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高里奥的两个女儿和女婿。
高里奥有钱的时候,他们把他好款待、好招呼、好伺候,他是他们家的座上宾。如高里奥说的,“她们和她们的丈夫都不敢怠慢我。”“我同她们的丈夫一块儿吃饭,他们对我很恭敬,看我手头还有一些呢。为什么?因为我生意的底细,我一句没提。”然而,当她们的父亲灯干油尽,被她们一点一点榨取得如同一个干瘪的柠檬壳,被丢弃在伏盖公寓四楼的时候,他再也见不到她们了。虽然他仍无时无刻地关心着她们。只要听人谈起她们,他的眼睛就会格外发亮,听说他的女儿打扮得漂亮,他就会眉飞色舞,像晴天的太阳,知道拉斯蒂涅将去会见他的女儿,他会虚掩着门,点着蜡烛,耐心地等得拉斯蒂涅兴尽归来,为了见到女儿,他可以在女儿必经的路上从傍晚一直等到清晨三点。当她们的父亲躺在病床上,克利斯多夫去找她们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大女婿说:“高里奥先生快死了是不是?哎,再好没有。我有事,要太太待在家里。事情完了,她会去的。”大女儿说:“我同丈夫正在商量事情,不能来。那是有关我们孩子们生死的问题。但等事情一完,我就去看他。”而二女儿早上五点一刻才从舞会上回来,仆人要是在中午以前叫醒她,那是一定要挨骂的。二女婿则不在家。
而当拉斯蒂涅再次找她们的时候,在大女儿那儿几乎吃了闭门羹。大女婿对高里奥没有什么好感,他认为是高里奥教坏了自己的太太,造成了自己家庭的不幸,把高里奥当做扰乱安宁的敌人,甚至说“他死也好,活也好,我全不在意。”同时也不允许他的太太出门去看她的父亲。大女儿也只能是请求父亲的原谅。至于二女儿,当拉斯蒂涅赶到她家时,她还在床上赖着。她是因为和拉斯蒂涅的亲密关系,才答应回去,如她所说,“欧也纳,父亲的病也许不像你说得那么严重;可是我要在你眼里有什么不是,我才难过死呢!所以我一定听你的吩咐。”但最后也只是她的老妈子丹兰士出现在伏盖公寓的四楼上。
等到高里奥被送往墓地的时候,两个女婿家也只是派了两辆有爵徽的空车跟着到拉希公墓。这就是一个倾注一切给女儿们,最后“一个钱没有了,连入殓的尸衣都没法买”的父亲的凄惨结局。
其次是伏盖太太和西尔维。
当拉斯蒂涅向伏盖太太提出给高里奥换一条床单时,这个寡妇装出一副又和善又难看的神气,活现出一个满腹猜疑的老板娘,既不愿损失钱,又不敢得罪主顾。她很快就给拉斯蒂涅算出一笔二百法郎的账,高声说“我一个寡妇怎受得了这样一笔损失?”“你和我一样知道高老头没有钱了。把被单拿给一个正在翻眼睛的人,不是白送吗?另外还得牺牲一条做他入殓的尸衣。”当拉斯蒂涅拿出二百法郎跟她算账时,她数着二百法郎,神气之间有点高兴,又有点惆怅。而她又悄悄吩咐厨娘西尔维“你找第七号褥单,那条旧翻新的。反正给死人用总是够好的了。”这个寡妇不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拉斯蒂涅在忙乱中发现,高里奥藏着两个女儿头发的胸章竟然在她的手里。一副资产阶级小商人的贪婪、算计的嘴脸活脱脱地表现出来。
至于西尔维,只是个厨娘,也就只能向拉斯蒂涅讨了十法郎的缝尸衣钱。但是她的思想深处的金钱意识同样很浓烈。当拉斯蒂涅指责伏盖太太怎么敢拿下高里奥的胸章时,她激动地说“天哪!难道把它下葬不成?”“那是金的啊。”
再次是克利斯多夫和两个盖坟的工人。
在高里奥的最后时刻,克利斯多夫是陪着拉斯蒂涅到最后的一个人,那是因为他“赚过他不少酒钱,觉得应当尽一切最后的礼教。”说穿了,还是钱的因素,只不过是平时由钱而来的一种情感累积,这与高里奥用钱买亲情并没有质的区别。
而两个盖坟工人,在棺木上扔了几铲子土挺了挺腰,其中一个就走向拉斯蒂涅讨酒钱。一副对没钱人敷衍了事的神态,在他们身上表现殆尽,没有丝毫的遗漏。
最后是拉斯蒂涅。
