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晋冀豫区首次党代会结束之后,将全区划分为5个地委,分别是晋东、冀西、太南、太岳、晋豫地委。但到1940年春,反顽斗争之后,由于形势变化,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原晋冀豫区党委又划分为4个区党委,即:晋冀豫区党委、太南区党委、太岳区党委、晋豫区党委,晋冀豫区党委又分设了5个地委。晋冀豫第二地委在武乡成立,地委机关设在陌峪村清泉寺。
同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县北社村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等抗日根据地领导参加的高级干部会议(史称黎城会议)。会议根据中央指示和华北敌后的形势,提出巩固根据地的建党、建军、建政三大任务。根据会议精神,调整了地委机关,武乡、辽县、榆社、黎城一带划为太行第三专区,将原晋冀豫第二地委机关改为太行第三地委机关,5月,三地委机关在武乡东沟村成立,地委书记王一伦。地委机关设在王贵新家,地委书记王一伦住王振华家。
黎城会议之后,也重新调整了军区、军分区,成立了太行、太岳两个军区,一二九师兼太行军区,三八六旅兼太岳军区,冀南军区为独立的战略区。太行军区下辖5个军分区,其活动范围和5个地委相同。其中太行三地委书记王一伦,兼太行第三军分区政委。1941年1月,太行军区决定由决死三纵队兼三分区机关,先由决死三纵队政委傅雨田兼任三分区政委,同年8月,傅雨田调走,继续由王一伦兼三分区政委。由于1941年以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日军更加疯狂,为加强根据地对敌斗争,方便工作,从1941年8月王一伦再次兼任三分区政委之后,三地委机关迁到三分区机关所在地大有村,机关住在裴家大院该院共有13串院落组成,三地委机关住过的院子,目前已经翻修,改变了原貌。
太行根据地经过3年多的发展,成为华北敌后一个最重要的抗日堡垒。武乡作为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这里指挥华北的抗日战争,更使日本侵略者感到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特别是百团大战前两个阶段对日军进行了重大打击,为了摧垮太行根据地,日军从1940年10月开始,又调集重兵,加紧进行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根据地遭到极大的损失。同时,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对根据地进一步实行封锁、包围和进攻;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祸、天灾,使得根据地的困难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艰苦。这期间,三地委领导各县党组织,进行了整党工作,首先从审查各级干部入手,整顿基层组织,加强和培养党员中的骨干,使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领导权,掌握在经过考验的忠实可靠的干部手中。并用《党章》标准要求和教育党员,使他们了解共产党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共产党员不代表哪一个阶层、哪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必须为整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忘我工作,努力奋斗。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办事的,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团结群众,联系群众,带领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特别是1940年3月,地委遵照区党委的指示将辽县、武乡、黎城确定为区党委的实验县,建立实验制度,抓住典型,推动一般,地委主要领导人,分别深入各实验县帮助工作,使党的战斗力大大加强。这对以后艰苦的对敌斗争,对迅速开创轰轰烈烈的抗战局面,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1941年以后,根据地面临极为严峻的局面,三地委根据太行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发表在《党的生活》上的文章《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精神:“全区同志必须以高度的警惕性,用一切努力来克服目前的严重局面”。认真贯彻了邓小平在文中提出克服困难的方针和办法:首先最中心的是武装斗争,没有坚强的武装斗争作核心,其他一切都困难。因此,党政军民要以一切努力发展、建设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认真组织游击队伍,过去在地方武装建设方面的一切偏向必须加以纠正。只有以坚强的武装斗争作核心,才能克服其他一切困难。其次,以武装斗争形式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要加强敌占区、接敌区的工作,贯彻党的各项政策。要采取革命的两面政策,加紧争取和瓦解伪军伪组织。要开展强烈的文化斗争,启发人民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揭穿敌人的奴化教育和造谣宣传,要加强锄奸斗争,开展统一对敌。再次,要有细致的组织工作,及时检查,具体指导和帮助。最后,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克服失望情绪和恐日心理。使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展开了以全面对敌斗争为中心、以武装斗争为核心,努力扩大和巩固地方军及人民武装,坚持分散的游击战争,坚持和保卫了太行抗日根据地。
