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使孤僻心理在青年人中比较多见。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准成熟状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建立,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常常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
(2)缺乏事业心。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孤僻。
(3)性格特点。内向型性格的人容易孤僻,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强,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很淡漠,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4)幼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有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心境,进而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5)交往挫折。有些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自然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孤僻。
如何消除孤僻心理呢?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完善个性品质。
孤寂封闭的性格,是在生活环境中反复强化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我封闭性格的人,兴趣狭窄、清高孤傲,难以融入集体。要努力克服孤傲的心理,增加心理透明度,以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人交往,吸纳别人的长处,享受、体会人际交往的情意和欢乐。
(2)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孤僻者一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要么总认为自己不如人,怕被别人讥讽、嘲笑、拒绝,从而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保护着脆弱的自尊心,要么自命不凡,认为不值得和别人交往。孤僻者需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和自己,多与别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享受朋友间的友谊与温暖。还要正确认识孤僻的危害,敞开闭锁的心扉,追求人生的乐趣,摆脱孤僻烦扰。
(3)培养健康情趣。
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有效消除孤僻心理。利用闲暇潜心钻研一门学问,或学习一门技术,或写写日记、听听音乐、练练书法,或种草养花养宠物等等,都有利于消除孤僻。
(4)学习交往技巧。
看一些交往方面的书籍,学习交往技巧,同时多参加正当、良好的交往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培养自己开朗的性格。要敢于与别人交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要有与任何人成为朋友的愿望。这样,在每一次交往中都会有所收获,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丰富了知识经验、获得了友谊、愉悦了身心,会重树你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可以从先结交一个性格开朗、志趣高雅的朋友开始,处处跟着他学,并请他多多提携。
(5)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
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不会孤寂;一个为事业忙碌的人,也不会孤僻。因此,要树立坚定的事业心和奋斗目标,为之努力拼搏,孤僻自然会被热情所淹没。
(第八节)羞怯心理
羞怯既指害羞,也指胆怯。人们总以为那是未成年人的心理或心理特征,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增长,会自然地克服它。然而根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所做的调查,在抽样调查的一万多名成人中,约40%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且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或曾经有过某种程度的羞涩和胆怯,不过有些人表现得特别严重。羞怯心理较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话未开口脸先红、话语低沉心发跳,遇到困难,宁可憋在肚子里,也不好意思向他人请教。羞怯心理会影响人的正常交往,不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适应社会环境。
羞怯心理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原因:
(1)青春期生理变化引起的感应性反应。人在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最旺盛,激素分泌较多,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打破体内的平衡而变得紧张,表现为冒汗、脸红、心慌等感应性反应。
(2)自卑心理的影响。具有羞怯心理的人羞于与他人交往,特别是不敢与陌生人交往,是因为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害怕出错。
(3)成长中的环境影响。如果在童年、少年期交往中曾经受到过他人的训斥、嘲笑或戏弄,心里会形成阴影,以后进入类似环境或新环境时就会出现胆怯。
(1)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有缺点,也必然有优点。要看到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摆脱与人交往的自卑阴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同时也感到羞怯,但羞怯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往往多的是一份勇气。
(2)努力用知识充实自己。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底蕴、增加人的风度、提高人的气质,也是克服羞怯心理的良药。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知识储备丰富自然会增加人际吸引力,使人交往自如。所以,我们要勤奋学习,努力拓宽知识面,掌握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
(3)做个有心人。
这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做个有心人,记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从而预先做好克服它们的准备。比如去面试,也许你担心交谈当中会缺乏应变能力,那么你不妨在交谈前先猜想对方将怎样提问,把要回答的话想好,甚至自言自语地进行不懈的练习。这样就能临场不惧,应付自如。
(4)加强交往能力的锻炼。
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积极锻炼自己,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关键时刻要善于表现自己。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
(5)保持松弛。
松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羞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常处于紧张状态,此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应注意的人或事上,你就会渐渐忘记自己的不自在。
(6)学会微笑。
人际交往的身体语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摆脱窘境,可以缩短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可以化解朋友间的误会,同时微笑可以减少你羞怯的感觉。
(第九节)完美主义
追求完美其实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凡事有个度,如果追求完美过于僵硬、不懂得变通,就成了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有如下的表现:
(1)不愿冒险,生怕任何微小的瑕疵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2)不能尝试任何新的东西。
(3)神经紧张得连一般工作都不能胜任。
(4)因为有些事情还不完善,寝食不安。
(5)对自己诸多苛求,毫无生活乐趣。
(6)对别人吹毛求疵,人际关系糟糕。
