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PZ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PZ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经典名言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陶渊明读过《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①东晋的陶渊明,此人喜清净,爱喝酒,每喝必醉,做过县令。刚当上县令,就碰上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上司刘云来考察。当时县令种的公田丰收在望,收获以后县令个人可获得五斗米的奖励。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世俗羁绊,追求自由精神,依然辞职回家了。此举足以证明他的人格和精神与维摩诘相契合。还能证明他和《维摩诘经》的关联集中体现在作于416年(义熙十二年)或稍后的《饮酒》其五(《文选》卷三O题作《杂诗》)之中,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的“心远地自偏”、“欲辨已忘言”与“维摩之默”有极大的契合之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中,维摩问诸菩萨什么是“入不二法门”,诸菩萨皆指某种事相作答。末了,维摩问文殊,文殊回答说:“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人不二法门。”之后文殊反问维摩,维摩却“默然无言”,不作回答。文殊遂感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其实文殊自云之“无言无说”与他揭明维摩的意见所云之“无有文字语言”,二者意思大致相当。维摩的“默然”分明是赞同文殊的意见,但他却以行动而非言语实践了“无言无说”、“无有文字语言”的真正的“入不二法门”。文殊与维摩二人在****上相契,只是维摩不用语言,而改以行动的诠释。此段说明了一个处事的大道理,最好的辩解是不辩解,沉默无语。
②陶渊明出身于望族,曾祖为陶侃,出身上流社会,家族有学佛的传统。从其社会地位与他的诗句特点来看,陶渊明应该读过《维摩诘经》,因此,他才能把《维摩诘经》的思想融入山水题材中,成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敢于选择特立独行的人,即便没有什么成就,他的精神也会受到世人的敬仰。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生活在乱世,他没有迷失,没有走向沉沦,却有一种内在的坚定与坚守。因此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称赞他:“虽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4)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JS焦溪)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经典名言
传神写照在于点睛
顾恺之读《维摩诘经》的考证资料:
①顾恺之的“画绝”盛名远播于朝野。兴宁二年(364),慧力和尚决定在都城建康(现南京)兴建瓦棺寺,向各界筹款,在朝官员和学士都捐了,多少不等,但最多也不过十万钱的。当筹到顾恺之名下时,他却在功德簿上写了一百万,当时顾顾恺之年仅二十岁。众人都以为是吹牛,慧力也怀疑,过一段时间,慧力到府上催款,他胸有成竹地说:“请你在新建庙里为我预备一面墙壁,我想在那里画画,画好了再说款项问题。”一切妥当之后,顾就搬到那里住下,一月有余,闭门谢客,专心致志地在那墙上画了一幅维摩诘居士的画像,但没有点眼睛。和尚不知其意,顾恺之说,三天以后我再来点睛。时间一到,他到画前点了眼睛。这一点,画像立即栩栩如生,神采飞扬,跃然壁上。他对着和尚说:“从明天起,可以让人来看壁画,第一天看画者捐资十万,第二天减半,第三天以后随喜功德。”消息传出,很多人各怀心思争先恐后来看。当殿门一开,大幅画像容光焕发,使庙宇殿堂富丽堂皇,看画者各阶层都有,络绎不绝,很快就超过百万钱。人们不解其意,便去问他,他说:“四体研蚩,本无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故后世流传一语:“传神写照之壁在于点睛。”在中国从文献记载中看,是顾恺之首创了维摩诘像。现存古画珍品《女史箴图》,相传为真手迹。当时谢安评价他说:“盖有生以来,得未尝有之奇才。”
②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顾恺之喜欢邻居一女孩,想和她谈恋爱,人家不愿意。顾恺之就把对方画到了墙壁上,使用铁钉钉其心,从此这个女子就患上了心痛的毛病。顾凯之就常去关心她,因而获得了她的感情,二人终于符合。顾恺之随之秘密地拔去了图画上的铁钉,她的病也就好了。这就是顾恺之运用《维摩诘经》“心净则国土净”原理的一个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