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440800000002

第2章 智卷(1)

智计有它欠缺的地方,谋略存有它的敌手,谨慎对待它才能减少祸患。宝剑不用的时候总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随便示人,智谋也是一样。智计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用智的原则是恰当好处和适可而止,对智谋高人一筹者,不可轻易随便使用。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用智谋使谋算适可而止,才是人生大智慧,才能谋求长远。

1才高非智,智者弗显

【原文】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译文】

才能高人一等并不是真正的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不会显露自己。

【释义】

常言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正的智者常常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不仅与智者谦虚恭谨的处世态度有关,更多的还源于他们对智慧过于外显对自身造成的祸患心有余悸。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恃才放旷,就容易引起他人猜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事典】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年轻时曾经追随刘邦起事。他虽没有专门带兵打过仗,但一直作为谋臣策士,相伴在刘邦左右,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屡出奇计,解救刘邦于绝境,为汉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曾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对他的深谋大略大加赞赏,这一评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当代学者、作家聂作平也评价说:“刘邦之所以胜出,项羽之所以败,全在于张良。如果没有张良也就没有后来的汉王朝400年江山,中国历史也会改写。张良以三寸舌为王者师,实乃中国历史的一代缔造者。”

张良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从不刻意地炫耀自己。

刘邦在实现帝王梦后开始对重臣谋士进行论功行赏,功不可没的张良自然排在了首位,刘邦让他“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出乎意料的是,张良居然辞而不受。

张良的做法为众人所不能理解,有一位与张良关系不错的谋士对他劝说道:“先生追随皇上,出生入死,立功受赏当之无愧,先生不应辞而不受。”

张良回应说:“我家祖辈几代人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侥幸地存活下来,最终得报大仇,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远离朝廷,不问政事,专习道家的导引之术,隐匿于秦岭这样荒野大山之中,做云游之士。

在此期间,张良身边的心腹曾非常不解地劝他说:“功名利禄,这是每个人穷尽毕生精力所渴望得到的,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就这样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正因我是义气中人,我才决定这样做的。”张良低声回应道,“我早年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所以,才甘愿穷尽智计,倾心协助沛公成就了一番事业。谋有其时,智有其废,如今天下已太平,我还能彰显其能吗?”

张良从此不再参与朝中之事。有一次,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大臣向他询问此事的解决之道,他默不作声地静坐了很长时间,最后只轻声答道:“皇上要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不便于做任何评定,我对太子向来比较敬重,但现在我不能帮太子出任何良策了。”

大臣们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只好悻悻而去。

实际上,张良并非没有解决此事的方法,他只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纵使自己想帮助太子一把,恐怕会被皇上怪罪,引来一身麻烦,所以还是弃智为好。

后来,吕后亲自派人软硬兼施向张良寻求主意,张良才不得已告诉说,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此四人一直很受刘邦崇敬,等到他们出山相助太子之时,刘邦才意识到太子已成气候,于是便取消了起初的打算。

事后,吕后派使者向张良表示谢意,张良却谦恭地说:“这都是皇后的高明之见,我并没起什么作用。请转奏皇后此事以后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完使者的回报,深有感慨地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他足智多谋,今天才领略到他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之。”

等到吕后专权后,张良表现得更加消极避世,再有群臣向他询问良策,他一盖避而不见,只是潜心修炼神仙之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此记载说:“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吕后见张良迷恋于黄老学术,也就不再以他为心腹之患,反而更加敬重他了。后来,许多大臣或遭杀害或被贬斥,唯有张良得以幸免。

【事典启悟】

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抑制不住的想要表现自己智高一筹的愿望,结果往往免不得会吃一些苦头。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很愚笨,其实是在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这样就避免引起他人过多的注意,不使他人把自己当做直接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暗中保全自我、强大自我。每个人应练就“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功夫,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光辉,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2位尊实危,智者不就

【原文】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译文】

地位过于尊贵了就会潜藏危险,有智慧的人不会追求过高的地位。

【释义】

有句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人的本性来讲,谁都想拥有高人一等的“尊位”,谁也不想地位低人一等,但是,隋朝大儒文中子在《止学》中却告诫人们说“位尊实危,智者不就”,如果盲目追求“位尊”反倒是愚者了。乍一听,觉得很特别,但细细咀嚼品味,这句话绝不是什么怪诞之语,而是充满辩证法的箴言警句。智者不就高位,因为知道轮回;位尊者责任众大,须臾之间不敢忘也;古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而更何况位尊者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去追求过高的地位。

