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状元对对出丑
有个姓包的秀才中了状元,到温州去拜望伍知府的娘舅,顺便游雁荡山。他在江船上触景生情,随口吟道:
风吹海水千层浪,
旁边的跟班忖了忖,接口讲:
雨打石塔万点斑。
撑船的老人听了,插嘴讲:“你两个真是书呆子。”包状元不服气:“我两个怎么是书呆子?”
船老大笑着讲:“你说‘风吹海水千层浪’,数过有千层吗?九百九十九也没准。‘雨打石塔万点斑’,落雨,不会只万点的。”
“那照你说呢?”
“照我讲,改作:风吹海水层层浪,雨打石塔点点斑。”
两个人一听,不响了。
渡过瓯江,两人到白象和乌牛交界的地方,乌云翻滚,狂风大作,落雨了。两人赶紧闪到凉亭里躲雨,包状元又随口出一上联:
龙风吹白象四脚发抖忙伏地,
这时,凉亭里有很多人躲雨。有一个用箬笠扇凉的人,见他们那班人眼乌珠转来转去,就接口讲:
雷雨打乌牛两眼流泪难见天。
包状元和他的跟班有点吃惊。看着这个人,脚上都是烂污泥。
雨停后,两人到了芙蓉包宅。包宅人杀猪杀羊请客,叫了个裁缝师傅来陪客。包状元肚里想:我堂堂状元到你的村庄,你怎么叫个裁缝师傅陪我?心里蛮气,就吟出上联:
大芙蓉小芙蓉大小芙蓉白丁满座。
裁缝师傅一听,也很生气。原来这裁缝师傅过去曾替皇帝做过衣裳,皇帝封他“名裁”。这时,“名裁”白了包状元一眼,答:
东祭祖西祭祖东西祭祖小子何能。
包状元大吃一惊。老天爷,这地方连裁缝师傅也满腹经纶,还被白白讽刺一顿,不禁脸孔白一阵,红一阵。
第二天天亮,包状元坐轿到了雁荡山。轿到四十九盘岭,有几个看牛孩子挡路。看牛孩子问:“轿里何人?”
抬轿人讲:“包状元!”
“包状元?正好正好,我要出个题目请你对对。对得出,让你过去;对不出,你回去。”
包状元在轿里非常生气。这地方,连看牛孩子也要戏弄我?只见看牛孩子搬了三块石头叠在路中央,嘴里念:
叠起磊桥三块石,
包状元答不出。这上联头尾相连,取大荆一个叫叠山村的地名;三块石头是“磊”,是指乐清盘石、白石、乌石三个地名。抬轿人抬着轿,站在那里,起站越重,便气呼呼地代答:
隔开出路两重山。
雁荡中庄有一座山叫隔山,两重山叠成“出”。还取雁荡白冈山、五峰山两座山名。包状元坐在轿里,面孔红得像猪肝。
轿到雁荡山能仁寺,宿了一夜。第二日天亮,包状元又雇了一乘轿准备回去。来到白溪街,想吃点再走。落轿到饭店门口,见一只白雄鸡在啼,他来了兴趣,出口吟了一句:
白溪街白鸡啼白昼,
谁晓得后面又对不上。一个店客随口接口对:
黄泥岭黄犬吠黄昏。
听到这里,包状元更加害怕,只好灰溜溜地回去了。
讽吴省钦联
清朝有个学台叫吴省钦,不学无术,贪婪不法。有一次奉命到某地去主持考试,利用职权,贪污受贿,声名狼藉。有一个家境清贫的童生,因无钱献赂,自料这一科已无获中希望,到出榜时,果然名落孙山,于是愤然在试场门口题一匾一联以讽刺学台,匾额是:
口大吞天。
这四字是暗隐“吴”姓。两旁的联是: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这联把“省钦”分拆成句,既自然而又深含讽刺意义。
郑板桥出联
郑板桥是清朝时的著名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他考中进士后,曾在山东淮县任知县。为了了解民情,他经常微服外出私访。