心理学研究证明,完美主义者与他们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恰恰成反比。开始的时候,他们担心失败、辗转不安,于是妨碍了全力以赴去取得成功;遭到失败之后,他们就异常焦虑、沮丧和压抑,想尽快从失败的境遇中逃避开去,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想的只是如何避免尴尬。完美主义者背负着如此沉重的精神包袱,如何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而且,他们往往在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也很不如意。
(1)接受“瑕疵”。
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处于低谷时,自信和乐观尤为重要,切不可自暴自弃。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正因为生活中有让你感到沮丧、绝望的问题,你才会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即便是事情不尽人意,即便失败,可那和成功一样构成你丰富的人生体验,那才不枉活一世。人只有经受住失败的悲哀才能达到成功的巅峰。不要为了一件事未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自怨自艾。
(2)正确认知自我。
既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高,更不必要过于自卑。如果事事要求完美,将成为你做事的障碍。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兴趣,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不要为了让周围每一个人都对你满意而处处谨小慎微,要有点“我行我素”的气魄,做事只要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良心,不要太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否则,遇到挫折就可能导致身心疲惫。
(3)设定短期合理目标。
实际上,当你不追求完美,而只是希望表现良好时,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最佳成绩。寻找一件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然后去把它做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轻松自然,行事也会较有信心,感到自己更有创造力和更有成效。你的生活也会因此而丰实起来,变得富有色彩。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
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
(第十节)嫉妒心理
所谓嫉妒,一般是指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对某种利益的(潜在)占有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嫉妒心理总是与不满、怨恨、烦恼、恐惧等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构成嫉妒心理的独特情绪。不同的嫉妒心理有不同的嫉妒内容,在名誉、地位、钱财、爱情四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还有的嫉妒者,只要是别人所有的,都在其嫉妒之内。
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1)进攻性。古希腊斯葛多派的哲学家认为:“嫉妒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嫉妒心理的攻击目的在于颠倒被攻击者的形象。
(2)指向性。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往往产生于同一时代、同一部门的同一水平的人中间。因为曾经“平起平坐”或“不如”,如今超过了自己,于是产生抵触和对抗。
(3)发泄性。大多数嫉妒者都伴随着发泄性行为。如言语上的冷嘲热讽,行为上的冷淡,身体攻击等。
(4)伪装性。嫉妒心理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使嫉妒者千方百计地伪装,企图使人不易察觉。
嫉妒其实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绪,关键在于你怎样处理。轻微的嫉妒使人意识到一种压力,产生一种向他人学习并超越对方的动力,促使人去拼搏、奋进。我们应该将嫉妒的消极心理转为竞争的积极心理,以自己之优势胜过对方之劣势。但是,如果面对嫉妒导致的焦虑和敌意,觉得别人使自己难堪,由此而产生痛苦,甚至向他人发出攻击性的言行,就会成为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严重者还会导致人间悲剧。
产生嫉妒的原因有二:一、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容易产生嫉妒;二、在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嫉妒。如果别人的价值增加,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在下降,从而就会产生一种非常痛苦的情绪体验。尤其是比较对象原先和自己不分上下或不如自己时,这种情绪很容易转化为对别人的不满或嫉恨,在行为上表现出从对立的立场上寻找对方的不足,或认为对方之所以成功只是由于外部原因,通过诋毁对方达到自我心理的暂时平衡。即使是控制自己不表现出上述行为,但是原来轻松、无拘无束的交往气氛也会变得紧张起来。因嫉妒引起的人际关系疏远、紧张乃至冲突的事例在现实中有很多很多。
(1)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嫉妒是社会生活的腐蚀剂,腐蚀人的品质,损害人的事业、形象和身心健康。要克服偏激、增强自信,待人力求不受个人心境、情绪的干扰。
(2)调整自我价值的确认方式。简单地与别人比较往往会导致片面的看法。研究表明,自我价值确认越是倾向于社会标准(通过周围人、社会流行观念等),就越容易引发嫉妒;越是以自己的思考、内在的准则为参照,就越会减少嫉妒。能够体现出个人价值的方面很多,而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又不尽相同。所以,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的价值是不准确的。人生更重要的事是不断超越自己,而不是超过别人。
(3)“想开些”。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状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就可以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
(4)自我驱除。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嫉妒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5)减少自己的嫉妒心的同时,有必要学会如何消解别人的嫉妒心。在与人交往时,尤其在不如意者和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应采取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经常去谈自己得意的事情,也不要过分夸大自己的成绩;应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和苦恼,避免激起他人心理失衡,以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十一节)悲观心理
人人都会有一点悲观情绪,程度不同而已。如果悲观太甚,就有麻烦了。有的人长时间感到悲伤、忧郁,有很凄凉和痛苦的感觉,常常唉声叹气、焦虑不安;感到处处不如意,遇到亲友、同事不想打招呼,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看见别人高兴、嬉笑,自己反觉更加痛苦,而且自卑感相当严重;甚至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信心,有自杀的念头和行动。这样的人悲观心理很严重,已经严重妨碍了其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加以克服。
严重悲观者还可能出现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失眠、头痛、头晕、心烦、胸闷、腹泻或便秘、乏力、性欲下降、月经不调等。
此类人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内向、孤僻、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抑郁质或胆汁质气质等。
他们为何会如此悲观厌世呢?他们大多经历过生活不幸、工作困难、事业挫折等明显的精神创伤,具体地说,比如亲人死亡、车祸、夫妻分离、失恋、考试失败、失业、生活困难、工作条件不满意、人际关系紧张等。
如何克服严重的悲观心理呢?注意以下几点:
(1)“乐观、悲观对照表”法。
做一张“乐观、悲观对照表”:在一张大白纸上划一条竖线,分成左右两栏,左边写上乐观,右边写上悲观,然后把它贴在床头。每天睡觉之前,把心中乐观的和悲观的感觉如实地写在表的左右两栏,全部写完以后,把悲观的部分用黑笔一个个地划掉,同时把悲观的感觉从心里赶出去,然后看着乐观的部分,出声念一次。这样心中就会和这张表一样,充满乐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