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求人办事是一件难事,但如果掌握了技巧,难事也就变得容易了。其中之一就是借用别人的口来说自己的话。
渡江战役前夕,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政府即将垮台。周恩来力劝国民党和谈代表留在北平共事,代表们也对原政府失去了信任,但不知毛主席能不能容忍他们,就想探个究竟,也好为自己求得一条退路。可如果直接相问,就明显和乞降之嫌,大家都抹不开面子。于是,有一个代表趁打麻将之际,轻描淡写地问毛主席:“是清一色好,还是平和好?”毛泽东心领神会,爽快地答道:“还是平和好,我喜欢打平和。”
就这样,一个重大的信息悄然传了过去,代表们会都留了下来。
邻里交流,有时不免要绕个弯子套对方说话,这对求人办事大有益处。
有时,一些话自己说出来显得尴尬,这时,诱导对方先开口无疑是上上之策。
王某准备借助于好友赵某的帮助做笔生意,在他将一笔巨款交给赵某的第二天,赵某暴病身亡。王某立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若开口追款,太刺激赵某的未亡人;若不提及此事,自己局面又难以支撑。
王某帮忙料理完后事之后,对赵夫人说:“真没想到赵哥走得这么早,我们的合作才开始呢。这样吧嫂子,赵哥的那些关系户你也认识,你就出面把这笔生意继续做下去吧!需要我跑腿的时候尽管说,吃苦花力气的事情我不怕。”
王某的话,丝毫没有追款的意思,而且豪气冲天,义气感人。话中又加上巧妙的提醒:我只能跑腿花力气,却不熟悉那些门路;困难不小还时不我待。
结果呢?赵妻反过来安慰他:“这次出事让你的生意受损失了,我也没法干下去,你还是把钱拿回去再找机会吧。”
因此,借人家之口,要有技巧,有时暗示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
有一位年轻人和商人为邻,这位年轻人很想自己做一番事业,就从银行贷款投资做生意,可他毕竟年轻,涉世太浅,没多久便陷入了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这时,他想起了平日和自己关系不错的那位商人邻居。他找了个合适的时间来到商人家,告诉他自己的难处。商人听后,笑着说:“不奸不为商,你还很年轻,有许多事还没有看透。不过,我会跟你谈谈我这些年来在商场摸爬滚打的经验,也许对你还有用。”年轻人听后,似乎觉得自己明白了不少事理,也似乎从中摸出了一些经商门道。后来,他告诉商人,自己现在资金周转不灵。商人说:“我可以帮你渡过这个难关,但这些钱必须用你赚来的钱来还我。”年轻人听后,深表谢意。
年轻人在自己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在邻居有能力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情况下,请求邻居帮助,是十分正确的方法。邻里之间本应互助互利,但我们必须努力去争取,这样才能得到帮助。否则,坐在家中等着钱从天上掉下来,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说话秘籍”
借人言,述己事,要讲究场合、技巧和时机,否则不仅事办不成,还可能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