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休问枯荣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1889年,清廷委任张之洞为湖广总督。上任伊始,适逢新春佳节,抚军谭继洵为了讨好张之洞,设宴招待张之洞,不料席间谭继洵与张之洞因长江的宽度争论不休。谭继洵说五里三,张之洞认为是七里三,两人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眼见气氛紧张,席间谁也不敢出来相劝。这时列末座的江夏知事陈树屏说:“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台、中丞说得都对。"这句话给俩人解了围,他们抚掌大笑,并赏了陈树屏二十锭大银。
陈树屏巧妙且得体的言词,既解了围又使双方都有面子。这种说话艺术就充分考虑了听者的心理和当时的境况。
入门休问枯荣事,观看容颜便得知。与人沟通,不单单是甜言蜜语,重要的是根据对方的文化修养、个性性格、心理需求、所处背景、角色关系、语言习惯乃至职业特点、性别年龄、个人经历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表扬或称赞对方。
用幽默化解尴尬
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
有一次,他视察部队,在雨中对士兵们讲了一番激励士气的话语,获得在场官兵热烈鼓掌。
然而,当他以威严的姿态从讲台上走下来时,却一不小心摔倒在泥浆里,士兵们不禁哄然大笑。
艾森豪威尔狼狈地从泥浆里爬起来后,对于士兵们的讪笑并没有恼羞成怒,反而幽默地调侃说:“刚才,泥浆告诉我,我这次视察相当成功,因为,我为美国士兵带来了不错的娱乐效果。”
就这样,艾森豪威尔靠着幽默风趣化解了自己的尴尬。
幽默风趣和善于调侃是睿智的表现,是一个人的思想、学识、智能、灵感在语言中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万一不留心说错了一句话或做错了一件事,难免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不过,你大可不必掩饰自己的过失,不妨放松心情调侃自己一番。
妙语比对抗更有效
萧伯纳是英国着名幽默作家,他年轻时遇事十分胆怯,后来以不怕出丑学溜冰的精神练习演讲和辩论,终于成为闻名于世的演说家。
有一次,他写的新剧本《武器与人》首次演出获得成功。剧终落幕时,许多观众要萧伯纳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贺。
可是,当他走上舞台时,突然有个人冲到台上对他大叫:“萧伯纳,你的剧本太糟了!谁要看这个烂戏,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状况,观众大吃一惊,以为萧伯纳准会气得浑身发抖,愤怒地回敬这个无礼的挑衅者。
谁知,萧伯纳非但没生气,反而彬彬有礼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笑容满面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很对,我完全赞同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两个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俩能禁止这个剧本的演出吗?”
这番话使得全场的哄堂大笑,紧接着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那个挑衅者只好悻悻然地溜走了……
倘若萧伯纳直言对抗,尽管他舌灿莲花的口才也能取胜,但绝不可能获得如此有力的奇妙效果。
生活的辩证法
唐朝贞观年间天下太平,时日一久,唐太宗就渐渐奢侈起来,于是魏征的意见就越来越多。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就拉下脸来,但魏征仿佛视而不见,照样据理力争,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在早朝的时候,魏征与唐太宗为了某件事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顾及自己的形象,勉强忍着没有当场发作。
但是,一回到内殿,他便气冲冲地破口大骂:“总有一天,我要把魏征这个可恶的家伙杀掉!”
长孙皇后问他为何此气愤,唐太宗回答说:“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我实在忍无可忍。”
长孙皇后听了之后不发一语,随即转身进了内室。
不一会儿,她穿了一套朝觐的正式衣服,一走出来就对着唐太宗行跪拜祝贺的大礼。唐太宗不知她葫芦里卖什么药,便问她究竟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答道:“我听说,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统治下,才会有正直无畏的大臣。魏征这样直言不讳,不正说明了陛下的英明吗?所以,我应该祝贺你才是。”
长孙皇后的一番话使唐太宗清醒了许多。从此他非但不再嫉恨魏征,反而勉励他以后要多提意见,要继续揭短。
后来,魏征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要求辞官返乡,唐太宗坚决不同意,并对他说:“金属掺在破石中就毫无用处,只有将它冶炼出来才能做成器具。我怎能让你告老辞职呢?”
