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五福之首——祝寿礼仪
寿诞就是诞辰,俗称“过生日”。寿诞随着日月运转年轮更替而增长,记录了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时间生活过程。民间对寿诞生辰由来重视,尤其对人生经历中婴幼儿及老年两个阶段更为珍重,这便是“庆寿诞,重两头”的传统礼俗。
庆贺寿诞的传统习俗,出自传统的人生信仰。民间信仰认为,寿命在天,数由天定。人生其他一切都可以公享,唯独寿命才是真正唯一的私有。天地有四时,人间有五福,五福是人们的理想与目标。所谓人生中的五福,民间的说法是“福、禄、寿、喜、财”。寿在其中。而《尚书·洪范》中说:“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有好德,五曰考终命。”寿居其首。天地人世间,寿在一切在,寿终一切无。可见人的一生寿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是第一位的。
按民间传统习俗,年逾花甲,方称是寿。六十为“花甲之寿”,七十为“古稀之寿”,八十为“大寿”,九十为“耄耋之寿”,百岁为“期颐之寿”。也有的把六十岁以下称为“下寿”,七十、八十岁称为中寿,九十、一百岁以上称为上寿。又有把男的称为“椿寿”,女的称为“萱寿”。做生庆寿有从五十岁开始的,因民间称五十岁为“天命”之年。一般习惯逢五小庆(五十五、六十五岁),逢十大庆。大庆又以做“明九”最为时兴,如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等,俗称“做九不做十”。“九”意为天长地久,“十”为满贯,意为终结。“十”也是“时”的同音,有“时运”的意思。有的除了做“明九”之外,还十分注重“暗九”。“暗九”是人生年轮的倍数,如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等。逢暗九生辰,亲朋和子孙前来祝寿充喜,通过充喜化解不祥之运。当然,这些只是迷信的说法,但是祝寿的风俗却流传很广。
传统祝寿,先是要设寿堂,点寿烛,悬挂寿幛,张灯结彩。寿星端坐寿堂,亲友晚辈依次拜寿。辈分不同,礼数有别。平辈上寿只是相互一揖,后辈子孙上寿则要跪地四拜,客人拜寿时,子孙要陪之以礼。二是上寿礼。上寿礼有的送以金银大洋钱物和寿面寿糕,有的送以寿屏寿画寿联寿幛寿匾,具有纪念收藏价值,膝下子女,多是送以寿衣寿鞋等品。三是设寿诞酒席款待宾客。酒席筵前客人频频向寿星敬酒,子孙也要向宾客恭敬回礼。设寿堂拜寿是旧时礼节,多系达官贵族社会名流所为,至今已不多见。其他习俗礼仪仍然时兴盛行。随着社会风气的进化,根据各自的地位年龄环境条件,做生日庆诞辰不仅年龄提前了许多,而且送礼摆阔的气派也今非昔比,其奢侈场面往往让人瞠目结舌。
每过一个生日,标志着人生又增长了一岁。虽无亲朋专事庆贺,但仍被民间普遍珍重,总不忘届时纪念。一般人的诞辰庆祝活动大都比较简单,办一桌丰盛的酒菜,全家人团聚共餐,以示庆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自觉注意修口,只说吉祥语言,忌说伤人语言。即使小孩子家这几天犯了什么事,也可得到大人的宽恕免打。老老少少尽力营造祥和欢乐气氛,让寿诞者心情舒畅,其他人也跟着高兴。生日这天无论多忙,“寿星”一般不出工不上班,尽情休息,忙里偷闲。在六七十年代,歇着、被人宠着还有一顿佳肴美餐,已是至高待遇。未成年人过生日总被妈妈惦着,弟兄姐妹众多的家庭,还能独享妈妈的偏爱。成年人过生日,兴吃“长寿面”打荷包蛋,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和和美美,尽享天伦之乐。这些年来,庆诞辰风俗有了新的进化,吃“生日蛋糕”之习遍及城乡。“糕”是“高”的谐音,意思是祝愿过生日者“寿高长久”。远在部队服役,工矿企业务工打工及公务差事不能团聚者,借助电波和邮差互相通电话或发贺卡,祝愿亲人朋友及意中人生日快乐,同样能表达彼此之间的心中思念和深厚情意。
子女或亲朋在决定给“寿星”祝寿之后,如果较讲究的,应预先发请帖给其他的亲朋好友。请帖要大方、庄重,措词要精练达意。内容主要说明:为谁祝寿、寿期何日、地点何处即可。较一般的,则只需作口头邀请。