【事典】

范蠡是越王勾践身边的大臣,辅佐勾践20多年,帮助勾践灭掉吴国、报仇雪恨,并成就了一番霸业。事后,勾践以范蠡功大,封他做了个上将军。然而,被封了高官以后他却上书向越王请辞,说:“君王自勉吧!我不再回到越国了。”

勾践说:“我不明白你说的话。”

范蠡说:“做臣子的,君王有忧愁,臣子就应为君王排忧解难;君王受到凌辱,臣子就应拼死维护君王的尊严。从前国君受辱于吴,臣不离开,就是为了报亡国之仇。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拼命挽留他说:“你曾遍历辛苦,难道不是为了有一天能享受富贵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怎么可以轻言放弃呢?”

范蠡沉默不语,不肯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勾践说:“寡人将分越国的一半给你。如果你不接受的话,寡人将杀掉你。”

范蠡认识到吴国灭亡以后,越国的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更深知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的为人,早已做好了离开越国的心理准备。

范蠡回到家中,家人对他弃官不做的做法大加指责:“以你的战功以及跟大王的交情,享受人生富贵是理所当然的,如今的富贵来之不易,你不可以就这么轻易地让它溜走啊!”

范蠡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

于是范蠡趁着夜色,毅然乘坐一条轻舟,带领家眷乘水路逃到了齐国偏远的海畔,从此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与勾践不再有来往。

范蠡头脑聪明,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不长时间,就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

齐王非常欣赏他的能力,便想请他出任宰相。面对突如其来的殊荣,家人都力劝他不可再次丧失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但范蠡没有为之心动,而是婉言谢绝了。

家人对此十分不解,范蠡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意识是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

于是,他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以后再没有回朝廷做官,直到古稀之年寿终正寝。这在古代,尤其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生叱咤风云而又能消灾避祸、颐养天年,善始善终,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难怪从司马迁到后来的文人骚客,都毫不吝惜笔墨讴歌范蠡,敬佩他的建功立业以及不贪恋权位的智慧。

【事典启悟】

在常人看来,范蠡未免过于糊涂了,苦战20多年熬来的高职高位在一念间就完全抛弃了,放着高官厚禄不知享用却去做生意、种地,这不是脑子进水吗?殊不知,他选择离开越国,拒绝齐王,正是源于他“知止”的人生大智慧。

从人的本性来讲,谁都想拥有尊贵的地位,谁也不想地位低人一等。但是地位过高,就如同骑在一头癫虎上一般,欲行不得,欲下不能。如果侥幸不死,还可逃过大劫,但也难免贻祸子孙,如果稍差一些便要葬身虎口了。纵观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名将,善始者多,善终者寥寥无几,就是因为他们在高位的诱惑面前不懂得知止的道理。

况且,大权在握,雄霸一方,养尊处优,最容易沾上腐败的习气。搞腐败,当然就会有危险了,因为法律要管你,制度要管你,老百姓的眼睛也在盯着你,弄不好还会一头栽进监狱,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看看那些贪官们,凭借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大捞油水,这样的人位越尊,会越认为谋取私利的条件越充分,会越感觉谁也拿他们没办法,结果给自身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危险。

此外,一个人之所以能够爬上这样的高位,肯定有很多的“得意之笔”,但这恰恰可能变成自己最为可怕的东西,使人忘乎所以。因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显贵背后潜伏着凶险。

总而言之,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祉。若贪念高位,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恐怕就悔之不及了。

3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原文】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

富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知道不停地谋划,一个人的智计会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释义】

所有高明的赌徒都懂得退得妙恰如进得巧这一道理。一个人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因为好运连串的情形总是可疑的,当运气来得太猛、太快时,如果不知审慎,很可能会被撞得七零八落。

【事典】

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为了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于1866年宣布对奥地利开战。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俾斯麦便借口奥地利对荷而施泰因管理不善,对奥地利横加指责。奥地利当然不能容忍,终于导致1866年6月14日战争的爆发。

7月3日,普奥两军决战于萨多瓦,由于普鲁士作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战场上势如破竹,奥军全线崩溃,普军大获全胜。

普军的胜利完全改变了国王威廉一世和参谋部将领们的战前保守态度,普军将士士气高昂,一致主张以胜利者的姿态乘胜追击,占领南部各邦,直逼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强迫奥地利割地赔款,以示惩罚。这时的俾斯麦力排众议,反倒表现出了高度的战略节制。