在高里奥的最后时刻,巴尔扎克将拉斯蒂涅描写成一个大有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气概非凡的人物,他是除了医生皮安训之外,唯一的一个不计较金钱的人,然而,他在目睹高里奥对女儿的思念和赌咒、两女儿及其夫婿的行为态度,特别是在高里奥之死的“教育”后,心理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当盖坟工人向他讨酒钱,他掏来掏去,一个子儿都没有,只得向克利斯多夫借了一个法郎的时候,这种变化达到顶点,他忽然大为伤感,甚至掉下了眼泪。他发誓要拼一拼,向社会挑战,就到纽沁根太太家吃饭去了。拉斯蒂涅最终因为钱从一个来自外省的纯朴青年蜕变为踏入巴黎上流社会的野心家。
在所有这些人物中,因为钱,他们的人性已经不成其为人性了,而变成了钱性。正像高里奥所说的,他们“瞧着我,就像恭恭敬敬瞧着钱一样。”其实,他们都变成了钱,那还是人呢!在他们的眼里看着的是钱,心里想着的是钱,血管里流动的是钱。
第五,高老头人物表现出的人性特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以钱为媒介,勾画出一群唯利是图、财迷心窍的众生相。高里奥的庸俗、贪婪,娜齐和但斐纳的有钱就是爸,伏盖太太的见钱眼开,拉斯蒂涅的最后堕落等等,以钱为人性特征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跃然纸上。笔者反复看过这部作品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高老头》的伟大之处、不朽之处在于,它具有跨时代、跨区域的不拘阶级、不拘人群的普适性,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任何一个社会都能从其中找出自己的影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贴近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教育意义。
欣赏这部作品的过程,就如同阅读身边的故事一样。现实中,不是也有高里奥一般的人物吗?不是也有伏盖太太、厨娘、盖坟工人一般的人物吗?有钱朝前,无钱朝后,事事都以钱论斤两的人不是也大有人在吗?不是也有拉斯蒂涅一般的人物吗?虽然这样的人不在多数,虽然皮安训一般的人物仍是我们的主流,但是,《高老头》的借鉴价值、教育意义仍然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写于2009年1月20日
(第十节)心不在焉
一日,几个同事闲聊,说起领导们的说话行事精明之处颇多。如批阅来件,多是“酌情办理”、“按规定办”等等。所言也多是“嗯、是、对、好”等等。
不过,精明之处,多是不负责任之处。而不负责任之处,则多有笑话之处。
一同事说,有这样一个领导,遇事素来不明确发表意见,总好说一句:“好的,好的。”某一日,此领导下去视察工作,一女同志陪坐于旁,此领导为显示自己的温和,便随意问道,“你父亲最近还好?”这位女同志的父亲新近亡故,就如实回答。不料此领导问过之后,并未在意对方的回答,脑海云山雾罩,还在想着别的事情,就如同往常一样,待对方回答后,就一边点头一边信口答道:“好的,好的。”旁边有人提醒道,“她父亲死了。”此领导尚未从自己的思想里出来,就接口答道:“死了好的,死了好的。”秘书随即把他拉到一旁,说:“人家父亲死了,你怎么还说好的好的。”此领导这才如梦方醒。
写于2007年8月4日
(第十一节)县级政研的方向
说到政研,人们首先就会说中央政研室怎样,省级政研室如何,然后又会慨叹县级政研室应该怎样怎样。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一笑了之,毕竟说怎样怎样的人,大多不在这个部门工作,并不思考应该怎样,而只是凭一时热情说说而已。那么,县级政研的方向在哪里,它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呢?