亲友接到请柬后,一般都应准备一些寿礼。寿礼的范围很广,但常见的有寿糕、寿桃(如季节不当令,也有用米粉做成桃子样的)、寿面、寿联、寿幛等。但并非全部,只准备其中一两样即可。
主办庆寿活动的人家,应预先设立“寿堂”。寿堂正中用纸或绸剪贴一个大红“寿”字;有的则挂一幅书法家书写的“百寿”中堂。两旁张挂寿联。按照旧俗,寿辰庆祝活动从寿辰的前夕就已开始。亲友寿礼都先行送到;当天晚上先由女儿女婿设宴为“寿星”庆寿,并款待宾客。在我国民间这叫做“暖寿”。第二天才是寿辰正日,宾客云集,向“寿星”道贺,并由宾客推举代表致祝寿词。寿宴席终,当宾客们辞谢时,主人也要适当回赠一些纪念物品。
郭子仪祝寿的典故
唐朝大将郭子仪官居中书令,其7个儿子、8个女婿,个个在朝做官,每逢生日,7子8婿都到府中祝寿,是京剧《打金枝》又称《满堂笏》典故出处。这种子孙满堂的欢乐景象,是男寿的象征。
12.2 哀而不伤的葬礼
葬礼表示一个人人生的终结和亲人的追思,重点原则是哀而不伤。葬礼按照程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和一些民族中,死者临终前要请牧师做最后的忏悔和祷告。送葬时,亲属们身着黑色丧服,跟随在牧师身后,在挖好的墓穴前,牧师念诵经文,超度亡灵,然后由亲属将白色、紫色的花束扔在墓棺之上,最后以土掩埋。印度人死后,一般都实行火葬。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总希望自己的遗体能焚化在圣河——恒河的岸边。他们认为在恒河岸边举行葬礼,死者的灵魂才能升入天堂。送葬人直接将遗体搁在河边的柴堆上,由死者的主要亲属点燃。印度的托达人,则要前后进行两次火化才能完成葬礼。阿拉伯人死后一般先将埋体(亡人)抬到清真寺,洗埋体之后,穿上克番(裹上写有经文的白布),然后放入埋体匣子。送葬时,由亲友们抬着埋体匣子送往墓地。到达墓地后,先向墓穴的四周遍撒驱虫香料,随后在诵经声中将埋体入葬。在非洲,葬礼仪式常伴随着几天几夜的狂歌劲舞,人们集合在死者灵柩前或墓穴周围,闻鼓起舞,不停地向死者歌唱或哭诉,同时杀鸡宰羊,念咒诵经,大宴众人,以此来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托哀思。
中国的葬礼一般是召开规模大小不等的追悼会。追悼会的主要程序有向遗体或遗像致哀、有关人员致悼词、奏哀乐、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等。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习俗存在差异,治丧活动的内容也有许多不同,此外民间流行与政府提倡的治丧活动也有许多区别。元首逝世举行的治丧活动较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发布讣告、宣布致哀期、全国停止各种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向遗体告别或瞻仰遗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吊唁、举行追悼大会。追悼仪式后,由党政军领导人或治丧委员会负责人及死者家属护送遗体前往火葬场火葬(或将骨灰送至安放处)。重要的党政军负责人或开国元勋逝世后,治丧程序与元首大致相同,但规模略小、规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仪式较为简单,只有向遗体告别和追悼会两项。中国政府提倡简葬,许多生前担任党政军要职的,死后也只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仪式过后即行火葬。
12.3 古今中外节日礼仪
节日庆祝是我们日常礼仪生活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本来节日礼仪就很多,近几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西方的许多节日也带给我们很多影响。下面就列出主要的中外节日,给朋友们礼仪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