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适当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即让员工定期到本职以外的部门或工作岗位上任职,不论长短,一定要保持真实性,也就是要求他们在任职期内创造出实际的工作成果。
(7)鼓励员工就自己的研究或工作项目在公司内外进行介绍或作报告,尤其是对公司内部的其他部门。
(8)邀请本公司其他部门的各级人员与自己部门员工聚会,进行沟通交流,请他们谈谈在哪些方面需要支持,在哪些方面需要合作,同时鼓励他们邀请自己的人去访问他们。
(9)鼓励员工到各种临时的跨部门专项工作小组去服务。
(10)邀请本公司其他部门或外公司(如用户公司或者供应商公司)人员到你所在的部门工作一段时间。
(11)让员工实地观察与揣摩你怎样处理顾客批评、怎样举行正式报告会、怎样到下属部门视察工作等情况,用你的做法影响他们。
(12)定期派一些员工去参观某个行业展览。
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每个领导者都想拥有一个高素质的创业队伍。如果能将上述一些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相信你的员工一定可以成为高素质人才,相信你的创业之路也必将一帆风顺,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
知人善任,霸业指日可待
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如何识别人才,许多领导者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很棘手。他们求才若渴,却苦于没有一双识人慧眼;他们想笼络人才,却找不到恰当的方法;他们想早日取得成功,却找不到优秀的合作伙伴……
这时你该怎么办呢?看看古代一些杰出领导者识人、用人的例子,你或许会从中受到一些启示。
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说,在选拔人才时,优秀的将领常常让别人推荐,而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作决定;总是按照法令规定来衡量一个人功劳的大小,而不是以一己之口舌随意判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贤才不被埋没,才能避免无能之辈蒙混过关,使人才得到合理的安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诸葛亮的用人方略是,先对任用的人进行仔细考核,待业绩核实后,再作出提拔或罢免的决定。他在著作《便宜十六策》指出,考核和贬黜的政策,就是要提拔贤能,贬黜顽劣。贤明之士举于上位,公平之心要昭示于天下,要让所有人知道,不敢有所遗漏。要选用贤能,免去贪懦,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诸葛亮量才授职,考绩责实,破格重用了许多贤能之士。蒋琬的任用就是典型一例。
蒋琬原来只是广都的一个县令,以无为之术治理县政,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刘备对此大为恼火,便想给他治罪。诸葛亮却说,蒋琬是个可以安定社稷的大才,如今让他治理小小的县衙,实在是大材小用了。还说,蒋琬从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因此,提醒刘备三思而行。刘备相信诸葛亮不会看走眼,便不加罪于蒋琬。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以丞相身分提拔蒋碗为东曹掾,后又代张裔为相府长史。诸葛亮北伐时,就是蒋琬在后方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前方衣食和兵马都很充足。诸葛亮临死前,把蒋琬作为丞相的继任者。
杨洪原在建为太守李严手下做事,是名地位很低的小官吏。诸葛亮发现他很有远见卓识,便破格提拔他为蜀郡太守,与李严官级相同。后来,诸葛亮发现杨洪手下的书佐何祇很有进取精神,便破格提拔他为广汉太守,又成了杨洪的同级。再如张嶷,自幼家境贫寒,致使其生来“放荡无礼”,但见多识广,屡建奇功,诸葛亮就提拔他为越西太守。王平本是士卒出身,连字都不会写,但其“遵履法度”,善于实战。在街亭战役中,身为裨将军的他,坚决反对马谡妥协退让的错误主张。街亭失守后,其他部队都已溃乱,惟有他率领的军队仍然保持着稳定,严阵以待,并率千余人收容败军,从容撤退。战后诸葛亮进行公平奖惩,一面挥泪斩马谡,一面加封王平为参军。后来,王平又立下显赫战功,被诸葛亮封为讨寇将军。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蜀军退还,途中魏延作乱。王平及时作出对策,终取魏延首籍。
除了从文官中选拔得力的经世之才外,诸葛亮还注重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在这方面,姜维被重用是典型的一个例子。魏国降将姜维,能文能武,精通兵法,且心存兴复汉室之宏愿。诸葛亮几次与之交谈,见其举止不凡,机敏过人,是个忠实之士,于是向后主刘禅推荐,拜姜维为奉义将军,封为阳亭候。姜维这时只有27岁,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年龄相同。后经诸葛亮一手栽培,姜维成长为蜀汉的栋梁之才。
提到善于用人之人,曾国藩当之无愧。曾国藩有一条选拔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他用源与波、根与叶来比喻德与才:德与才不可偏重,譬之于水,德在润下,才即其载物溉田之用;譬之于木,德在曲直,才即其舟楫栋梁之用。德若水之源,才即其波澜;德若木之根,才即其枝叶。
他认为,德才兼备是最理想的人才。当德才难以兼备时,他强调首先必须有“德”,宁要有德无才,而不要有才无德的人。曾国藩所谓的“德”含义很广,包括忠诚、勤俭、朴实、耿介、不怕牺牲等。具体来说,就是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事业,能心甘情愿地为之全心付出;作风上勤劳俭朴,能吃苦耐劳;精神上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等。他把具备这些品德的人称为“血性男子”,极力推崇。
他还认为,德的最高境界是“忠”与“诚”。他极力倡导部下要忠实主子,对自己的部下也是这样要求的。有些人常因遭到训斥而改换门庭,曾国藩对他们恨之入骨。对虽遭训斥却忠贞不贰的人,曾国藩通常会加倍重用他们。
塔齐布是与罗泽南齐名的湘军将领,姓托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1853年,曾国藩在长沙训练湘军时,塔齐布只是个绿营守备,旋升用游击署参将,率兵与湘军一起操练。此人严于律己,十分勤快,每次早早前来,执旗指挥,虽然累得汗如雨下,但脸上没有一丝倦怠的表情,曾国藩对其十分欣赏。曾国藩用戚继光法训练士卒,每当检阅步卒,塔齐布都穿着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国藩觉得这位身材高大、面身赤红的满族军官极其与众不同,便与之相谈,发现此人谈吐不俗、见解精辟。曾国藩又到他管辖的军中检查,见其训练有方,要求甚严,但视卒如婴,十分和善。曾国藩见此情景,对塔齐布更加敬佩。
但是,副将清德十分忌恨塔齐布的才华与胆识,常在提督鲍起豹面前谈论塔齐布的是非。提督善恶不分,黑白不明,常常听信馋言,多次羞辱塔齐布。曾国藩知道此事后,大感气愤,于是上疏弹劾副将,举荐塔齐布委以重任。后来,塔齐布在湘潭之战、岳州之战、小池口之战和武昌之战等湘军前期几次最大的恶战中,均表现得英勇神威,尤其在被称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的湘潭之战中,立了显赫战功,后被提升为提督。
咸丰四年(1854),塔齐布因收复湘潭有功,超升湖南提督之职,而鲍起豹被革职。塔齐布升至大帅后,于左臂刺“忠心报国”四字,由此可见其忠诚之至。同时,也表现出了曾国藩非凡的识人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