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心理也有诸多禁忌。相比较而言,社交心理禁忌比语言和行为禁忌更易让人忽视,因为行为、语言在明处,什么该做、什么又不该做,一目了然;而心理禁忌则在暗处,有时是不自觉就出现了,没有什么先兆,因此,对社交心理禁忌更要提高警惕。
其实,究其原因,主要还是起源于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偏见、妒忌等。要想治标,必先治本,以正确的方法突破了各种社交心理障碍,我们就不会触犯社交心理禁忌,从而在社交活动中大大方方,进退自如,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关系来。
1.不要轻视任何人
当你轻视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样会轻视你。在被你轻视的人中,极有可能出现日后决定你命运的关键性人物。所以,尊重和善待每一位你所接触到的人,就是尊重和善待我们的生命。
美国某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一个班水平相当的学生分成三组,接着对第一组学生说:“你们是这个班上最有潜力的学生,只要好好努力,将会前途无量。”对第二组学生不予理睬,无视他们的存在;最后对第三组学生批评。结果,被称赞和鼓励的第一组学生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接受批评的第三组学生也有少许的进步,而进步最小的是不被理睬的第二组学生。
有位知名的教授经常在班上练习如何地褒扬他人。他时常让同学们一个个站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赞扬其他同学。
这个方法不仅使全班感到愉快,而且也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另一面。有一个被同学称笑容很美的学生说:“我和他同窗已经十五年了,可是这是他第一次注意到我的笑容而夸奖我。”
这种情形也很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为何不说呢?
为何不练习夸奖他人呢?
为何不找出鼓励他人的方法呢?
人们注意的总是自己,当一张团体照发到你的手里,你第一个注意的是谁?肯定是你自己。但是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只靠一个人孤立于世而生存,所以还必须时时注意别人。
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愿意趋近那些权势大、地位高的“显赫”人物,对他们趋之若鹜,许多人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找人托人帮忙要与这些人拉上关系,说到底无非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捞到一点好处。但这种靠溜须拍马、送礼、拉关系建立的人缘是为人们所不齿的,也是不牢靠的,一旦对方“风吹墙倒”,也只有逃之夭夭了。
所以,我们的交往,应该针对一切人,平等交往,不因对方的名声、职位、身份、地位而异,我们看重的不能只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的内涵,他的人品,他的内在潜能,一旦与这样的人结成人缘,或者可以成为人生的导师,在彷徨迷路时得到指点;或者成为你的挚友,可以共享欢乐,分担忧愁;或者在你最孤立无援时得到一臂之助。不要轻视任何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特长,说不定你的弱项正是他们的强项,说不定关键时刻给你帮助最大的是你平时最不起眼的朋友。不要轻视一个人的职业,每一份存在的职业都有它的作用。整个社会是一台庞大的机器,那么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职业就是一枚小螺丝钉,一旦缺少的话,机器迟早会出现故障。你的生活离不开别人的细小的工作,你吃的每一口饭,你穿的每一件衣服,可以说你的一切的一切,都凝聚着无数人无法计量的细微的工作。
有位曾在苏州打字机二厂当过模具工人的年轻人,自幼喜爱刻图章、画画、书法,后来,他开始钻研在头发上刻字,被许多人讥笑。经过多次失败的磨炼,他终于在头发上刻出诗句。这些字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消息一出,轰动于世,他被人们誉为“旷古奇才,绝艺惊人”的“青年发刻艺术家”。
不要轻视别人,要知道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是最笨的学生,有一次老师让班上每个人做一条小板凳,最后老师把他的挑出来,说是全球最丑陋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认为“没法教育”而由母亲带回家中自教,最后他们终扬名于世。不平凡的人物常常从最不平凡的事情做起,正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疑心病”是腐蚀人缘的毒药
