰冷的制度来预防、遏制人性中的恶,非常严肃,照章执行,任何人都不例外,绝不通融。比如通用公司残酷的“末位淘汰制”,就像“鲶鱼效应”一样让企业新陈代谢,充满活力,勇往直前。中国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远不如日本和欧美,企业家应该狠心淘汰不适合的员工。在以前的国有企业,福利、免费医疗、学校、食堂、商店、各种补贴,应有尽有。开始,员工出于爱国热情,都会勤奋工作,但时间稍微一长,“主人翁”意识高涨、消极怠工、互相推诿、假公济私、顺手牵羊等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面前缺乏活力、破产倒闭的很重要的原因。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有变革的勇气,该舍弃的就要毫不犹豫地舍弃。诺基亚曾经是靠加工木材业起家的百年老店。直到1990年,诺基亚的主营业务还是木材加工和生产橡胶制品,而橡胶制品的主要市场是前苏联。前苏联解体以后,市场没了,诺基亚面临着生存危机。当时的董事长感觉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转型,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董事会大多数董事的反对,他只好自杀。新任董事长奥利拉认为,原董事长的思路是正确的,于是向董事会摊牌:要么改变,要么走人。在这种压力之下,董事会同意了改革,辞退了一部分反对改革的管理人员。诺基亚在奥利拉的领导下,转卖掉部分木材加工、橡胶制品和电视机生产企业,集中精力做通信产业。到2002年时,诺基亚成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移动通信供应商。诺基亚的成功转型主要得益于一种变革思想和敢于淘汰的勇气。
其实,在市场经济年代,任何地方都存在竞争,存在淘汰。对一家企业来说,有时内部竞争比市场竞争更符合公司的利益,内部的淘汰可以避免外部不被淘汰。海尔集团人力资源战略就是“赛马不相马”,集团内部所有的岗位都是擂台,所有的员工都参与日常竞争,做得好的人可以升迁,做得不好的人可能被降职或者辞退。在海尔,参加竞岗的没有身份的贵贱、年龄的大小、资历的长短之说,只有技能、活力、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之争。通过竞争,普通员工也能走上管理者的岗位。在海尔,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海尔还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的管理方法,“三工”即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工,大概比率保持在4:5:1左右,并严格按照类别享受待遇。在海尔,要定期考核员工的业绩,并根据业绩确定员工在“三工”中的类型,随时可以转“上”转“下”,或者走人。海尔实施“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现代用人管理新境界。这种内部竞争机制的确立,使得海尔具备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讲究企业内部团结,并不是要大家“做好好先生”、“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混半天”,而是要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在业务上的良性冲突,也是有利于企业成长的一种方式。企业最终要面临的是市场,而市场需要竞争,因此只有在内部不断地竞争,淘汰平庸无能无用者,补充新鲜的血液,企业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事实上,越是有竞争性的企业,越是充满活力的企业,越能激活企业的生命力和发挥企业的创新管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鲶鱼效应”。欧洲人特别喜欢吃沙丁鱼,但是,沙丁鱼主要产于非洲海域,欧洲人很难吃上新鲜的活沙丁鱼,这使他们遗憾了几十年。在一次运鱼的过程中,由于一次失误,在沙丁鱼中混进了一条鲶鱼。因为鲶鱼以沙丁鱼为食,在水槽里不停地追杀沙丁鱼。沙丁鱼为了避免被鲶鱼吃掉,不停地游动躲避。出人意料的是,船到了欧洲,一向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不高的沙丁鱼,除了被鲶鱼吃掉的一部分外,全部活下来了。鱼老板很快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沙丁鱼不爱动,时间一长就容易死,而如果有一条鲶鱼追杀沙丁鱼的话,沙丁鱼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得不处于运动状态,这反而会让他们生存下来。尽管鲶鱼吃掉了一部分沙丁鱼,但是绝大部分沙丁鱼被活着运回了欧洲。此后,鱼老板每次运沙丁鱼的时候,都要在水槽中放一条鲶鱼。
现代企业要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绝不能让企业的员工像沙丁鱼那样不爱动,也应该在企业内部放一些“鲶鱼”,激活那些懒惰的员工。如果一家企业内部没有竞争,没有压力,就必须想办法去挖掘一些“鲶鱼型”的员工,让他们去淘汰那些“不适应在水槽中生存的沙丁鱼”。
其实,企业中的内部竞争和淘汰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那些做大做强的企业大多有过“先加法,后减法”的发展模式。没有一定的规模,没有一定的实力,就不能成为有影响力的企业。因此,许多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免不了要经历注重规模的阶段,免不了要经历大批量招收员工的阶段。但是,单纯的“大”并不一定就强,而且有时还特别危险,所以大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发展的重点就转到了做强上。企业要做强,首先要确定核心支柱产业,裁汰其他非强项产业,这样一来,非强项产业的员工就要被裁汰一部分。至于核心支柱产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则更激烈,不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同样会被毫不犹豫地裁汰掉……
现代企业要向狼学习,在关键的时候,要敢于、善于裁汰不适合者,做强家底,保证企业内部的“鲶鱼效应”,保证企业的精干,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效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企业内部,该淘汰的就绝对不要犹豫,就像狼一样为了万年不衰,必须狠心地做出痛苦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