一天下午,郑板桥理完公事,回到后衙休息。他随手翻看《礼记·曲礼》,发现了夹在书中的对联“曲礼篇中无母狗”,可是还没有下联,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原来,三年前的一天,郑板桥办完公事,换了便装,独自一人来到乡间察看民情,当他路过一间私塾时,教室里传来老师讲课的声音。郑板桥对教育一向重视,他在没做官前,也教过书,对教书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他想听听老师讲得怎么样,便轻轻地来到教室的窗前,只听得老师清晰地讲道:“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就是说,“遇到不应该得的钱财,要坚决拒绝,不能随便要;遇到危难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再推脱。能做到这样,就算是懂礼的人了。”郑板桥一听,知道老师在给学生讲《礼记》,道理解释得对,可是把字音读错了。《礼记》的原文是“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老师把毋(音无)念成母,读了别字。郑板桥认为应当给老师指出来,以免误人子弟,于是推门而进,走到老师的面前。
老师是个衣着简朴的中年人。他见郑板桥一身布衣,貌不惊人,未经自可便突然闯进门来,打扰了他讲课,便生气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怎么随便闯入人家课堂。”
郑板桥笑着说:“我是一个过路的人,刚才听你讲课,觉得讲得不错,只是有一个字不明白,请老师指教。”
老师以为郑板桥是个山野村夫,便傲慢地问道:“你哪个字不明白。”郑板桥说:“刚才老师念到‘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不知这句中的母字作何解释。”
老师以为郑板桥识字不多,孤陋寡闻,便趾高气扬,摇头晃脑地说:“母者,莫也,有何难懂。”
郑板桥见老师继续念别字,且态度傲慢,便说:“老师,你错了,‘母’,是‘公母’的母,不能解释为莫,‘毋’字才能作‘莫’字解释,‘毋’音‘无’,中间一笔拖出,母与毋形近音异,你要读毋才对。”
老师这时才知道遇到行家,有些心虚,但不肯认错,仍强硬地说:“多年来我就是这样读的,决不会错,就是母字。”
郑板桥见他坚持错误,便提高声音严肃地说:“先生,你知错不改,这样教书,是要误人子弟的。”
老师见郑板桥当着许多学生的面,说他念别字,误人子弟,伤了他的自尊心,便怒冲冲地责问道:“你是什么人,胆敢来教训我。”
郑板桥不声不响地从衣兜里掏出两个印章,交给老师,一方印是“七品官耳”,另一方印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老师一看,方知是能诗善画、关心民情的知县大人到了,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下叩头说:“冲撞了大人,请求恕罪。”
郑板桥说:“你冲撞我不要紧,只是你念错了字,还坚持不改,如此为人师表,岂不误人子弟。”
老师一听,郑板桥言下之意,是要辞退他,便连忙叩头说:“小人才疏学浅,实不敢滥竽充数,只是时值荒年,生活困难,万望大人开恩,仍让小人在这里教书糊口。”
郑板桥说:“你想教书不难,我出个对子考考你,对得上,你就在这里继续教书,对不上嘛……”说到这儿,就停住了。
老师幼年时学过《笠翁对韵》,认为对对子不难,便连忙答道:“如对不上,小人情愿辞馆,即请大人出对。”
郑板桥坐下来,提笔在纸上写了上联:
曲礼篇中无母狗
老师见县太爷以他刚才念错的字出对联,《笠翁对韵》中,没有这样现成的对子,急得满头大汗,对不上,只好卷起铺盖,羞愧地走了。
现在郑板桥无意中翻出了那个上联,不禁浮起联翩:那个老师现在情况怎么样了?不知他改正了错误没有?我对他是不是过于严厉了些……想着,想着,不由得叹了口气。随又铺开纸,提起笔来画竹子。刚画几笔,家人进来报告说:“老爷,门外有个秀才求见。”
郑板桥一边画竹,一边回答说:“有请!”