心胸狭窄和妒忌心是一对孪生子,都是不良的心理品质特征。其产生的原因,与主体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失调有关。因为心理总得不到平衡,所以势必在社交语言行为中表现出来。
心胸狭窄,妒忌心重,是人缘不好的重要因素。能力比他强的,他不服气;受领导器重的,他不顺眼;别人相互关系密切,他则悻悻然;甚至连谁当众讲了一句精妙的俏皮话,他也会若有所失。这就无形之中与别人之间构筑了一道厚厚的、无形的墙。
巴迪快四十岁还没找到对象,别人只要一谈到恋爱问题,她就怀疑人家有意影射她。一次看到几个同事在窃窃私语,便怀疑在议论她,她心里极不舒服,心中升起了无名火。以致工作中嘴里总是骂骂咧咧的,做起活来精神不集中,结果一走神,机器把手指切断三个。其实人家并没有议论她,只是她疑心太重。
在平时也是这样,别人无意中瞟了她一眼,她就受不了。巴迪会联想到许多和她相关的事情来烦恼自己。凡此种种,使自己终日处于惶惶然之中,使别人对他避之惟恐不及。
产生疑心病的原因,主要是心理成熟度低,缺乏安全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外界的防卫上面。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没有信任,当然也不可能与别人沟通感情,就连正常的信息沟通也受到了严重阻碍。
人缘不好者不妨对照一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如果有的话,不妨学一点心理学。
学一点社会心理学,对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工作和生活。
3.不要过分要面子
在泰森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星期日的下午,泰森正忙着准备星期一的论文答辩,好朋友佳沙找上门来邀请他参加生日舞会。此时,泰森非常为难,一方面要准备论文答辩,这是关系到前途的大事;另一方面是好朋友的生日聚会,朋友绝对不能得罪。哪个对他更重要呢?当然是准备论文更重要,但碍于面子他答应了佳沙的邀请。
几个小时疯狂的舞会大家玩得都很尽兴,可是泰森却玩得提心吊胆。他心里一直在惦记着星期一的论文答辩,因为还有一些该准备的材料没有准备好。他心里忐忑不安,不断地看手表,盼望舞会早点结束,好回家准备讲稿。
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可否认的确很让人为难,但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担心自己的举止会令对方不高兴,但是如果违背自己意愿的话,自己心里又很别扭;与其让别人不高兴宁愿自己心里别扭。这就是典型的委曲求全的思维方式。
面对问题首先考虑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想着如果不按别人的意愿去办会有什么后果。
心理学家发现爱面子的人走不出委曲求全的思维怪圈,主要原因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有:
①毫不内疚地说“不”;
②表达自己的意见、情感和情绪;
③自己做决定及处理某事;
④不管有无涉及到其他人的问题而做出选择;
⑤拒绝知道或理解某事;
⑥犯错误;
⑦成功;
⑧改变自己的主意;
⑨保护自己的隐私;
⑩保持独立。
而走出委曲求全的思维怪圈的关键就在于熟悉自己的基本权利。熟悉自己的基本权利可以按下面几个步骤去做:
①保持心情平静。最常用的办法是给予自己心理暗示“保持冷静”,也可以用深呼吸的办法控制情绪。
②决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你的权利。譬如明天要考试,那么自己的需要就是复习功课。
③判断自己的需要是否公平。这反映了对他人权利的尊重。例如晚上自己需要休息,这不妨碍别人的利益。
④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你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而且也知道这是公平的,那么就应该大胆而坚决地表达出来。
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思维方式支配的,如果你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入手,那么行为的改变就会容易得多,为人处事也会简单得多。
4.警惕“社交恐怖症”
害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正常焦虑现象,但如果这种焦虑持久而严重地干扰了正常功能,则成为一种心理病态——社交焦虑障碍,即社交恐怖症。