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这样做也是有他的理性分析在里面的。他清醒地认识到,彻底击败奥地利并不是战争的最终目标,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由于法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绝不希望身边出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它会强烈阻挠德意志统一。俾斯麦据此得出,普鲁士和法国的一仗是不可避免的,对法战争是关系到普鲁士能否统一全德的关键性步骤。

如果过分凌辱奥地利和南部各邦,使战争拖延下去,有可能招致法国出兵干涉,这样就正中了拿破仑三世的计策,使普鲁士陷于困境,将普鲁士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全部夺走。而现在见好就收,给奥地利留有一定的余地,奥地利就会慑于普鲁士的威力,不敢轻举妄动,在下一场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然而当时的众多将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坚决反对俾斯麦的停战决定,要求捣毁维也纳,趁机消灭奥地利。这样有利的大好机会绝对不可以错过。

俾斯麦力排众议,仍然坚持适可而止的战略,并在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面前反复劝说,以至于老泪纵横,最后言辞恳切地告诉国王说,如果国王不下令停战,他就提出辞呈,解甲归田。

经过俾斯麦的一再施压,威廉一世被迫做出让步,在俾斯麦的奏折上批到:“在维也纳的大门前,我不得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

俾斯麦终于取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于7月20日在布拉格与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普鲁士除要求奥地利缴纳少量赔偿外,没有割取奥地利一寸领土。

俾斯麦战略上的这种恢弘气势和高度节制,为他下一步发动普法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1867年,普鲁士取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为全德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德国统一初步完成。

俾斯麦适可而止,趁好就收,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富有远见的谋略。当时欧洲的国际局势是非常复杂微妙的,各列强经常相互拉拢,俾斯麦能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对局势做出如此透彻的认识,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事典启悟】

在人与人较量中,即使你有胜出的实力,也要注意力量不要一下用竭,优势不要完全用尽,就像橡皮筋不能无限拉长一样,虽然它有很强的弹性,但一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橡皮筋就会被拉断。与人相争也是一样,要知道适可而止,如果非要紧追不放,将对方逼急了,就有可能导致他做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奋力抗击,这样的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恐怕自己很难是他的对手,到时你已经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将会付诸东流。

4圣人不患智寡

【原文】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译文】

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释义】

古时的圣人以品德高尚为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与智谋相比,他们更注重修身养德,这可以说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一大显着特点。在他们看来,做人的最大危险不是智谋不够,而是品德的严重缺失,如果一个人有才无德,他就容易迷失自己,做出种种损人不利己的恶事;如果一个人只强调智谋,忽视品德修养,他势必会失去仁爱之心,于德有亏,把事情做绝。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智谋的追求不能无休无止,也不能失去对自身品德的培养。

【事典】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在对人才的界定上,人们的认识却有所偏颇,往往只注重了才智方面,却忽视了道德品行方面。

某家公司同时招聘了甲、乙两个市场销售人员,经过三个月的试用,甲先生凭借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很快就实现了公司定下的销售目标,为公司赢得了丰厚利润,被老板认为是难得的人才,大会小会都会向公司全体员工夸赞他的聪明能干。

同类推荐
  • 安住这颗心

    安住这颗心

    《安住这颗心》以星云、弘一、净空、圣严等佛学大师的人生智慧、佛法真言为指引,对大众的人生定位、得失、困境、生活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指导,启发人们在生活中安住这颗心,凭着正念、正勤、正道为人处世,培养耐心、诚心、清净心,抛却诸般妄想,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安抚,从而把握住眼前的幸福。
  •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

    《李嘉诚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一书从十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李嘉诚做人做事的准则,可以给青少年朋友带去奋斗的目标和生命的启迪,十条准则包括:理想与求知;勤恳与律己;谦虚与骄傲;思想与智慧;诚信与责任;为人与处世;思维与创新;分享与合作;让利与得利;富贵与博大。
  • 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新道德经:人生务必遵循的25个辩证法则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成就别人也就是在成就自己;生活中,我们除要正视自身的存在外,还非常需要且非常必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习惯的打造(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习惯的打造(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谁不愿与一个具有高雅气质、风度翩翩的青年成为挚友呢?所以这样优秀的青年必定会前途光明。而一个脾气古怪、态度粗鲁的青年则会遭人厌恶,因为人们都向往快乐和光明,谁会喜欢冷酷和黑暗呢?一个人如果在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却有一身怪习气,那么他在事业上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II

