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国际礼仪的发展来源
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整和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交际礼节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了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一声“请”,“谢谢”,“对不起”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在国际关系中,“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是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西方,“礼”一词,也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这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不谋而合。
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埃及,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礼仪。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就有了国与国的交往。国际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前,当时中国的大地上,小国林立,诸侯争霸,即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42年,郑国国王郑简公出访晋国,按照礼仪规范,晋国国王应及时会见郑简公。而晋国有意怠慢郑简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迟迟不安排会见。郑国宰相子产乃令随从人员捣毁宾馆的院墙,将自己的车马牵入院内。晋国的礼宾官为此向他们提出抗仪。子产申辩说,你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不安排会见,我们的车上装的是送给晋王的礼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赠送给晋王。只要你们安排会见,接受了礼品,我们会把围墙立即修好。晋国知道自己输了礼,只好向子产致歉,并立即安排会见,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由此可见,远在两千多年前,进行国事访问时,在欢迎、会见、赠礼等的安排上,便已有一定的规范;如不遵行,就会引起外交纠纷。
汉代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扣押了他,把他放逐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放牧公羊,并声称,要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汉。苏武被扣长达19年。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汉,而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对匈奴单于说,汉帝射雁于御苑上林之中,得一大雁,足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大泽中。单于这才不得不让苏武回汉。可见,当时这种扣押使节的做法,也是违背国际礼仪的。中国古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说法,也说明当时虽然还没有关于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完整规定,但是对外国使节的生命安全仍负有保护的责任。
在欧洲,国际礼仪也已有很久的历史。古希腊就有“优遇外侨”的制度和职司礼宾的“外侨官”。在古罗马,则有“礼待客卿法”。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迅速增加。欧洲各国纷纷制订相应的礼仪与礼节,对于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产生了较多的影响。
如上所述,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国际间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国际交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人们相互往来,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序地、和谐地进行。平常生活是这样,进行国际交往更是如此。在长期的国际交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的继续和发展。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交往的规模从20世纪初50多个独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75个,到目前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0多个国家。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再次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前增多,而涉及全球的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而国际关系的这种发展又是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它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来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空前广阔、繁复、多样化的图画。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我们熟悉掌握国际交往中的礼仪,不仅仅有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更加维护自己的国格。
英国女子礼仪学校
在一条深巷的一座白色大房子里,一群姑娘头顶着碗,体态轻盈地在楼梯上走上走下,将一碗碗“食物”礼貌地递给围桌而坐的“客人们”。
这是英国伦敦坎培纳女子礼仪学校的学生们,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做礼仪培训练习。她们之中绝大多数来自英国,也有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波兰、法国、荷兰、瑞典和土耳其等国的,年龄一般在16至22周岁。该校课程包括社交公关、行为举止、礼节礼仪、花卉修剪、电脑软件等有关妇女社交场合中必备的常识和技能。
坎培纳女子礼仪学校是特意为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女青年设立的。她们在离开中学时,也许不清楚今后会去干什么,进入该校后,教师将帮助她们进行思考,扩大视野,增强自信心。
她们在这里可选择英语、秘书、电脑软件及烹饪技术等课程,也可选择法语、西班牙语、演讲和戏剧艺术、行为举止等课程。
前文提到的练习轮到法国姑娘凯尤玲了,她忍不住咯咯地笑起来,教师见了非常恼火,严厉训斥了她,并告诉她,一个年轻姑娘,决不可有如此举动。接着,教师给学生们讲解如何安排餐桌;如何正确进餐和吃水果;怎样正确使用刀叉吃苹果;如何冲泡茶、咖啡及递送茶杯的正确姿势等。
在此后的几节课里,一位年轻女教师示范讲解在穿着长衣裙和短衣裙的情况下,如何上下楼梯和汽车。达娃·亚尔是从英国北海之滨的格拉斯哥来的一位19岁少女。她说,我与父母长期居住在国外,对英国的生活并不熟悉,连斟酒用什么杯子,不同的汤菜用什么碗碟,如何安排客人的坐位等常识都不清楚,这样,怎么能去工作呢!来自法国的18岁女郎唐德·安娃说,我父亲是位企业家,拥有几家商店和酒店,想叫我去帮助照看。可我有个怕羞的毛病,又不懂计算机软件。我想经过学校的训练,改掉陋习,增长专业本领。瑞典姑娘纳亚维娃说,我父亲是位说书艺人,我想“女”承父业,所以艺术演讲是我的基础课,我还要学习英语、西班牙语和编、演、讲等艺术技能。纳亚维娃从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充满了信心,她说,举止礼仪课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将从这所学校里学到许多许多有用的东西。
现在,坎培纳女子礼仪学校已成为英国大学女落榜生和准备参加工作的女青年所瞩目的去处。
《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20日第4版
16.2 平等互利——国际交往的原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公职人员、涉外工作人员在涉外场合的行为举止,不仅仅是一种私人行为,更会产生一定的对外影响。一个公司、企业、社会团体的代表在对外场合的言谈行为,不仅关系到本公司、本社团的形象,影响到买卖交易的成败,有时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荣誉。
每个公民应遵循一条基本准则:当你在自己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对我们国家的评价。为了维护我们个人、单位、国家的对外形象,我们都应当学习礼仪知识,了解、重视并遵守国际上的通用的礼节与礼仪规范。
有人认为,我们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礼仪之邦”,接待国际客人,只要遵从我们自己的礼仪习俗就行了,不必去学那些“洋规矩”。的确,各国都有自己的礼仪做法、传统和特点。按本国的礼仪习俗办事,外宾容易理解,但有时也难以接受。例如:中国有劝酒的礼仪习俗,但是如在涉外交际场合,一再劝酒,致使有些外宾勉强应付,往往酒醉误事。所以,应当注意我们传统做法与国际通用礼仪之间的异同情况,避免外宾不容易接受和习惯的做法,以免使他们感到尴尬和难堪。
如此纷繁多样的国际关系,需要遵循一些什么原则呢?
