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诗人严阵和一位青年女作家访问美国。一次参观一所博物馆,由于正值开馆时间,他们在广场上碰巧遇到美国两位老人在此休息,见他们是中国人,两位美国老人便主动上来交谈,说他们尊敬中国人,其中有一位老人为表达这种崇敬的感情,还热烈地拥抱了女作家,并亲吻了一下,使女作家十分尴尬,不知所措。另一人,就像犯错误的小孩一样,呆立在一旁。严阵赶紧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你刚才吻的不是女作家,而是中国对吧?”一句话打破了僵局。那老人马上笑答:“对,对!我吻的是女作家,也是中国!两种成分都有。”尴尬气氛在笑声中消失。
可见,在特殊的场合遇到紧急情况,应尽量以新内容、新话题把它引开,千万不能拘泥一头,执着不放,否则僵持下去,只能导致更为难堪的局面。相反,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融原则性与灵活性为一体,事情就容易对付了。
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
全美国沉浸在欢乐与悲痛之中,既为统一美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总统而无限悲恸。
后来的美国钢铁巨头卡内基却看到了另一面。
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巨人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同时,卡内基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必略铁矿。
上天赋予了卡内基绝好的机会。
美国击败了墨西哥,夺取了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在那里建造一条铁路,同时,美国规划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
几乎没有什么比投资铁路更加赚钱了。
联邦政府与议会首先核准联合太平洋铁路,再以它所建造的铁路为中心线,核准另外三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线。
但一切远非如此简单,纵横交错的各种相连的铁路建设申请纷纷提出,竟达数十条之多,美洲大陆的铁路革命时代即将来临。
“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路、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卡内基这么思索。
不久,卡内基向钢铁发起进攻。
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矿炉,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熔矿炉,对它的建造,投资者都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将本赔进去后根本不能获利。
但卡内基的努力让这些担心成为杞人忧天,他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检测系统化。
在当时,从原料的购入到产品的卖出,往往显得很混乱,直到结账时才知道盈亏状况,完全不存在什么科学的经营方式。卡内基在经营方式上大力整顿,贯彻了各层次职责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了。
同时,卡内基买下了英国道兹工程师“兄弟钢铁制造”专利,又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
他这一做法不乏先见之明,否则,卡内基的钢铁事业就会在不久的大萧条中成为牺牲品。
1873年,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不期而至,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山及煤山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卡内基断言:
“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
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卡内基却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钢铁制造厂。
他走进股东摩根的办公室,谈出了自己的新打算:
“我计划进行一个百万元规模的投资,建贝亚默式5吨转炉两座,旋转炉一座,再加上亚门斯式5吨熔炉两座。”
“那么,工厂的生产能力会怎样呢?”摩根问道。
“1875年1月开始工作,钢轨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每吨制造成本大约69元。”
“现在钢轨的平均成本大约是110万美元,新设备投资额是100万美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当于成本。”
“比股票投资还赢利。”卡内基补充了一句。
股东们同意发行公司债券。
工程进度比预定的时间稍为落后。1875年8月6日,卡内基收到第一个订单,2000支钢轨。熔炉点燃了。
每吨钢轨的制成劳务费是8.26美元,原料40.86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费是6.31美元,专利费1.17美元,总成本不过才56.6美元。
这比原先的预计便宜多了。卡内基兴奋不已。
1881年,卡内基与焦炭大王费里克达成协议,双方投资组建佛里克焦炭公司,各持一半股份。
同年,卡内基以他自己三家制铁企业为主体,联合许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内基公司。
卡内基兄弟的钢铁产量居全美的1/7,正逐步向垄断型企业迈进。
1890年,卡内基兄弟吞并了狄克仙钢铁公司之后,一举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名称也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不久之后,又更名为US钢铁企业集团。
卡内基的成功与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休戚相关。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眼光有多远成就就有多大
会做事的人眼光从不短浅,他们总能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有大计划、大目标、大步骤、大行动。
成功人士通常具有战略眼光,即使他们在决定眼下需要的改革时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许多见解是以目标、质量或价值为导向的,但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个问题是”,这种想法无疑为他们明确“未来”目标提供了催化剂——考虑未来目标是一种来自突破性思考的远见。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讲的人是三位砌砖工人的工作态度。
有人问:“你们是在砌砖吗?”
第一位工人爽快地答道:“对,砌砖。”
第二位工人也跟着说:“对,我们是在砌砖。我们在做每小时10美元的工作。”
第三位工人则摇了摇头,说:“你问我在砌砖吧?不。我在建造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虽然这个故事没有告诉我们3位工人的未来,但我们能知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可能,前面两位工人仍是砌砖工,他们缺乏远见,他们只是为工作而工作。并没有什么动力推动他们去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可以推测的是,那位认为自己是在建造教堂的工人,不会仍然是砌砖工,也许他已经成为一个工头或承包人,或者是一位建筑师。他会不断地因为他的远见卓识而得到提升。
被誉为清代“红顶商人”的胡雪岩曾经有一句名言:“做生意须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生意。”被世界各地华裔商人奉为“经营之神”的范台便是一位极有眼光的人,他的成功源自他的眼光和他的长远思考。
范蠢是越国大夫。约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亡吴兴越。恢复越国后,范蠡高瞻远瞩,不为诱人的官位所左右,而是认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他预见到官场上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便急流勇退,弃官而去。
范蠡来到齐国,改名为鸥夷子皮,带领家人,一边在海滨垦荒、种地,养殖五富,一边看准机会做买卖赚钱。由于范蠡聪慧敏捷,理财有方,时隔不久便积累了巨额资产。齐国国君闻其贤名,欲请他当齐国的丞相。范台听到这个消息后,悄然隐退,并将家中财产尽数赠给亲戚朋友。
最后,范蠡来到山东定陶。范蠡认为定陶位于天下中心,交通便利,从而定居于此,自号陶朱公。因此,后人更多的只知陶朱公,而不知范蠡。
范蠡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从不只顾眼前利益,就事论事,而善于用长远的思考技巧去指导日常活动,处处比别人棋高一着。
做事要想成功就必须把眼光放远。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决定给自己制定更高的追求目标、决定掌握自我而不受制于环境、决定把眼光放远、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决定继续坚持下去,这种种决定出得好,你便会成功,做得不好你便会失败。
把你的眼光放远大些,没有哪个人是因为短视而成功的。
做一个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
掌握思考的技巧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准则可循,但具有过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对于长远思考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平时要留心周围的小事,有敏锐的洞察力。牛顿不放过苹果落地、伽利略不忽视吊灯摆动、瓦特研究烧开水后的壶盖跳动……这些似乎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因此而有所发明或发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有些事使人感到惊奇,引起无数人的注意,有些事则平淡无奇,许多人漠然视之,但这井不排除它可能包含有重要的意义。
小镇温特芬的周围都是农田。这儿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完全不能吸引游人的地区,因为它与世隔绝,既无海滨,又无高山,只有一些微微起伏的小山,山谷中有一些小湖,此外还有一片丝柏丛生的沼泽地。
但是自从理查德·丹尼斯来到了这个地区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丹尼斯是怎样做的呢?他用一种别人未曾使用过的眼光看待这片丝柏丛生的沼泽地。丹尼斯买下这块沼泽地的一部分,用篱笆把它围住,把它创办成世界着名的丝柏花园,曾有人出价15万美元,购买这块土地,但遭到丹尼斯的拒绝。
当然,这事并非像所说的那样简单,丹尼斯认识到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达到自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