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衣冠之国”的美誉。胡服骑射的改革,衣锦还乡的荣耀,都显示着服装的重要。《三国志·魏志》记载,1800多年前的日本人身着极为简陋,男人“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妇女“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后来中国的纺织技术、布袜、木屐等传入日本。701年,日本颁布《大宝律令》规定,“服饰唐化,衣皆右襟”。
唐代女子服装被日本人发展成精美的和服,采用精细的染工、刺绣和编织技术制作,色彩绚丽,唐风宛在。日本还有和服学院,和服表演的服道,与和服有关的图样名称叫“唐草”、“唐花”、“唐锦”。和服“十二单”由12件单衣组成,每穿一次要1个小时左右。最昂贵的和服一件要上百万美元。和服带子因场合而异,有几百种系法,繁文缛节才更见深厚的民族传统。日本女性过年过节、过生日、结婚都要穿着一套漂亮华贵的和服,而今中国女子结婚往往是西式婚纱,很少有传统服饰的影子。
秦汉时期,养蚕织丝技术传到日本,丝绸一直是中国对日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宋代丝绸价格是日本最精美的美浓绢的5倍。
19世纪,清朝丝绸业每况愈下,而日本振兴蚕丝业,成立讲习所、试验场,连皇后也养蚕。日本的丝绸工业机械化程度高,成为明治维新“殖产兴业”的引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功勋产业,其丝绸出口量超过中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清政府派人去日本学习养蚕制丝,开创了赴日留学和中国近代丝绸业的先河。
二战后初期,生丝是日本唯一的出口商品,为重振日本经济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日本生丝产量占世界的60%,中国只占世界的5%。日本还掀起世界丝绸业的重大变革,发明了自动缫丝机、新型煮茧机、无梭机、喷水喷气织机。
20世纪,日本服装反哺中国服装。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军的对襟铜扣黄军服以及后来的中国人的学生装、革命服由日本陆军士官军服演变而来。受日本女装影响,民国时期流行窄而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称为“文明新装”。
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后来到日本,剪掉辫子,穿上日本西服,蓄起小胡子。他把日本学生装改革成“中山装”。民国政府规定,文官就职应穿中山装。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常穿中山装,又被国外称为“毛式服装”。
服装一度成为中国保守、闭塞的象征,女性的裙子每向上提高一寸就是一次革命。新中国成立后30年,蓝、黑、灰、绿成为服饰主流,缺乏鲜明个性。
20世纪60年代,超短裙从西方进入日本,风靡一时,这时中国人偏爱绿军装。20世纪70年代,日本服装向个性化自由化方向发展,中国人的服饰由“绿”转“蓝”,西方人因此称中国人为“蓝蚂蚁”。那时由于生活困苦,一些地方进口的日本化肥尼龙袋都被做成衣服,农村干部才有权享用。也首先调查日本妇女的购买力。
张艺谋用日本服装设计大师和田惠美为电影《十面埋伏》、《英雄》设计服装,又用日本人石冈瑛子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服装总设计师。石冈瑛子的服饰强调远处的视觉效果,而不再是精美的细节。她最满意的设计是奥运会开幕式《礼乐》中孔子三千弟子那峨冠博带、宽袍大袖的织绣锦衣,外面罩一层薄薄的纱衣,暗示君子之德外在虽然暗淡,内在却有光辉。在“击缶”一节中,2008名表演者身穿石冈瑛子设计的服饰,表演得飘逸生动、行云流水。
近些年来,中国服装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杰出人士不断涌现。王彦霖,这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女性,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天赋灵感,成为迪奥和让·保罗·戈蒂埃这两大法国时尚品牌空前的唯一一名中国设计师,让其他服装设计人士羡慕不已。王彦霖的设计高贵大方,以细节点缀为主,兼具西方时尚和东方神韵,赢得各界人士的青睐。王彦霖立足法国,放眼世界,心系祖国,她创造了自己的服装品牌AVENUE 2907,让新时代的新女性有更多的选择,自信美丽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