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在管理企业时,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他的部属深深为王永庆精通每一个细节所折服。当然也有不少人批评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劝他学一学美国的管理,抛开细节只管大政策。针对这一批评,王永庆回答说:“我不仅注重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一个企业要创新,必须加强对细节的关注。一向以创新意识着称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曾经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疏忽细节的代价
有些人能够爬上高达百丈的大树,却在不到一丈的小树上失足跌了下来。攀登高处的时候,因为知道高,心里有了万全的准备,所以不容易疏忽;小树使人对它失去戒心,心情松懈,就不免大意了。所以所谓危险,不在树的高低,而是在精神的弛紧。工厂工人受伤的比例,做了一两年的熟手,远比初来的生手要高得多。
所有的意外,都是由疏忽细节引起的,而习惯性的自信,却是造成这些小小疏忽的最大原因。谁又能估计世间因为“不小心”而造成生命的损失、人体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呢?往往由于某些工作人员小小疏忽,车辆倾覆,房屋焚毁,丧失许多宝贵的生命。铁轨上的小小裂痕,或是车轮上的一些毛病,会遭覆车之祸,伤害许多生命。因为不小心随便扔一根燃着的火柴扔一个香烟头,结果竟然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使得一城一镇的房屋遭到焚毁。人们往往注意大事却疏忽细节,但谁知道闯大祸的就是那些琐碎的细节!
因疏忽而造成的大灾祸,其后果令人触目惊心、惊心动魄!比如由于商店员工工作时的不小心——包扎货物时的不小心,应付顾客时的不小心,而使商店失去的顾客和金钱,不知有多少。
有个人开车手艺不错,已有多年驾龄,但他开车时总是小动作不断,比如点根烟。换盘CD,和骑车的熟人打个招呼等等。旁人说他他不听,反而说:“我艺高人胆大,没事。”结果有一次,他在一座立交桥上连人带车从桥上冲了出去,原因再平常不过:在高速急转弯的同时,他伸手去扶了一下快要倒的矿泉水瓶。
不要以为那些潜伏着危险的不良习惯只是件小事,不要觉得你的本事大,别人眼中的危险事对你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总有一天,它就会找上你的门,开始袭击你。
在工作中,精确与对工作的忠诚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员工做事精确的良好习惯,要远远超过他的聪明和专长。
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总是免不了犯各种错误呢?究其原因,或是由于观察得不仔细,或是由于思想的不缜密,或是因为缺少足够的理智,或是因为行动的粗劣。
工作中绝对的正确和精细,是做任何事都不能忽视的,只要做事时认真对待,自然会受到器重,会得到信任。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高度文明,社会生活安定,人们不需要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日日战战兢兢了。因而,我们时时要有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如果每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全副心思放在工作上,人人都能谨慎小心地工作,那么不但生命的丧失、身体的损伤、物质和金钱的损失,可以比现在大大地减少,而且人们的人格与品质,也会有一个极大的提升。
学会在细节处下功夫
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在做事时到底有多大差别?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大。很多小事,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要想工作成绩不流于一般的人,应学会在细节处下功夫。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测定一下今后工作的前途。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不易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做了几个细节处,只在信封上写上几个字,却使人省事不少。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更方便,这也就是用心,注意细节的问题了。
工作细节不容忽视。注意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虽然在当时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细心的工作态度,是由于对一件工作重视的态度而产生的,对再细小的事也不掉以轻心,专注地去做才会产生。会成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发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会跟别人有所不同。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就是使自己发展的营养剂。
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将治理国家比作烹调小鱼一样,不急躁,不乱动,这样煮出的鱼才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浮气躁,鱼下锅后急于翻动,最后煮出来的东西就会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可见,细微之处方见真功夫。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注脚:“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细节,就是小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实。也许是生活的真实造就了艺术的真实,我们读小说时,总被作家笔下的细节,如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所激动。
生活就像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锁扣,没有锁扣,哪有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如江河边的支流,没有支流哪有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我们为什么不从真实的细节做起?