休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政府机关工作。家人为他获得来之不易的工作而欣喜,同学为他当上公务员投来羡慕的眼神,但这却苦煞了休斯本人。原来休斯很怕别人注视自己,害怕与别人的眼睛对视,长期回避与人交往。在机关办公室,一个四方办公桌对面坐着另一个同事,一抬头很自然就与对方打照面,同办公室里好几个同事,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上班数月,休斯因无法适应和忍受痛苦而辞职。
像休斯这种在平常的职业场合感到明显和持久的害怕,就属于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西方国家资料调查其终身患病率为10%~13%,可见该病发病率之高。但社交焦虑障碍往往容易被人忽视,甚至认为是害羞或性格问题,因为每个人均在社交或职业场合体验过不同程度的害怕与焦虑,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家人、朋友,甚至医生都认为这只是一般性问题。
其实,社交焦虑障碍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社交功能残疾等问题。因为社交焦虑障碍大多数起病于少年青春期(13~19岁),使其在社交、教育与职业的发展阶段受影响。
由于害怕和回避社交,学习机会与社会技能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工作、学业能力与社交生活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据门诊临床咨询案例统计,社交恐怖症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未婚独身、教育程度低、社会阶层低及失业者居多。
社交焦虑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
①害怕被人注视与评论;
②认为别人能看出自己不自然的表情与窘态;
③预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定或蔑视的;
④对害怕的场合采取回避或痛苦忍受;
⑤在害怕的场合常伴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频等躯体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自发缓解的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年龄大和不合并其心理障碍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缓解可能性大一些,但社交焦虑障碍本身却是能够治疗的心理疾患。
治疗它,首先,要通过药物以缓解对恐怖情境的害怕情绪和躯体症状;其次,须结合认知治疗纠正引起焦虑、紧张的错误认知以减轻期待性焦虑;再次,须进行行为脱敏和社会技能强化训练以减少回避行为,协助其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行为。该项治疗最好在心理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5.偏见是无形的软刀
偏见是危害宽容品性的毒素。台湾的李家同先生讲过一件亲身经历的事:
在纽约至波士顿的火车上,我发现我隔壁座位上的老先生是位盲人。我的博士论文指导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谈起话来,一点困难也没有,我还弄了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给他喝。当时正值洛杉矶种族暴乱的时期,我们因此就谈到了种族偏见的问题。
老先生告诉我,他是美国南方人,从小就认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时从未和黑人一起吃过饭,也从未和黑人一起上过学。到北方念书,有次他被班上同学指定办一次野餐会,他竟然在请帖上注明“我们保留拒绝任何人的权利”。在南方这句话就是“我们不欢迎黑人”的意思。当时举班哗然,他还被系主任叫去骂了一顿。
他说:“有时碰到黑人店员,付钱的时候,他总将钱放在柜台上,让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触。”
我笑着问他:“那你当然不会和黑人结婚了。”
他大笑起来:“我不和他们来往,如何会和黑人结婚?说实话,我当时认为任何白人和黑人结婚都会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顿念研究生的时候,不幸遭遇了一次车祸,虽然大难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么也看不见了。他进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里学习如何用点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终于能够独立生活了。