于1999年我调整到侯马市委政研室工作后,一晃就是11年。这期间,我也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谁能够给我一个满意的准确的答案。再则,做事也不应该盲目地去做,所以,思考也是必要的。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觉得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能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
一个就是县级政研与省级政研的区别。
分析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说明省级政府在政策方面的权限和县级政府在政策方面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只有省级政府才有权出台政策,而县级政府只有贯彻落实执行的份,有时候,省级政府对一些政策的具体执行的措施规定如何操作,都解释得很详细,县级政府照办就是了,能有机地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出格就很好。
在这样的工作框架之下,作为县级政研工作,能够把上级政策在本地执行的情况,有什么经验,有什么问题,反馈上去,为上级修改完善政策提供参考,就是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如果非要怎样怎样,制定什么政策,出什么谋划什么策,显然是推波助澜,或者说,无非也就是在本地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想个什么办法而已,离制定政策的距离是很远很远,而这种办法恰恰又应该是部门具体操作的工作。
通过这些年政府对政研机构的改革的观察,也能证明这一点。
1997年以前,县级政研室相当于一个部级单位,与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同级,人员也很多。1997年机构改革后,县级政研室与办公室合署办公。2002年机构改革后,县级政研室变成了办公室的归口单位,人员也越来越少,有的县级地方,甚至取消了政研这个机构,顶多安排一个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县级政研室的工作不应该膨胀,而是应该收缩。
因而,县级政研把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验反馈上去,是最切实的工作任务,不应该有非分之想。
第二个要说的是政研与秘书及纯理论研究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为了说清政研的特质。在今年8月13日的临汾政研工作会议上,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李旺明同志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说政研工作既区别于办事的秘书班子,又不同于纯理论研究部门。
现实中,很多人把政研与秘书班子的工作往往混为一体,一是因为有的搞政研的,也没搞清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一是有的地方也就把政研当做秘书来使用。其实,政研工作的中心点应该是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供建议,所以,不同于秘书工作的具体,也不同于纯理论工作的细致。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拾遗补缺,在研究别的部门不研究的事情。
应该这样理解政研、秘书班子、纯理论研究三者的工作,即秘书工作更多地侧重于政策的执行上,把政策更好地套用到本地实际上。而政研工作则强调政策套用到本地合适不合适,纯理论研究则强调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政策去套用到某个地方或某项工作上、事情上。
从以上可以看出,政研尤其是县级政研,其工作的本身就是反映情况,分析问题,提供建议,做好这样的工作定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现力度。
第三个想说的是评论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从多年的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到古人说的“文无定式”的道理。写文章,只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说明问题、语言通畅即可。不过,写作的方式或者说文体,对文章的立意,对所站位置的高低,角度的选择,却有很大的影响。
用评论的方式写文章,更容易站在全局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各种普遍存在的情况,探索归纳出其内在的特殊的道理、规律,或从其特殊的独立的情况,挖掘分析出普遍的道理和规律。而用调查报告的方式写文章,最容易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有时候虽然套用的调调很高,但事情就那么一点,甚至地方就那么一个小地方,很难把文章的格调提高,也很难分析出多深的道理,只能是在文体上搞几个想象出来的启示、建议而已。
因而,我在写调研文章的时候,多采用的是评论的形式,以便于从全省全国的高度去把握当地的事情。当然,一篇文章,它和一块砖、一片瓦不同,它的作用大多时候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如同盖房子时,对规划设计、怎么建产生影响一样,非一块砖、一片瓦的作用可比拟。但由于砖、瓦的实在性在人们心中的牢固地位,人们反而常常忽略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就像有的人问我调研要有成果一样,想想自己在党报党刊上发表的那么些文章,自己也只能是无语地笑笑。
总体上讲,县级政研就是县级政研,找好定位,找准方向,明确该干什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写于200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