大小各国平等权利。联合国宪章在“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宪章第二条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当遵循的七项原则。其中第一项就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由此可见,现代的国际关系应以公认“主权平等”为基础。国家不论大小,都应当具有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主权。国家与国家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所有国家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
“主权平等”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每个国家都享有平等主权,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侵犯他国的主权。
“主权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的现代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如果在相互交往中,损及他国主权,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遵守国际礼仪。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礼仪的实践中,常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国家尊严受到尊重;国家元首、国旗、国徽不受侮辱。这里说的“国家尊严”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在礼仪活动中却十分重要。礼仪活动有不少为了表现有关各方的友好关系。如果有一方的尊严受到损害,丢了面子,甚至感到难堪,就必然会损害相互关系。对于国家元首、国旗、国徽等国家主权的代表或象征,不但不应当受到侮辱(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所以,在一切正式场合如果遇到升国旗、奏国歌时,都应当肃穆致敬。
国家的外交代表,按照国际公约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这种外交特权和豁免,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而且也体现相互的尊重。所以,有关各方既不应当滥用外交特权,也不应当侵犯外交特权,而应当遵照有关的国际公约的规定,享用外交特权和豁免。
不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不以任何借口,干涉别国的内部事务,既不要强加于人,也要避免“强人所难”。不论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实际上都是要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是各国人民自己的事;宗教信仰也有各自的自由,都不应当加以干涉。对于宗教习俗更应尊重。
在相互交往中,实行“对等”和大体上的“平衡”。所谓“对等”实际上就是“礼尚往来”。例如,相互交往的双方人员,其身份要大体相当;派代表团互访时,双方的接待规格应相差不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这是“对等”原则的引用。而国际交往中,有时也从负面运用这一原则。例如,你赶走了我的武官,我就驱逐你的参赞;你有意怠慢了我,我也请你坐一坐“冷板凳”,如此等等。
所谓“平衡”,也可以理解为“一视同仁”或“不歧视”的原则。例如,驻在国外交部邀请所有国家的使节参加某项社交活动,就不应单独不请某一个国家的使节。所有来访的各国外交部长都由总理接见一次,如果唯独不见某个国家的外长,那也会被理解为有意给予冷遇。曾经有两个非洲国家的部长级代表团同时来我国访问,由于接待单位不同,一个部长住在国宾馆,另一个住在旅馆里,被周总理发现,总理严肃批评这是“搞上下铺”的做法,肯定会影响接待效果。
但是,所谓“对等”、“平衡”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国际交往中,在礼仪上给予“破格接待”的,也有诸多先例。各国为了体现自己的外交政策,往往打破对“对等”、“平衡”的机械理解,做出一些特殊的安排。例如,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华访问,中英双方达成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公报,在她访华的短短36个小时中,中方为她安排了14场活动。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等在同一天会见了她,被认为是一次“破格”的接待。可见,礼仪规则不应当是机械的条条,其巧妙应用还在于结合实际情况善于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礼仪程序的运用也是一种外交艺术。
“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组织中和在国际会议上,表现为每一个参加国都有同等的“代表权”和“投票权”,每一个国家所投的票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是在这方面的一个例外,是根据宪章规定,被国际公认的一种特别安排。某些国际金融机构采取“加重票”的做法,也是一种例外。
在“礼宾序列”问题上,也应当体现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会议上,各国代表的位次,不是按国家大小强弱的原则来排列,而一般是按会议所用文字的国名字母顺序来排列,而签证条约协定时,应遵守“轮换制”,即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它的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在国际活动中,各国代表的序列,应以代表的职务高低或就职时间的先后作为排列的依据。例如,驻在某国首都的各大使,即应以到任递交国书的时间先后为序,并由最先到任的大使担任外交团长。只有在少数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时,由于宗教原因,外交团长总是由梵蒂冈派驻当地的“圣使”担任,而副团长由最先到任的大使担任。
在文字的使用上,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在签订国际条约协定时,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而经过有关国家的协议,也可以只使用某一种国际通用的文字。
以上这些方面,只是国际交往中常见的做法以及大体上的概括。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生活日趋复杂多样,我们应该按照“主权平等”、“相互尊重”的基本准则,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加以运用。
在礼宾实践中,除了已有国际公约做出规定的礼仪做法,公约签字国均有遵行的义务外,国际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所谓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最初某些国家长期反复使用,后来为各国接受并承认其法律效力的习惯做法和先例。一般包括国际外交惯例和国际商业惯例。国际惯例有5个特点:一是通用性,即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二是稳定性,不受政策调整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三是重复性,一般都是反复运用;四是准强制性,受到各国法律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五是效益性,被国际交往活动验证是成功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国际纠纷惯例的研究和运用。
16.3 法国礼仪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