    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II

    本书采用大量经典的充满智慧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帮你阐释心理困惑,是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比不可少的一本心灵励志读物。
热门推荐
  • 豪门盛宠,苏先生的神秘前妻

    豪门盛宠,苏先生的神秘前妻

    林梓骢之于江宁,就是青春中的一点伤。从十五岁初见;到十六岁深爱;十八岁离开;再到二十四岁重逢,江宁用整个青春爱着一个男人,却走不进他的心,因为那里始终住着一个人。"林梓骢,难道爱上我比死都难吗?""阿宁,爱一个人不难,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比死更难!"苏熠轩的出现,温暖了岁月,让江宁那颗漂泊的心有了停靠。然而当事实浮出水面,最初的承诺,迷人的假象,是真爱还是做戏;一步步沉陷,是慰藉还是不舍。"苏熠轩,你爱的是我还是那个人的影子?"一生执念,只为一人,繁华世界里,枯守一份感情,痴恋今生——江宁当爱情穷途末路时,滚滚红尘中,终遇一个你,相守到老——苏熠轩
  • 世主仙君

    世主仙君

    【抱歉,此文已不再更。等某年有意还是会写的,如如果写定会大改,虽然不咋地但看过就挺感谢。拜拜~】瑶黎作为三界之主第一女仙君因仙娥愚笨误入情劫以昕朵身份拜许易安为师父两人产生爱意,可许易安是魔界妄川城城主的傀儡一心只为得到瑶黎的心,闯下一个个泣鬼神的事“我本是一无心神仙直到遇见一人她问我想不想要心,我无心无情看人间红尘个个刻骨我好奇我说我想要,她说她把她心给我,我问你不要心吗?她说有心必离殇,如今我也后悔有心,天不老,情难绝”
  • 异世药香

    异世药香

    景国京城聂家人才凋零门楣衰败之际,混女聂嫣被天降“马桶”砸醒顿悟,砸出一颗七巧玲珑心,砸出一条丹药圣道。以药称尊,以丹入圣!天材地宝皆私人拥有,帅哥妖兽乃囊中之物。某小和尚红脸:“师傅说我有段尘缘未了,求女施主帮我度过此劫……”聂嫣大笑三声:“善哉,让我们愉快地修炼玉女心经吧!”
  • 天上掉下个人鱼妹妹

    天上掉下个人鱼妹妹

    一觉睡醒之后,多了一个妹妹?还是个人鱼?强行住我房间。抢我吃的。腹黑女。小妖精!我发誓一定将她赶出去!!!为什么到了最后心却丢了……
  • 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家有白毛学习不再怕

    家有白毛学习不再怕

    当阳光美男遇到高冷少女韩逸:有我白毛在,麻麻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学习了!聿雨羽:啊呸,我有步步高打火机,哪里不会点哪里!当阳光美男爱上高冷少女韩逸:我们可以交往吗?哪怕只是牵牵你的手。聿雨羽:仙女是不能谈恋爱的会触犯天条
  • 死界魔尊

    死界魔尊

    天塌地陷,魔尊陨落。少年杨明意外身亡来到死后的世界,捡到了一个魔神,从此,死界之中又多了一道提刀的身影。
  • 雨落长安

    雨落长安

    在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几千年前女娲补天的年代,为了维护世界的和平,女娲用天石挡住了从天上飞流而下的天水,让天下苍生又恢复了平静。女娲补天剩下的天石日积月累,形成了法力高强的上古神器------寒冰剑。只因统领妖魔二界的魔君得知此事,心生邪念,在得到了寒冰剑时日日修炼,不慎走火入魔,魔君毁灭后,寒冰剑变成了五块碎片,散落人间,不知去向。多年以后,天下发生动乱,天灵山掌门要求弟子重新找回寒冰剑的碎片。因此,天灵山大弟子云少卿、文景轩、苏樱雪、楚霏儿等人,踏上了寻剑的旅程···
  • 藏入云间

    藏入云间

    好想做公主啊,女,高中在读,默默无闻的文学社社长
  • 散天纪

    散天纪

    道气化混沌,混沌蕴阴阳,阴阳化三气,三气生万物。天地之间,灵,玄,元三气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三气。万年执着,千年努力,只为当初的承诺,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