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后来幽州易主,慕容复大搞屯田。刚开始吴三峰一直持观望态度,心里并不赞同慕容复的举措。在他看来,屯田倒不是不好,只是困难太大。且不说这么多人前期的吃喝就很难解决,更何况还有契丹骑兵的袭扰!万一等粮食种好了,契丹人却抢了去!
可没几年,幽州城实力便越来越雄厚。契丹骑兵轻易反而不敢进入幽州范围了。这也怪不得契丹人欺软怕硬!契丹骑兵原本就善长突袭,左右迂回包抄之类的战术,不善于攻坚。可进入幽州的要道险峻处都被修了坚固的工事,各高地上还设了烽火台,契丹骑兵没等靠近前哨,幽州城便已得到消息。
更让契丹骑兵头疼的是各前哨工事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契丹兵想要攻占,或仰攻,或需水战。而这两种战法显然不适合骑兵。或许有人会说,可以采取围而不打的办法,困住守军,等守军粮草接济不上自会瓦解了!
要知道契丹军是长途奔袭,物资未必充足,且不说围困到最后是谁先支持不住?!等到烽烟一起,幽州军自会赶来救援,里面的守军再居高临下这么一冲,届时就是个两面夹击之势!就算幽州军不出,天知道守军的粮草能支撑多久?!别围到最后守军没跨,自家粮草先没了!
于是,幽州城便陷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越来越好,粮草,人员充足,人马训练有素。实力愈来愈强。幽州城实力越强,契丹兵反而不敢轻易进犯。没几年,幽州城便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对比幽州城的日子,回头再看看自家愈来愈困难的窘境。吴三峰知道自己到了该下决心的时候了!于是,和部下一合计,众人皆同意重新加入幽州,听其号令。
妫州城的回归对于慕容复而言,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谓意料之中;妫州本就归幽州节制,就算它不主动来投,自己早晚也是要控制住的。而出乎慕容意料之外的是,其一来便提出屯田的想法,而此时的慕容复正为人多田少而烦恼!于是乎两家一拍即合。慕容复便修书一封向吴三峰说明情况,吴自然没有不赞同的。于是幽州城随来使派出人员,带领部分流民,携带粮草物资前往妫州。
既有成熟的经验,又有幽州城粮草人员支持,妫州城便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屯田运动。没多久,其它各州也纷纷来使上表回归。有的州甚至刺史亲自带人前来学习屯田经验。慕容复一一安抚,无一例外的派出人员携带大批粮草前往支援。
这样一来,可忙坏了王安等幽州城一众文武。如今慕容地位越来越显要,轻易出不了幽州。可七州的防务迫在眉睫,需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不是?!于是便由王安带领众人翻山越岭,拔山涉水,走遍了六州(幽州城所属山山水水王安早就了然于心)。历经大半年,终于初步勾勒出了七州防务图。
及至赶回幽州,众文武又是好一阵磋商,制作了完整的七州防务图,各州部分分别下发,并要求各州于农闲时抓紧施工。所缺物资由幽州酌情补给。
一时间,中原和燕云各地流民纷纷慕名涌入,慕容氏在幽云七州声威日振。慕容复趁势调整了七州部分官员,提拔了一批年轻而有才能的官员,同时也调整了一部分尸位素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官员。老将吴三峰由于表现突出,管理州务有方,被调整到幽州做了慕容复的副手。
经过军民几年的努力,各州防务基本完工,屯田也取得了显著地成效!特别是番薯的种植,使得幽云七州粮草更加充足。期间,契丹骑兵虽有骚扰,怎奈七州指挥统一,各个关口防范甚严。有了幽州城的安排调度,再不似以前一盘散沙各保各家了!
契丹军但凡围住一处,便有临近几州发兵来救,且大多数时候救兵分几路包抄而来!没等这边契丹兵打下此处关隘,隐隐便有被七州兵马合围之险。契丹兵见机快的还好,依仗其快速机动退却便是。倘若领兵的是个直货(莽夫),非要死咬一处不可,等待他的不是重创便是全歼!
燕云十六州那么大,契丹人又不傻,非要死盯着幽云七州不可!于是,慢慢的契丹兵就很少前来侵袭了。就算是偶尔有几个不信邪的将领领兵来袭,无一例外都遭到了七州军民的痛击!
于是各州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军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忙时生产,农闲时青壮年操练,老弱者为军队服务。照例由政府付给一定酬劳。
于是幽云七州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便粮草充足,人强马壮,军队训练有素,步骑配合娴熟,进退有度。虽尚未经大规模实战检验,但放眼燕云十六州乃至中原。未尝见有如此军容齐整,训练充足之军队。
要知道大多数军阀士兵多数是拉来的壮丁,也就是普通的农民或者市民。平日里一日二餐温饱尚且勉强,哪有力气训练?!且各路军阀大都不重视部队的操练。但凡拉来的壮丁,无不直接编入队伍,会闻鼓而击,鸣金而退,大概能保持队形就可以了!
在这些军阀的眼里,只要能拉来的人能扛枪提刀就可以了。只要编入了队伍,自然就会打仗了。谁会浪费粮食费劲巴拉的去训练这些随时都会死去的炮灰!这也是中原军队大都只能打顺风仗,一遇到强敌或者困境大都一触即溃的原因之一!
随着幽云七州实力日益壮大,契丹军是又恨又怕!而七州内部也渐渐滋生了一种骄傲情绪!很多人认为统一燕云十六州时机已经成熟。更有人甚至放言入主中原将不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