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打破常规才有自由思考
某个幼儿园的老师,他要孩子把他们各自的鞋子,摆在写有各自的名字箱子里,箱子全都放在固定的位子,有一天箱子的位置全部被改变,而孩子们并不知道。于是发生了很不可思议的情况,年长的孩子大闹,而年幼的孩子抵抗不了,只好把鞋子摆在另一个新的位子。
由上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说让孩子在一年中持续地做同一种行为,使孩子的智力成为固定状态,因而遇到新的事态发生,在处理事体上就缺乏弹性。所以就以彩色笔为例,即使都放在一个固定的盒子中,但我们还是可以经常对调这些彩色笔,让孩子有自由思考的机会。
1.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吃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这是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找个话题,让孩子以这个话题为中心来讨论它,藉以刺激孩子智力的运用,而这个话题不管是当日的新闻事件或是社会问题均可。即使孩子似懂非懂,他也会运用智力去思考它,这才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由父母亲来询问孩子,而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这对于养成孩子的表达能力是有帮助的。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已故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肯尼迪的家庭,拥有九个孩子的罗丝夫人,她以晚饭时间当作知识训练的时间,在饭厅的入口处挂着一个板子,然后剪下当日新闻贴在板子上。让孩子们边吃饭边讨论,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话题横跨多方面,这对年幼的弟妹而言,或许是困难了些,然而他们逐渐地向兄姐学习,后来也都能表示自己的意见。
罗丝夫人的孩子长大后,有的当上总统,有的成为司法官、上院议员,可说都是因为这种训练所带来的成果。
把握晚餐的愉快气氛,让孩子多多思考,这一点一般家庭不也可以学学吗?
2.家中应摆设各种不同的书
孩子们不只是看童话书,又是翻字典,又是翻外文书,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当你看到这种情形时,我们认为倘若给予孩子这样一个环境,就算父母不逼他,他也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说想要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与其强迫他,不如在家中摆些书让他自由翻阅较好。
3.让孩子自己整理书籍、用具
当大人们不注意的时候,柜子上井然有序的书籍和用具,常常都成为孩子好奇的所在。他们虽然碰不到,却会从这种排列和分类方式,看出某种含意。
以书籍和用具来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可说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换句话说,书籍和用具虽然乍看之下是一样的,然而他们之间却还是有点小差异,或者全部一样的被归成一类。我们把这种工作交给孩子,让孩子自由地整理,如此自然能养成孩子辨别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能力。
4.把纸、笔放在孩子身边
常听说画家的孩子,很小就开始画画,而作家的孩子很早就识字。当然他们并不是天赋就是如此,一定是父母亲在无意中,把字画放在他们身边,而制造出适合他们学习的好环境。即使不是作家或画家的孩子,只要让他们每天接触铅笔、画笔,慢慢地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
这对于没有这种环境的孩子来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学习动机的。教育英才是父母亲的责任,然而在教育方式上,并不是采取强迫的方式,而是要制造出能启发他学习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