追求细节上的完美
做事的标准,就是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是成功者的要求,也是成功者的想法。如果你能这样想,无论你做什么,品质都很好,都不会自满。因为很少有东西是完善的,即使是最好的产品都有缺陷。
然而,无论在公司或组织中,就是因为你设立这样一个完美的目标,可以提升每一个人对品质的意识,使每个人做事都变得非常认真,因为每个人都在研究,要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只要你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就可以保证你成功。而世界上为人类创立新理想、新标准,扛着进步的大旗、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人,就是具有这样追求完美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只是以做到“还可以为满意,或是半途而废,那就很难成功。”
在工作中应该追求完美、满分。不完整的工作成果只会使别人麻烦,对自己也没有成长的好处。
人类的历史有不少悲剧,都是那些工作不可靠、不认真的人所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所造成的祸害,不相上下。许多青年人的失败,就在这“轻率”的一点上。他们念念不忘的,是想寻得较高的位置,较大的机会,使自己有“用武之地。他们常对自己这样说;我们在平凡、渺小的职务下,枯燥、机械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那真是不值得去拼搏!”因此,他们的工作,往往需要他人的审查、校正。这样的人,难于升到优异的位置上。
但是,凡是出类拔萃的青年,对于寻常、细微的每件事,都能认真思考,不肯安于“还可以”或“差不多”,必求其尽善尽美。他们能在简单、平凡的工作岗位中,看出与造成大机会来。他们比一般人更敏捷,更可靠,自然能吸引上级的注意,博得领导的赏识。他们每办完一件事,都能勇敢地对自己说:“对于这份工作,我已尽心尽力,可以问心无愧。我不但做得‘还好’,而且在我能力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对于这份工作,我能够经得起任何的人检查批评”。巴尔扎克有时是一星期时间,只写成一页稿纸,但他的声誉,却远非某些不严肃的作家所能企及。狄更斯不到预备充分时,不肯在公众前读他的作品。这些都是人们务求尽善尽美的美德。然而不少人对于职务、工作的苟且、潦草,借口时间不够,这是不对的。因为,时间足够使我们把每件事情办得更好。
追求完美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管任何事,任何人都无法一次做到尽善尽美,要反复、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不要老顾盼自己离“完美”还有多远,现在可以打多少分,这样不好。成功需要靠时间和努力的点滴积累,把“完美”当作一种目标装在心里,然后埋下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在达到完美境界的过程中,有许多人为的因素,也有很多现实生活中不能克服的障碍。但是,如果我们无法坚持不做自已不清楚的工作的基本信念,就会因为工作量或处理产品件数的增加,而顾此失彼。现在某些公司就因一贯坚持这个原则而大有发展。这类公司只要自己的产品有点瑕疵,不管是谁订的,或订的是什么货,在什么状况下,都不会贸然出货。即使因此使同行抢先了一步也没有关系,这是他们坚持的方针。换句话说,就是希望自己的货都是完美的。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该做的事尽早去做,该了结的尽快了结有这种工作和生活习惯的人,处处会受到别人的信赖和喜爱。追求细节上的完美,这是事业成功的因素,也是个人魅力的展露。
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儿,都得实实在在。万丈高楼平地起,夯实地基为第一;参天大树搏风雨,扎实根基为第一;谷子低头笑茅草,丰盈子实为第一;有志之士建功业,充实自己为第一。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胸怀大志,但又有点好高骛远,他也在思考,不过他的这种思考,是在想入非非,而且还不愿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行动。这样长此以往,他便成为了一个空想家,最后啥事儿也没干成。
好高骛远,就是指那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目标的心态。你如果好高骛远,那就在成功的操作方法上犯了大错误,你就会总盯着很多很远的目标,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最终空惊奇想,落空而归。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要根据能力大小去做事,去确定目标,去确立志向。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那么,自己就该实事求是,确定出合适的发展目标。否则一味追求高远,不考虑可行性,就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养由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相传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害怕,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人向来敬慕养由基的射箭术,决心要拜他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为徒后,养由基交给学生一根很细的针,要它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
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
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于是这个学生继续看。
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手艺的,看针眼能出神射吗?
这个徒弟不相信这些。养由基因此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个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心想,我只学老师的手艺,他让我端这块石头做什么?
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这个人最终没有学到手艺,空走了很多地方。
跟养由基学射的徒弟,如果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箭技术也许就会精湛起来。
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人,注定他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这种人没有坚实的基础,获得的只有空中楼阁,海市蜃楼,这是人生的悲剧,也是成功的陷阱。好高骛远的人没有立足社会的真正能耐,只有夸夸其谈。然而,知道吗?夸夸其谈,引来了多少祸殃?古人王衍清谈误国,赵括纸上谈兵,导致身败名裂。这些都是鲜活的例子。
人,不是不能遐想,不是不能展望,但想了要付诸行动。如果只遐想,而不学习、实践,那就真成“瞎想”了。
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
一般而言,生而高贵的人只占人群中一个极小的比例,芸芸众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般好命。所以,小百姓们只能正视这个现实,从卑微处起步,历经艰辛坎坷才能由卑而尊。
但是要从为人处世这个大概念来讲,“欲做尊贵人,先做卑微事”也包括那些原本就是尊贵的人,要做到与自己的身份名符其实的话,也不能看轻自己所做的一些卑微之事或鄙夷做卑微之事的人,真正的尊贵之人是不惜做卑微之事的人。
1917年1月4日,一辆四轮马车驶进了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
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蔡元培——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只见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自己的礼帽,向这些校园里的杂工们鞠躬回礼。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在北京大学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级森严的官办大学。校长享受内阁大臣的待遇,从来就不把这些工友放在眼里。但是,今天的这位新校长是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显赫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这不是件小事,而蔡元培先生由此变得卑微了么?没有,恰好相反,北大的新生由此开始,树起了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有一位留美计算机博士学成后想在美国找份工作。有个名正言顺的博士头衔,求职的标准当然不能低。结果,他连连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没录用他。想来想去,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书,以一种“最低身份”去求职。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是一个极平常的工作,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干得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马虎。不久,老板发现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能比的。这时他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他换了个与学士学历相称的工作。
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提出一些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强些,这时他亮出了硕士证书,老板见后又提升了他。
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对他“质询”,此时他才拿出了博士证。这时老板对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最后的职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标。
这个博士的办法是聪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起来。
与这位博士生不同,华勒是通过奋斗由卑微到尊贵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