他说:“我最苦恼的是,我弄不清楚对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辅导员谈这个问题,他也尽量开导我,我非常信赖他,什么都告诉他,将他看成良师益友。有一天,那位辅导员告诉我,他本人就是黑人。从此以后,我的偏见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对方是白人,还是黑人,对我来讲,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坏人,至于肤色,对我已经毫无意义了。”
车快到波士顿,老先生说:“我失去了视力,也失去了偏见,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月台上等他,两人亲切地拥抱。我猛然发现他太太竟是一位满头银发的黑人。
的确,偏见人人都会有,因为源于各自不同的出生环境和受教育的背景,源于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生活价值取向。偏见限制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戴上了有色眼镜,用一种先入为主的、僵化的观念去看事和看人,结果必然是受到伤害。
偏见铸就人们褊狭的单面思维,使人们见木不见林;偏见是以人们自己的缺点,去强求他人,更改他人的弱点;偏见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的武断,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蛮横。偏见是一把戕害他人的无形软刀。《马太福音》中说:“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么能对你兄弟说,容我去掉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你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兄弟眼中的刺。”
以写《新荒漠甘泉》著称的考门夫人写道:你有没有注意到——
别人那样做,叫做“笨手笨脚”;你那样做,只是“有点紧张”。
别人硬要那样做,叫“冥顽不灵”;你自己硬要那样做,却是“意志坚定”。别人不喜欢你的朋友,叫做“成见甚深”;你不喜欢他的朋友,却是因为“观人入微”。
别人花钱,叫做“奢侈浪费”;你若花钱,只是“慷慨解囊”。
别人挑剔是“吹毛求疵”;你挑剔人家的毛病,只是“入木三分”。
别人态度温和,是因为“懦弱无能”;你若态度温和,便成“文雅敦厚”。
别人动作大意,叫做“动作粗鲁”;你若同样行动,却是“不拘小节”。
的确,“长于责人,拙于责己”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世人也多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他人或判断某事。结果,滋生恨与恶。
有一位史棣华女士,写过一篇祷告词,后来被许多妇女团体采用做公祷文。全文的精神可以凝结为“宽容”两个字——
让我们别把心放在小事上,让我们无论说话行事都有豁达的心胸,让我们不再挑人家的毛病,让我们别只顾自己。
让我们能放下一切的虚伪做作,大家真诚相处,没有丝毫成见。
让我们不随便论断,遇事多思索,对人要宽大。
让我们做事要周到,思想周全,让我们不轻举妄动,而冷静温文。
凡是应该做的事,让我们能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求主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分歧都发生在小事上。遇到人生的大事,大家实在不可分,必须同舟共济。
让我们能发挥女性共具的伟大美德:主啊!让我们能爱。
让我们能忘记人家对不起我们的事,但是永远记得人家对我们的好处。
用宽大来战胜敌人,用容忍来化敌为友。不要心急,不要揠苗助长,到时候,自然会有收成。
但是世人多不善于宽容,而是用偏见这把无形的软刀伤害自己,伤害他人。
这使笔者联想起去年冬天发生的一场争吵。
那天,在某系资料室,两个年轻人因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见解分歧,发生了争吵。学理科的年轻人洋洋自得地说:“科技是指我们理工科,你们文科站一边去。”学文科的年轻人反驳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产生效力的介体是人。没有高素质的人,科技如何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没有文科,原子弹和氢弹就会四处爆炸!”
两人开始是据理力争,后是各显身手,嘲笑和贬低对方的价值。两人喋喋不休,直争得声音嘶哑,青筋暴突。奇怪的是,同在资料室的几个人只是静静地埋首报刊,似乎旁边根本没发生什么争吵。两青年终于累得偃旗息鼓。
当时,我内心涌起两种强烈的感觉,一是可怕的偏见,二是世人的麻木和冷漠。