1942年,太行区普遍展开反“蚕食”斗争,部队经常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2月19日,日军突然包围了大有村,我三地委、三分区机关受到严重威胁,王一伦与军分区司令员郭国言将军率领所部指战员,分路进行阻击,在战斗中,王一伦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英勇奋战,郭国言将军不幸牺牲。之后,鲁瑞林接任三分区司令员一职。三地委与三分区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特别是领导开展了政治攻势,从夏季一直延续到秋初。在两个多月声势浩大的政治攻势中,组织民兵、武工队到敌占区、游击区的500个村进行了宣传,摧毁了100多个村维持会,建立了百余个抗日民主村政权及部分抗日民主县、区政权。接着又配合大规模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开展了冬季政治攻势,减租减息中,三地委对所属各县民兵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地方武装力量,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发展了新党员,使战斗力明显提高。
1943年3月,太行三分区与三八五旅合并,三地委及三分区机关离开大有村,移驻熬垴村。
(第六节)太行三地委驻地——熬垴、中村
1943年1月至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在涉县下温村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史称“温村会议”,会议确定了各区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今后的任务:坚持华北抗战,坚持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战争,加强抗日武装的建设,恢复与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以根据地和敌占区各方面积蓄力量,为反攻和战后做准备。会议要求坚持“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更多的武工队、小部队,大力开展敌占区工作。
根据温村会议精神,太行区继续进行精兵简政,三八五旅旅直机关与太行三分区合并,由陈锡联担任司令员,鲁瑞林改任副司令员,王一伦同志上党校学习,彭涛同志任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为了搞好军区与旅机关的合并工作,3月初,军区机关迁往三八五旅驻地熬垴村,三地委机关同时迁移到熬垴村,机关住乔三孩家东房,地委书记彭涛住西房,地委在这里进行了整编工作。
这一时期党的中心工作是:加强对日伪军、伪组织、敌占区民众的宣传工作,反对敌人的“治安强化运动”,加强瓦解日军,争取伪军伪组织的工作,展开反汉奸、反维持运动。在布置对敌政治工作时,区党委和军区强调以各级党的对敌斗争委员会为核心,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攻势以县为重点,组织党政军民各部门协同参加,把政治攻势与其他斗争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为此,各地组织武装工作队和武装宣传队,深入到敌占区去。政治攻势的内容主要是展开群众性的普遍宣传运动,揭穿敌人的各种阴谋,动摇和瓦解敌伪军,提高人民的抗战胜利信心,争取敌占区群众人心向我,同时开展敌占区游击战争,打开敌占区的斗争局面。
1943年,敌伪仍把太行根据地作为“扫荡”的重点。对此,三地委一直有充分的准备。为加强游击集团的战斗力,春季,三地委与三分区相配合,将基干团(营)大部分到各县、区,与基干队、民兵组成游击队伍,团、营、连各级干部参加县、区、村指挥部,统一指挥群众性的反“扫荡”。各地普遍建立起群众性的情报通讯网,在各交通要道、重要村镇设立秘密中心情报站。在群众中进行了空室清野与转移演习。在边沿区普遍实行抗日戒严,展开群众性的除奸防谍斗争。
6月中旬,日伪军近3000人窜到武乡县蟠龙镇地区,在此设置据点,修筑公路,分割根据地。为打破敌人的阴谋,太行三分区集中了6个团的兵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群众配合下,于7月19日发起蟠(龙)武(乡)战役,一举歼敌500余。此后,在三地委的指示下,武乡县委、县政府与三分区部队配合,组织了蟠龙围困战,将蟠龙周围的13个编村、49个村庄3万多群众转移出来,采取军事上围困打击、生产上劳武结合、打击汉奸特务、瓦解伪军伪组织的办法,与敌展开长期斗争。围困蟠龙长达8个半月之久,于1944年2月17日收复了蟠龙镇。
在围困蟠龙战斗中,为了便于指挥战斗,三地委与三分区机关曾迁往中村,地委机关住韩三则家。1944年春又返回熬垴村,一直到抗战胜利。1944年秋,彭涛调冀南工作,王一伦再次接任三地委书记兼三分区政委。
