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使人接受。
——法国著名演讲家海菌兹·雷曼麦
情景一:
4岁的杉杉痴迷于武侠电视剧,每天都冲冲杀杀的,父母为此很是苦恼。一天,杉杉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坦克,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
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杉杉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情景二:
冰冰的玩具是“活”的。因为它们一会儿出现在客厅里的茶几上,一会儿出现在洗手间的盥洗池里。最离谱的一次,妈妈发现一个被冻得硬邦邦的橡皮鸭子正躺在冰箱的冷冻室里。
冰冰没有把玩过的玩具放回原位的习惯。他总是把它们到处乱扔,然后当他要玩的时候,他再到处去寻找。
妈妈非常希望冰冰可以改掉这个习惯。但是该怎么跟他说呢?妈妈看着满屋子玩得热火朝天的儿子,觉得很伤脑筋。
晚上爸爸回来了,妈妈跟他说了自己的苦恼。爸爸笑着说:“交给我吧,让我来试试看。”
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冰冰当然没有要把玩具收回去的意思。
爸爸对冰冰说:“儿子,晚了,你该睡觉了。”
冰冰答应着“好”,丢下手里的玩具就想跑。爸爸拉住他:“别忙。你要睡觉是因为你累了,不过玩具们陪你玩了一天,它们也累了,你带它们回去睡觉吧。”
冰冰对爸爸的说法觉得很有趣,不过他说:“可是它们这么多,我怎么带它们回去睡觉呀?”
爸爸说:“你动员动员那些力气大的玩具嘛。让坦克背着小熊和小鸭,小猴比较灵活,让它挂在飞机的尾巴上不就行了?”
冰冰笑了,他兴高采烈地照着爸爸的话把玩具弄回了自己的房间。以后每一天,冰冰都会动员他的“大个子”玩具们把“小个子”玩具们带回“家”。
父母必知
(1)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家庭教育也同样如此。幽默感应在父母的语言修养中列居特殊的地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从一些俗话便可见一斑,如“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棍棒底下出孝子”。在这种教育思想影响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
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幽默表面上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实际上它贯穿的是一种乐观精神,一种坚信“明天会更好”的执著,反映了教育的人文本质。
(2)幽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家庭手段
家庭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不外乎疾言厉色、心平气和、风趣幽默三种。家庭教育的本质在“教育”二字,无论哪一种教育方式,都离不开生活理念的灌输,但是不同的灌输形式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疾言厉色的教育可以威慑孩子,但它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心理,是一种不得要领的教育方式。心平气和式的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自己与父母在人格上的平等。但由于语言平淡,不疼不痒,无法产生持久的效果。风趣幽默的教育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幽默感可以感染孩子。在一个充满幽默欢笑的家庭里,孩子就会变得活泼、热情、开明。目前,西方国家的教育机构相当重视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作为启蒙教育的父母,与子女开些善意的玩笑,鼓励孩子说些健康的俏皮话,用幽默的方法教育孩子,是十分有益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绝非逗乐,而是在培养孩子健康欢乐的个性。
对待孩子的错误,严肃认真的批评是一种教育方法,有时采取幽默的手段同样也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应总是用斥责惩罚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总是担心受到惩罚,而要使他们在看出自己的谬误的同时破涕一笑,其效果往往比板起面孔训斥孩子好得多。
总之,父母多一份幽默,子女就更多一份笑声,多一分欢乐,多一分力量。幽默不仅能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人为的紧张情绪,而且可让子女在笑声中健康身心,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父母锦囊
(1)鼓励孩子玩
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简便有效的方式就是玩。孩子们都喜欢完全忘我,看上去很是愚蠢的游戏,例如打水仗、捏泥团、捉迷藏、打雪仗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孩子尽情地玩,就像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一样,当然要掌握好时间。
(2)讲笑话
全家人应该常在一起讲笑话和猜谜语,如果能讲有趣的故事、做即兴诗、画幽默画就更好。自我创造幽默是培养幽默感的最佳方式。坚持几年,就会从中得到无穷的愉悦。
作为家长应该牢记:幽默是人们一个重要的社交技能;幽默是人类(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最受推崇的品质;尽管孩子讲笑话和使人发笑的能力因人而异,但每一个孩子都有欣赏幽默的才能。
美国人不仅把幽默看作是一种可爱的性格,而且还视其为可贵的品质。在许多美国父母看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下面是美国家庭中对1岁—8岁孩子的幽默教育:
1岁
幼儿对他人的脸部表情已十分敏感。在其学步摔倒时,美国的父母们大多是冲他做个鬼脸以表示安抚。幽默的力量是无穷的,此时他往往会被大人扮的鬼脸逗得破涕为笑。不仅如此,父母还鼓励孩子们模仿做鬼脸,做得愈怪异愈能得到赞赏。
2岁
幼儿能从身体或物品的不和谐性中发现幽默。如,大人把袜子戴在自己的手上,脸上则露出难受的表情。在美国,若孩子这时也学着把手套穿在脚上,父母不仅不对孩子横加干涉,相反会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岁
幼儿的智力,已发展到能认识概念不和谐中潜藏的幽默。当爸爸故意手拎妈妈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妈妈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时,孩子见了即会一边摇头一边大笑不止。美国的父母往往默许孩子装模作样地戴上爷爷的大礼帽,手持拐杖,行走蹒跚,从模仿中体味幽默的快乐。
4岁
幼儿特别喜欢玩过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当美国人发现自己的儿子与邻家小女孩正在十分投入地扮演王子和公主时,不仅不阻拦,自己还可能客串坏蛋之类的小角色,添油加醋地让气氛更为生动、活泼。
5~6岁
孩子对语言中的幽默十分敏感。这时,美国父母会利用同音异义词和双关语的巧用及绕口令等的学习,增强孩子的幽默感。
7岁
孩子大多已上学。他们往往喜欢讲笑话,听笑话。有些笑话虽不够高雅,但大人们一般不去粗暴地批评或责备。他们认为,此时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淘气的男孩,往往通过笑话或恶作剧来平衡或调节自己的心态。尽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让大人们不快甚至难堪,但大人理应包容。原因很简单,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若大人能正确引导,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粗俗,什么是幽默,那才是明智之举。
8岁
以后孩子已初具幽默感。美国的父母常常倾听孩子们讲述有关学校生活的小笑话,并发出会心的欢笑,对孩子的幽默感做出肯定的表示。此外,大人们还常常引导孩子们编一些幽默小故事,改编电影、电视剧的情节或加添令人捧腹的结局。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时,学校会常常举办有关幽默、写作或讲述的比赛。对于这类能起到增强孩子幽默感的活动,父母们大多予以无保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