不多时,一个衣冠整洁的秀才走了进来,一见郑板桥倒头便拜。
郑板桥连忙扶起,仔细一看,原来是三年前羞愧辞馆的那位老师,见他换了秀才装束,便高兴地说:“三年不见,你考上了秀才,可喜可贺。”
秀才感激地说:“三年前,多蒙大人训教,学生才能闭门思过,发奋读书,如今侥幸得中,都是大人督促之恩,故特来致谢。”说完,从衣兜里掏出当年的对子,恭敬地递给郑板桥,说:“这是当年大人出的上联,学生已经对出下联来了,请大人指正。”
郑板桥一看,纸上用工整刚劲的楷书写着一副对联,便念道:
曲礼篇中无母狗
谷梁传外有公羊
郑板桥念完后,连声称赞说:“对得好!对得好!‘谷梁传外’对‘曲礼篇中’,‘有’对‘无’,‘公羊’对‘母狗’,字字工稳,妙语天然,看来,你确实认真读书了,对《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都很熟悉,三年不见,判若两人,有如此才学,你现在可以当老师了。”
说罢,郑板桥提笔把竹子画完,落了款,然后把它送给了秀才。郑板桥擅长画竹兰,在绘画方面,为“扬州八怪”之一,名气很大,秀才得到了郑板桥的画,如获至宝,千恩万谢,高兴而去。
对联避债
有个姓吴的秀才,欠了很多债。过年那几日,讨债的人连续上门。吴秀才有点吃不消,就躲起来。他又怕自己失信,觉得该向债主讲明:我吴某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发财起来,决不会赖你们的钱。他就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外:
囊空,柜空,柴米油盐皆空,如此贫困,哪个小子敢要债!
酒有,肉有,琴棋书画都有,突然暴富,谁说老夫不还钱?
债主看了,哭笑不得,只得摇摇头回去了。还有几个人不肯罢休,推进门闯到后屋,仰头一看,见里边栋柱上又贴着一副对联:
带马提枪,以曹孟德下长江之势来讨;
神机妙算,施诸葛亮祭南屏小计避之。
债主们看见了,只得吐了吐口舌走了。
对倒乌县令
绍兴新来一位县官,姓乌。他年轻为官,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徐文长学问过人,很不服气。
有一次,他邀请一批乡绅叙饮,并要徐文长同去。这时徐文长已经年老。本不想去,后听说此人颇有才名,心想去见一见也好:他如好来,我也好去;他如有意刁难,我也有办法对付。于是也前去赴宴。
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徐文长对。
联曰:
二人土上坐。
徐文长听了知道这联难对,因“坐”字拆开是两个人字一个土字,不过难不倒我。当即对了下联道:
一月日边明。
接着,乌县令又出:“八刀分米粉。”这上联更难了,“八刀”相拼是“分”,“分”和“米”再相合才是“粉”。下联势必也要这样相拼相合。众人都望着徐文长,看他怎么对法。然而徐文长只略一思索,不紧不慢地答道“千里重金锺。”乡绅听了无不称妙。乌县令又出一对:
海晏河清,王有四方当做国。徐文长看着室外的冬景对道:
天寒地冻,水无二点不成冰。
乌县令听了,也暗暗佩服这水字加二点成冰字对得好,但还不肯服输。他说:“这次我再出一联,对不出要罚酒三杯。”徐文长笑道:“如果对出又怎样呢?”乌县令说:“我罚酒三杯。”于是又出上联:
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
徐文长应声对道:
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
乌县令无奈,只得罚酒三杯。本来事情这样结束,也恰到好处。可偏偏乌县令负气不认输,定要压倒徐文长。这时,门外一个麻子佣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雪上留下一个个圆点,好像麻点。乌县令便不顾身份,即景出一上联:
钉鞋踏雪变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