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大臣听的认真,白羽深吸一口气,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 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 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们对那一段历史从未闻过,也该知道当时的惨烈。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 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 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大明“流行”骂皇帝, 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 协。在明代,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
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 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在明代,至崇祯年间,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类书籍以百万计,而到了下一个朝代,即使是所谓的最昌盛的时间,也不过每年4万余册。”
白羽的脸上浮现出悲哀:“你们呢?把最尊贵的长公主殿下送给南文和亲,每年向南文进贡。现在是最好的机会,你们却顾虑这顾虑那。你们配做男人吗?男人的战争,请让女人走开。”
嘲讽的一笑,顾不得文帝难看的角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明朝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后来则迁都北京,迁都的目的,则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而从明英宗开始再到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则是国难临头也没有舍弃皇都自己逃 跑,这正是“君王死社稷”。
长期为明朝边患的蒙古,很多人总是认为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是奇耻大辱也是无能的表现,明朝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宁死不降,最后明朝另立新君,一举打败了蒙古,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曾御驾亲征五征蒙古。他曾说过:“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别的朝代,都有过弃京而逃的皇帝。而明朝却从未有过这种 例子。永乐大帝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原因之一就叫做“天子守国门”,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而即 使是大明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当时北京形 势很危急,有人劝他迁都,他不去,有人劝 他走,逃到南京,他不逃,他登上煤山自缢殉国而死,忠于江山社稷。
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外敌,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 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白羽怒呵出声:“你们呢,赔款,和亲,下一次是不是要割地?”
“你们知不知道,当年明朝崇祯帝的遗言对国计民生的态度:崇祯皇帝殉国前怕反贼伤害无辜百姓,就写了一首绝命诗给他:
“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毋伤百姓一人,你们呢?搜刮民脂民膏。你们配站在着大殿上吗?”
白羽冷冷的看着除左右相的大臣。“有一些贪官污吏我不是不知道,惹毛了我我灭你九族。”皇上环视众大臣,除了左右相,其余人都瑟瑟发抖。看来我这个皇帝做得真失败。
“佑天王,你需要什么,朕准你调动,不管是军队或粮草。也望众大臣全力支持。”文帝不等大臣说话直接下令。
“臣等遵旨。”
“退朝吧。”无奈的看着众位大臣,朝堂该整整了。不过如果雅林回来一切都好办了。
白羽一句话没说直接扬长而去,一个眼神都没留给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