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使人进步。许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些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领导者也许可以取得暂时的成功,但却无法在事业上不断进步,达到卓越的境界。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领导者必须不断学习,善于综合他人的意见,否则就将陷入一意孤行的泥潭,被市场所淘汰。比尔·盖茨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例如,他在每一次演讲结束后,请撰写演讲稿的人分析一下他的演讲有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下一次改进。
以这个标准去判断企业是否能够卓越,有人可能会怀疑格力的潜力,因为“董明珠不是一个谦虚的人”。或者是由于媒体的影响,或者是由于董明珠经常表现出来的张扬,董明珠很少给人一种谦虚的印象。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判断。
在很多次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董明珠都曾明确地表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她说,空调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秩序日益混乱,会不会重复中国彩电业的陷阱,现在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因此,董明珠认为,格力在大的市场环境下,不会有丝毫的懈怠。对董明珠而言,如何保证企业稳健发展,如何保证格力销售收入年年增长,使格力不“败”在她的手里,是摆在她面前的难题。
董明珠的谦虚藏在心里,她只是把“执着”和“勇气”表现了出来,而这,恰恰是卓越企业领导人必备的素质。
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无论是公司也好,还是个人也好,一旦认明了工作的方向,就必须在该方向的指引下锲而不舍地努力工作。在工作中轻言放弃或者朝三暮四的做法都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微软公司在Windows95操作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比尔·盖茨仍然坚持发展企业级的WindowsNT和Windows2000操作系统。这是因为,他看到了企业级市场的广阔前景和微软在此方面的巨大潜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微软公司的企业级操作系统终于在原本被Unix统治的市场上取得了成功,现在,包括个人操作系统在内的所有Windows产品都已经被构建在了更加安全、可靠的WindowsNT架构之上。
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任何事业上的成就都不是轻易就可以取得的。一个人想要在工作中出类拔萃,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须正视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只有那些有勇气正视现实,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才能真正实现超越自我的目标,达到卓越的境界。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勇气不是缺少恐惧心理,而是对恐惧心理的抵御和控制能力。”
依照柯林斯的研究结果,那些卓越公司的最高管理层,往往是谦虚个性和坚定意志的混合体,他们拥有雄心壮志,但是却更愿意把公司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放到第一位。他们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从这一点来讲,无论是朱江洪还是董明珠,都可以称得上是卓越领导人。首先,由于格力电器属于国有企业,那么无论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他们只不过是另一种型态的职业经理人;其次,就董明珠而言,她为了公司利益可以六亲不认,敢于跟任何人斗争的强硬霸道,也是出了名的。依照柯林斯的解释,虽然他在研究中没有刻意寻找,但是势不可挡的数据极具说明力的证明了:一位被创造业绩的渴望所驱动、所感染的优秀经理人是保证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首要条件。
柯林斯从研究中发现,那些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往往会把人才的培养放到比公司的愿景、战略、战术、组织结构和技术等问题更重要的位置上。这与董明珠所讲的“只要人有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所有的计划最后都要由人来解决。
其实,从柯林斯的研究来看,一家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核心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为一个公司,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二、什么是驱动你前进的经济引擎?
三、你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最优秀的?
这三个问题所要解决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你是为了赚钱去选择的某一个产业还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去选择某个产业?赚钱与成就事业虽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概念,但是思维的差异往往最后表现在行为的不同上,比如说格力可以不打价格战,可以把他们认为还不成熟的最新技术藏在家里而不是投放到市场上,这些行为只有在做事业的心态下才能表现出来。反之,如果仅仅为了赚钱,那就可能在产品的质量上偷工减料,然后靠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同样,既然选择了做事业的心态,那么企业就会严格地、近乎疯狂地去遵守这种理念,即使有更好的机会赚到更多的钱,他们也会选择放弃这种机会,这是以赚钱为最终目标的企业所做不到的。
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很多因素,但能否做长做大,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关键的一点是要掌握好实现跨越的过程,具备一个良好而成熟的心态。正像柯林斯所说,无论具备多么充分的条件,结果也多么富有戏剧性,这种实现转变的过程一定不是一个突然运动。这中间没有单一的起决定作用的行动,没有重大的方案,没有一了百了的创新,没有纯粹幸运的突变,也没有剧烈的革命。与惯常的认识相反,从优秀到卓越公司的转变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所有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系统工程。
关于这一点,我在“致胜的武器”一章中将过,格力的成功不是靠它哪一方面的特殊优势获得的,而是它的综合实力的优势获得的。
但是很多人不这么认为。比如说人们总是把格力的成功归结为“渠道制胜”,海尔的成功则是“品牌与服务”,还有其他的如“技术先导”等等。这些认识都不是错误的,但却是不完整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被媒体的宣传误导,媒体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宣传报道某些事情的时候,必然要冠以一些如“神话”、“创举”、“革命”性质的名次,这是新闻的特性,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会从更全面的角度考虑问题。
正像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先生所指出的,决定一个企业能否取得持续的卓越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在几个环节上取得成功。就像一个人涉水过河的过程,首先,必须明确是否要到河对岸去,过去的目的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要踏踏实实地解决好船和桥的问题,也就是搭桥而过还是乘舟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藉以指导的方法论是要“拐大弯”,也就是一定不能急转弯。要打足提前量,综合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是否都能协调发展。
因为,是最短的一块
木板决定木桶盛水量的大小,缺乏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在这样的前提下,逐步去实现变革,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就像一个飞轮,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一个决策接着一个决策,飞轮一圈一圈地旋转——它们的总和而不是单一要素产生了持续而又壮观的效果。在更完整的意义上,这个转变的过程也类似于小鸡孵化的有机过程,突破只是一连串步骤中很重要的一步,但绝不是全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卓越的企业在面对长期或者短期压力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有条不紊,能够理解他们在遵循从不断积蓄力量到突破这样一个飞轮旋转的模式,从而最终取得辉煌。也正像柯林斯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所有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公司都明白,巨大的动力源于组织各方面不断的改进和成果的取得,当你做事的方式使人们看得到并感觉到动量在积累时,人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兴趣站到你身边来支持你。
飞轮的持续旋转需要有一个动力,解决不了动力的问题,转得再快的飞轮都有停下来的那一刻。那么,这个动力对企业而言是什么?从格力的经验来看,保证飞轮持续转动的动力就是首创精神。
正如董明珠认为的,格力面临的问题不是空调业会不会衰败,而是格力会不会衰败。从一般企业发展规律来看,成功企业最大的危机之一,是当初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因素——企业的首创精神,或者叫创新精神随着企业的扩展而消失。就算创新精神没有完全止息,它的增长速率肯定是每年下降。
格力肯定算是全球空调业中的大公司。既然大,就有大的难处。对格力而言,它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公司,而是它自己。正是因为对这一点有清醒地认识,格力虽然已经成为空调业的老大,但仍然坚持对自己的不断否定,不断创新。这正是格力能够在家电行业不景气的环境下,仍然脱颖而出,成为优秀公司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