谈起宽容,著名作家肖复兴说,宽容像是一泓温情而透明的湖,让所有一切映在湖面上,天光云色,落花流水,便都蔚为文章。宽容是人类最为珍贵的一种品质。宽容是吹开花朵的温柔的清风,是吹落阴云的温润的雨花,是容纳大树也容纳小草的田野,是接受百鸟飞翔、欢迎风筝飞舞、允许阳光普照、暴雨倾盆的天空。在人们生存的世界,心烦意乱的事比比皆是,让人们忍无可忍的事,可能天天与人们摩肩接踵,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宽容的人或事。宽容,不是去对付,去虚与委蛇,而是以心去包容,去化解,让干涩的世界,通过宽容变得温润一些。而不是什么都要你死我活,什么都要勾心斗角,什么都要剑拔弩张,什么都要斤斤计较。每个人不能做一泓深邃的湖,不能做浩瀚的大海,但起码可以做到如一只青蛙去宽容蝌蚪一样,让温暖的夏夜充满嘹亮的蛙鸣。
对于现今的时代来说,所缺少的不是心计和毒辣,而是缺少坦诚和宽容。尽管心计、毒辣、计较和无所不用其极的人可能带来一时的飞黄腾达、春光占尽、独占鳌头,但终归属阴谋得逞的性质,为美好的人性所不齿。宽容是滋长爱的沃土,让我们各自以自己的能力为爱的温床添一把土,洒一滴水。
6.剔除心灵上的妒忌毒瘤
真正的领袖常常致力于寻找价值的真谛,他们常常会牺牲一己的虚荣心,因此,在他的周围常会发现能干的助手,以及有才能和乐于助人的朋友。
那些只求虚名的人,常常不愿意和比他们更能干的人在一起,他们不喜欢称赞人,只是瞧不起人,有时候虽和有名望的人在一起,但却以此沾沾自喜,并表示自满,此外,他所选择的心腹朋友也都是些巧言令色之徒。因此,凡真能帮助他而有坚强意志或真才实学的人都与这种人绝缘。
大发明家和制作家马克西姆曾说:“人们想从别人那儿获得的,不外乎两种意见:一是‘颂扬’,一是‘亲爱’。然而立身行世,要把颂扬抛开,让别人对你亲爱,因为一经颂扬,就有人嫉妒,嫉妒便造成仇恨了。”
有一位书店经理,名叫毕克。他无意中发现一封信,在这封信里,店员对他极尽辱骂讽刺之能事,并且认为他是个差劲的经理,还希望副经理能马上接替他的职务。那位经理应付这封信的办法堪称一绝。
这位书店经理后来成了《毕克·老瑞欧周刊》的发行人。当时,这封信原是寄给副经理的,可是他们两人常常互相拆阅信件,恰巧副经理当时不在,毕克便把这封信拆阅了。
毕克读了这封信以后,就带着信跑到老板的办公室里。
毕克对老板说:“我虽然是一个没有才能的经理,但我居然能用到这样的一位副经理,连我雇佣的店员们都认为是胜过我了。”毕克一点也没有嫉妒,也没有损害自己的虚荣心,只是为自己用了那样能干的副经理而感到自豪。
后来,他的老板不但没有撤换他,反而更重用他了。
毕克真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他对比自己能干的人非但毫不嫉妒,反而大加肯定。为别人感到高兴,这种人的精神着实可嘉。
迈克尔·乔丹是驰名世界的篮球明星,他在篮球场上的高超技艺举世公认,而他待人处世方面的品格更为人称道。皮彭是公牛队最有声望超越乔丹的新秀,但乔丹没有把队友当作自己最危险的对手而嫉妒,反而处处加以赞扬、鼓励。
为了使芝加哥公牛队连续夺取冠军,乔丹意识到必须推倒“乔丹偶像”以证明“公牛队”不等于“乔丹队”,1人绝对胜不了5个人。一次,乔丹问皮彭:“咱俩3分球谁投得好?”“你!”皮彭说。“不,是你!”乔丹十分肯定。乔丹投3分球的成功率是28.6%,而皮彭是26.4%,但乔丹对别人解释说:“皮彭投3分球动作规范、自然,在这方面他很有天赋,以后还会更好,而我投3分球还有许多弱点!”乔丹还告诉皮彭,自己扣篮时多用右手,或习惯用右手帮一下;而皮彭双手都行,用左手更好一些、这一细节连皮彭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乔丹把比他小3岁的皮彭视为亲兄弟,“每回看他打得好,我就特别高兴;反之则很难受。”乔丹的话语中流露着他们之间的情谊。
正是乔丹这种心底无私的慷慨,树立起了全体队员的信心和凝聚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1991年6月,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决战中,皮彭独得33分,超越乔丹3分,成为公牛队这个时期的17场比赛得分首次超过乔丹的球员。这是皮彭的胜利,也是乔丹的胜利,更是公牛队的胜利。
恶意的嫉妒像把利剑,给人造成重大伤害。
《人民日报》曾刊出令人震惊的消息:北京化工学院一位姓王的副教授由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受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冷遇、讽刺以至于被逼疯了!
其实嫉妒心人人都有,它往往是一个人才能、意志缺乏的体现。伏尔泰说:“凡缺乏才能和意志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因为自己技不如人,却只能用嫉妒的心理去排解心中的不平,一旦任嫉妒心理随其发展,就会疏远那些各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到头来不仅会孤立了自己,而且也阻止了自己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