魏征病逝之后,唐太宗十分伤心,他在朝廷上叹息着对大臣说:“一个人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与行为举止;以历史为镜,可以明白历代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我曾经拥有这三面镜子,时时对照,以尽量减少自己犯错。现在,魏征去世了,朕丧失了一面好镜子。”
此外,唐太宗还要求群臣效法魏征直言不讳的精神,认为施政有不妥之处,一定要勇于发出谏言。
唐太宗与魏征君臣之间的故事,之所以成为千古佳话,原因正在于,唐太宗身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封建皇帝,为了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能做到勇于认错,善于采纳谏言,对人的启迪和教育方面,发挥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当我们刻意去追寻某种东西的时候,可能无功而返,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则可能轻而易举地得到。
生活的辩证法,有时候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差不多的。譬如,有的人想要建立威信,用尽办法却无法达成,但是,有时候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的缺失和短处,反而会让大家感到敬重。
用激将法化解对抗
意大利着名音乐家朱塞佩·威尔第以《阿依达》等歌剧声名风靡世界。一天,他乘坐的那列火车停靠在一个小城市的车站,而这个车站的站长就是一个极其崇拜威尔第的人。
因此,当站长发现偶像威尔第近在眼前,便想趁此机会与这位难以接近的音乐大师说说话,并想如果能得到他的亲笔题名就再好不过了。
于是,这名站长想出了一个“歪点子”。
突然,威尔第乘坐的火车车门大开,站长走了进来,表示要对每一位乘客查票。威尔第把票递给了他,他查完票后,故作负责的样子开始发问:“这个车厢比较脏,您不觉得讨厌吗?”
“我并不觉得脏啊。”威尔第不置可否地说。
“就算这样,您也不该把脚踩在对面的座位上呀!一个有教养的人绝不应该这么做。”站长摆明了找麻烦。
“你把我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了?”威尔第声音高了起来。
“对,正是这样。”
“哼!这简直太过分了!请把您的意见本拿来!”威尔第这下子真的被惹火了。
站长马上跑出去把自己预先准备好的签名簿拿了回来。威尔第一拿到本子就立刻振笔疾书,在上头写满了自己的意见。
这时站长觉得“阴谋”得逞,马上讲明了自己的“骗局”,并请求这位音乐大师宽宏原谅,威尔第听了后还是乐呵呵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像这个站长利用刻意激怒对方,以达成自己目的的方法,就是运用了激将法。当然,站长也可以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想法,请求威尔第帮他签名,但是威尔第很可能为了不引起众人的注意或嫌麻烦,不肯签或是干脆不承认自己是威尔第,那么站长也拿他没办法。
沉不住气的人,特别容易受激,有些事一怒而成,但是很多时候,受激者往往不能冷静的判断是非,造成憾事。历史上,很多战争原本有利的一方,就是因为中了对方的激将法,贸然出兵,使得局势整个逆转。
只不过,激将法的使用也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就是沉稳有修养到让你激不了,也是没辙。像东晋时,淝水之战攸关政权存亡,宰相谢安却若无其事地与朋友下棋,后来得知侄儿谢玄力克敌人,获得胜利,也同样喜不形于色,依然冷静下棋。
不要逞一时的口舌之快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都喜欢彼此嘲讽对方,每次碰着了,不互相较劲一番总不肯罢休。尽管这样激烈的唇枪舌剑常常上演,却似乎没有减损他们的友谊。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两人一起坐着打禅。
一会儿工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看了看,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
苏东坡听了暗自窃喜。
没多久,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
苏东坡打定主意故意要气佛印:“我看你简直像一堆牛粪。”
没想到,佛印居然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出言反驳,苏东坡这下子更加沾沾自喜了。
一回到家中,苏东坡就迫不及待得意地告诉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
但是,当苏小妹听了事情原委后,反而笑了出来。
苏东坡好奇地问:“有什么好笑的?”
苏小妹目光狡黠地说:“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其实,输的人是你呀!”