经过1943年的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和政治攻势,伪军、伪组织受到打击和削弱,战斗力明显下降。面对这种变化,区党委在1944年1月召开会议,决定加强对敌斗争,乘敌调动之机,开展更广泛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加强对敌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进一步扩大根据地。1944年9月中旬,区党委召开了太行区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专门研究开展政治和军事整训问题,拟定了整训实施纲要。会后三地委与三分区一道,对部队进行了轮训,在整训中,民兵、自卫队也提高了政治、军事素质。同时,三地委在精兵简政、整党整风、大生产运动中都领导各县积极参加,做出了巨大成绩。
1945年11月,根据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太行区党委决定,对各专区进行了调整,原第三专区的县大部与第二专区合并为新的第二专区,三地委也合并改组为新的二地委,地委机关迁至辽县。
(第七节)太行三专署驻地——西中庄、西坡、观庄、大道场村
1940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在涉县东辽城正式成立。太行区共36个县,被分为五个专区,其中设立的第三专区,当时称为太行第二办事处下辖:祁县、榆社、辽县、武乡、襄垣、武(乡)西、辽(县)西7县。这个办事处是由原来的晋冀豫区三专署路东办事处改成的,原来设在辽县西黄漳村,由侯振亚同志任主任,1940年8月改称太行第二办事处(第三专署)之后,侯振亚调沁源,由刘亚雄接任主任一职,并将办事处迁至武乡西中庄村,二办机关住史运生家,刘亚雄主任住王生华家。后迁至姚庄西坡村,专署机关住南头王生云家,公安局设在张丙成家,专员刘亚雄住张彦河家。
太行第二办事处(第三专署)在武乡正式成立后,立即展开工作。太行第三专区的辖区位于白晋铁路以东,所辖7个县总人口40余万,是山西着名的产粮区,而这一带也是八路军首脑机关驻扎地。太行第三专区的成立,其第一项工作就是保证八路军总部及一二九师的衣食供应。征粮,政策性很强,以前,向地方过量强派粮款以及其他违反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本来就非常贫苦的农民生活,而且也使群众对抗日政府产生不满情绪。专区领导刘亚雄通过对农村进行调查,十分敏锐地觉察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她马上召开各级干部会议,重申党的政策,严厉批评了上述违纪做法,组织干部学习上级有关指示,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为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二五减租,当即降低征粮数额,除去了农民的额外负担,群众对人民政府交口称赞。
1941年春,由于一冬无雪,天旱的厉害,刘亚雄到监漳村下乡发现有一股小溪流,就和全村党员干部商量修一条渠,把沟里的水引出滩里浇地。她找来技术人员就地测量,确认修坝截流选址,为了修好这条渠,刘亚雄决定将太行第二办事处(第三专署)搬到监漳来,驻扎监漳村西1里的观庄村南会仙观,刘亚雄专员住东廊房。
组织八路军战士、机关工作人员和村里群众一起参加劳动,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开挖了一条5里长的引水渠,并筑起了一条20余米的拦水坝。水渠竣工时,村干部请刘亚雄题词“人力胜天然”五个大字刻在渡槽上。
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上,正式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对边区的行政区划分及行政管理系统作了调整,太行第二办事处正式改称太行第三专署,由刘亚雄担任专员。由于监漳村位于交通要道,是武乡、襄垣、沁县日军“扫荡”武东的必经之路,为使工作环境相对安定,临时参议会结束后,8月24日,太行第三专署搬迁至大道场村,专署机关住武闯关家,专员刘亚雄住武增善家。
在刘亚雄的有效领导下,三专署短期内完成了党提出的“二五减租”和换契手续,解决了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押地和典地问题。三专署公布规定:押地债户,只要已交付超出借债本利两倍以上者,地主要无条件将地归还债户,已经典出的土地,必须按原价归还。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得到农民的衷心拥护。
由于政策对头,措施有力,三专署粮食产量的提高当年即见成效。有了这个底数,刘亚雄便和有关部门研究,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适量增派粮款。具体做法是:向地主、富农大量征购,以让地主献粮为主、按地力摊派为辅征粮筹款。这样,由较富裕的农民合理分担,贫苦农民的基本利益也得到维护,农民应征粮食的热情很高,顺利完成了三专署的征粮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为了解决部队与群众的生活困难,刘亚雄采取群众分散制作和政府办厂生产“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创办了制鞋厂、皮革厂、造纸厂、肥皂厂等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