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迅速复兴,其商品以极具杀伤力的价格、卓越的质量和有效的销售渠道,发动一场全面持久,有组织、有计划的经济攻势,到达过去日本坦克、战机、军舰都未曾到达的地方。并且不用枪炮和传布宗教的福音,师出有名,言之凿凿,代价极小,获利极大,还受到所在国法律的保护,连昔日的战胜国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实现了战争没能达到的目的。
中国人最擅长军事术语的他用化——“马家军”、“战胜非典”、“抗洪攻坚战”,东北人有钱就称为有“子弹”。民族决战岂止在战场,商场也如战场,国际竞争就在身边。中日竞技场上,不是一个需要军事家的时代,但同样是一场战争,一场影响更为深远的战争。没有硝烟炮火,依然你死我活;没有枪林弹雨,依然弱肉强食,甚至比真刀真枪更为可怕,攻击力、穿透力更强。
过去,衰落的中国不断给日本做梦和胜利的机会。侵略战争中,日本企图首先征服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经济中,日本先征服世界,包括欧美这种重量级对手,依托着地缘优势和文化的共融性,市场嗅觉灵敏的日本商品开始逐步登陆中国市场,更加得心应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第一个广告是上海最高建筑国际饭店顶层的东芝广告,被当成“鬼子进村了的消息树”。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日本电器广告采用童声和儿歌,“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松下电器”不绝于耳。20年后,当年耳濡目染的儿童正好成为消费者。
1985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达到60亿美元。当年日本汽车出口650万辆,为中国年产量的16倍。中国进口汽车33.5万辆,其中进口日本车25万辆,相当于1949擭帄1979年进口数量的总和,用汇25亿美元,导致外汇储备告罄。
1985年的海南汽车事件被当作日本对中国一次最大的“经济入侵”。当时还使用日本侵华时喘着粗气的蒸汽机车的海南,滥用中央给予的外贸自主权,借助开放政策漏洞和地理优势,花费10多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每人长一级工资的费用,走私日本汽车8.9万辆,几乎买光了日本汽车现货库存,还走私日本彩电、录像机25万台。这些汽车可排成300公里的长队,横贯海南南北。各地采购人员一时云集海南,用相当于两倍走私车的价格大肆购买,运输甚至动用军用船舶。一辆辆轿车于是跨过琼州海峡,通过雷州半岛的国道,源源不断地流向内地。中国汽车业的低水平和地方势力的无法无天,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理论提供了绝好的诠释。国务院领导批评:“太大了,太出格了,太严重了!”
当时日本还以傲慢的姿态和歧视心理,趁机倾销一批过时落后的机械设备和伪劣产品,让虔诚的中国消费者大受伤害。1985年9月,北大学生抗议日本首相中曾根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经济政策,并贴出带有反日倾向的大字报。
1995年4月9日,长虹电器公司总经理倪润峰在苏州召开新闻发布会,日本东芝公司也开对策会。10日,倪润峰到常熟半小时前,东芝彩电每台降价250元。据说,当时日本企业要不惜花费30亿美元挤垮长虹,打倒海尔和格兰仕微波炉,倪润峰因此要发动“第二次抗日战争”。
2000年,中国向日本出口额最大的前5种商品是妇女衣料、针织筒形布和套头衬衣、男西服和夹克、原油、T恤衫;日本向中国出口额最大的前5种商品是半导体、产业用机械、半导体制造装置、办公设备零器件、电视机与雷达等设备用的零部件。这说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等轻工业品,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处在不同层次上。
在电子信息时代,日本虽然和美国相比落后,但其在打印机、显示器、硬盘、笔记本电脑等领域及部件供应上仍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融合,日本的数码相机、超薄电视、DVD录像机等都占有很大优势。
日本企业经过长期的生存竞争和对技术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很多“ONLY ONE”产品。比如中国各级电视台高档摄像机几乎完全为日本品牌,呈垄断式覆盖。即使观看的电视不是日本品牌,但是观看的电视节目也离不开日本摄像机的拍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主要依赖国外,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半导体被称为“信息化的粮食”,而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CPU用的高级光刻机的世界市场70%被日本企业所垄断。光刻机号称人类迄今所能制造的一切机械中最精密、最关键、最昂贵的机械,对晶片进行光刻操作时,定位精度达到0.1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
日本学者长谷川庆太郎在《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日本》文中认为,没有日本的机床和钢铁,中国的汽车产业将寸步难行;没有比中国国内价格高20%的日本建筑用H钢和耐用机械,中国的建筑公司就无法保障高层建筑骨架的安全。他认为,离开日本,中国就会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