哲学家说:“从批评的话中,不一定能了解‘被批评者’的问题,但却能从那些话中看出‘说出批评的人’的眼界与识见。”
即使是再好的朋友,也常常为了小事争输赢,没了面子就抢里子。
佛印不争口头之利,反而让苏东坡吃了大亏,还赔上了自赞毁人的肤浅恶名。所以,这对朋友毕竟还是佛印棋高一着,将禅机参了透彻,如果心思纯正空灵,那么佛与粪又有什么差别呢?佛印简单的应对,就透露出他的过人之处。
人的心里怎么想,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来,做出什么样的事来。待人处世的风范正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眼中所见的是牛粪还是仙佛,就全在你的一念之间了。
咽下怨气,才能争气
阿光今年刚从大学毕业,他学的是英文,自认为无论听、说、读、写,对他来说都只是雕虫小技。
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能力相当自豪,因此寄了很多英文履历到一些外商公司去应征,他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一个礼拜接着一个礼拜过去了,阿光投递出去的应征信函却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
阿光的心情开始忐忑不安,此时,他却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职位有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错,但是从你写的履历看来,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水平,连一些常用的文法也错误百出。”
阿光看了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好歹也是个大学毕业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阿光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阿光下笔之际,却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会无缘无故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了一些错误是自己没有察觉的。
因此,阿光的怒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张谢卡给这家公司,谢谢他们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字遣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几天后,阿光再次收到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常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这口气咽下去。”
人往往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看不见自己的缺失,面对别人的指责,也常不加自省,反倒以恶言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不中听的话是一把锐利的剑,可以刺穿你的心脏,但是你也可以伸手握住它,使它成为你的利器。
别把眼睛总放在别人的缺点上
一位婆婆对刚娶进门的媳妇甚为不满,媳妇的一点小差错都会引起婆婆的勃然大怒。
她一会儿抱怨媳妇厨艺不够精湛,连葱、蒜、韭菜都分不清;一会儿又抱怨媳妇根本无心打理家务,而且常常加班到半夜才回家,也不晓得是不是真的加班,还是在外面鬼混。
她甚至连儿子感冒发烧也算到媳妇头上去,抱怨连丈夫的身体都照顾不好,还怎么做人家老婆?
直到有一天,一个老朋友来到家里做客,婆婆哪壶不开提哪壶,又开始埋怨媳妇的不是,指着阳台上的衣服说:“我真不知道她妈妈是怎么教她的,连洗个衣服都洗不干净,你看看,衣服上斑斑点点的,她洗了老半天还是那个样子,真是浪费那些洗衣服的水!”
这位朋友听了婆婆的话之后,向阳台仔细地瞧了一下,这才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用抹布把窗户擦了擦,然后拉着婆婆再朝阳台望去,婆婆大吃一惊,那些晾在阳台上的衣服居然一下子就变干净了,婆婆这才明白,原来不是媳妇的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家里的窗户脏了。
从此,她不再带着有色眼光看待媳妇,婆媳两人相处得越来越好,简直跟一对亲母女,不,是跟一对亲姊妹没什么两样呢!
很多时候,只要稍微退一步,你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理直不一定要气壮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还没成功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心胸开朗、正直磊落的人,深获亲友敬重。
一次,罗斯福的手表不翼而飞,他四处寻找,发现是邻居偷了他的表。证据确凿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好戏,看看那名邻居会得到什么样的下场。但是罗斯福却一直毫无动静,既没有找那位邻居讨回他的手表,也没有再追究这件事,这件偷窃案就这么不了了之。
后来,邻居之中有一名好事之徒实在忍不住了,他好奇地询问罗斯福,为什么不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弄个清楚明白呢?
罗斯福回答他说:“如果我去找他理论,或许可以把手表要回来,但是大家以后见了面却会十分尴尬,对我来说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我相信只要我做得很好,别人就不会再找我麻烦,大家可以和乐的相处,那么损失一只手表,又有什么关系呢?”
罗斯福一直以和平融洽为生活宗旨,他从小地方做起,培养自己坦然开阔的心胸,无论遭遇到任何困难也不会轻易地屈服。
他这样的胸襟长存于每位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流芳百世,宽宏大量的气度至今仍令人感念不已。
人们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徒然浪费许多有限的生命而一无所获。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和平”还要来得可贵,人与人之间的争吵、欺诈、斗争、迫害,都只是浪费精神又没有意义的事情,与其据理力争,不如自己先退后一步,使别人知难而退,自然也就平息了这场纠纷。
罗斯福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达到了自省的境地,没有怪罪别人,而是先检讨自己,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不会有人再来挑衅。
理直不一定要气壮,得饶人处且饶人,太过执着于是非对错,只会使冤冤相报何时了,其实理直也可以气和,你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