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都不知所措。
有一个男孩,14岁的时候被迫停学,但他并没有因此就放弃读书,而是在每天下地干活儿的时候,悄悄地带着一本书,一有机会就溜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株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长大后,即使身处闹市,他也要静下心来看书,这个男孩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有一个波兰女孩,她从小就爱读书,即使她读书时波兰人成了亡国奴,她也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偷偷地学习。不管形势怎么变化,不论周围有多吵闹,她都不会分心,这个女孩就是日后的伟大科学家居里夫人。
古今中外的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热爱读书的。少儿时期是孩子学会读书并养成读书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父母,让您的孩子爱书、读书吧,这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相关链接:阅读对儿童的意义。
阅读对于儿童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满足儿童五种需要:
学习需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许多问题,一方面他们能通过学习和向大人询问来解决问题,一方面也通过阅读来获得相关的知识。调查表明,当他们“需要学习社会生活知识”时,“需要认识自己”和“需要了解怎样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他们会选择阅读书籍。
交往需要。当儿童在某种情境下发现没有可交往的对象时,有时会感到孤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选择书籍作为交流的对象。儿童自述在他们感到“需要有伴”或“需要摆脱孤独”时有读书的愿望。
缓解焦虑需要。焦虑是儿童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时,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时,“忘记烦恼”或“摆脱生活压力”就成为儿童阅读的目的。
放松的需要。调查表明,现代儿童在需要放松、娱乐的时候,他们一般选择听音乐和看电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儿童选择读书。
消磨时间的需要。一般在假日和休息日,且儿童没有发现合适的游戏伙伴,常常感到“没什么事可做”的时候,便依赖读书来度过这段时光。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终身受益。
熟悉我的人,都了解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11岁时疯狂读文学,立志当作家,结果一辈子与文学结缘。看书已经成为了我极大的乐趣和习惯,每到一个城市,我必到的地方就是书店。我经常出差、出国,在我的行囊当中一定会放上几本书。放一本书在身边会很踏实,坐几天车我都不觉得寂寞。
回忆自己的成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篇儿童小说《苦牛》,是作家胡景芳创作的。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小说写的是东北的一个穷人家的孩子苦牛和地主家的孩子比赛,人家有毛驴,苦牛有狗,这个穷孩子骑着狗跑。这只狗特别争气,地主家的毛驴竟然都比不上。地主老想要这只狗,苦牛不给,最后这个地主拿一根铁丝掐住狗脖子,狗吃不了东西,竟然被活活饿死。我直到现在都能想起来苦牛和地主孩子比赛的情节,会不由想到苦牛那双眼睛,想起那只狗,可以说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是在童年时看的小说,就会特别难忘。所以说在童年时代,特别需要多接触儿童文学,因为这种美好的故事、这种情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本书对人的发展可能会起重大的作用。
有一次,我到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某镇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小记者采访我,问我很多问题。我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吧,“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同学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我又说:“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接着我又问:“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我想,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曾经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儿童的成长是有特点的,儿童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儿童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倒的还是正的。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一块读书,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更大。但是,现实却比较让人失望,“2010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发现,少年儿童每周与母亲一起看书2次以上的为31.5%,与父亲一起看书2次以上的更少,仅有23.8%。
我对女儿的教育就是以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她。我很少对女儿说要好好读书、要多看书这类话,但从女儿成长的过程看,她竟然十分喜欢读书,甚至可以说是读书狂。我记得女儿小的时候,大概两岁就拿着本画册在我们身边看,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没教孩子看书。因为我是个作家,也是个教育研究者,我看书太多了,我家里的书也很多,慢慢地女儿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每次外出,女儿都爱逛书店,女儿的书柜已经被书放满了。女儿现在也成了一个身边不能离开书的人,我想这可能是我对她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女儿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爸的那盏灯》,她写道: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家就好比一只小小的船在缓缓行驶,而这船上似乎总有一盏灯在伴随着我。那微弱的,发着橘黄色柔和光芒的灯,那个总在灯下伏案工作的熟悉背影,陪着我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和似懂非懂的少年,一直到今天。
当我已经长大,才猛然发现,这早已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启蒙的灯,也是我走向未来的灯。
大约是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几乎就没见过爸爸比我早睡过。那时我还太小,什么都不懂,只觉得有一盏灯总在眼前,心里很踏实,也很安全。那柔和的灯光,是家的象征,也是父爱的象征。我习惯于在那灯光下听爸爸妈妈讲故事,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那时家里的居住条件还很紧张,只有一居室,自然我与这盏灯的接触就多了。有时,午夜梦回,仍然能看见爸爸灯下的背影。久而久之,这盏灯似乎成了我的催眠曲,不需要妈妈哄我入睡,只要这盏灯亮起,我就安然入睡。
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灯还是那盏灯,爸爸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灯下写出了一本又一本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居然成了一个挺有名的作家和学者,这真是灯下奇迹!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与爸爸同样在灯下奋斗。虽然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我已经有了自己的房间,有了自己的一盏灯,我不能抬眼就看到爸爸的灯了,但我感觉到父女俩的灯遥遥相映。每当我熄灯就寝时,爸爸的灯依然亮着,那温柔的光照着我的梦乡。兴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总觉得心情十分平静、坦然。有一天晚上,我忙着写一篇作文,我绞尽了脑汁也写不出来,心情烦躁不已,一会儿拉开冰箱门,一会儿走进卫生间。正欲放弃之时,忽然看到了爸爸书房里柔和的灯光,就像一付静心的良药,使我的心风清月明,思路也似乎敏捷起来。我自信地坐下来,凝神思索片刻之后,飞笔疾书,势如破竹,终于写出了这篇作文。
随着我在学校年级的增高,我在灯下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爸爸书房的灯光一直陪着我。爸爸喜欢与我谈心,讲些人生哲理,但他更多的是用无言的行动感染我、激励我。许多事情,他可能什么也没说过,我却已经悟明了道理,并去做了,因为爸爸那盏灯会说话。
我真的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盏给人以启迪的灯。这是亲情的灯,是智慧的灯,是生命的灯!
我想,今后不论我浪迹何方,爸爸的那盏灯将永远在我身边亮着,因为它早已成为了我心中的明灯!
“唯有读书高”,中国自古有读书的传统,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从小热爱读书,这倒是一个学问。我的教育建议是:
让家成为书香之家。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里自然而然要有一种读书的氛围,以谈论书的内容为快乐,这样的家庭是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发展的。我们在做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时,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课题就叫《培养现代书香之家》,非常受欢迎。要求家庭要有藏书,父母和孩子要通过读书交流,这样的家庭养成了浓厚的读书气氛。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确实是这样,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也少读书。因而,如果家庭里有一种书香之气,则是为孩子提供了一种读书的良好氛围。
让孩子在家里随时能看到书。我建议父母在家里摆放书的时候,最好在孩子的床头、书桌、沙发上都放上一些书、一些画册,甚至厕所里也可以放几本小册子,让孩子随手就可以拿到书看。因为孩子看书不像上课那样有计划,他往往是在偶然的状态下拿起书看,突然就有了兴趣。
经常带孩子逛书店。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当中,这个时候是对他的一种强烈的熏染。看到这么好的书,这么多的书,孩子忍不住就想要去摸一摸,看一看,这时兴趣就来了。孩子还能在书店里看书,当孩子看了一些书之后,知道什么书是自己最需要的,买一本自己最需要的书,这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如果说家庭困难,买不起书,其实越买不起的时候,孩子越会珍惜书。另外,可以让孩子自己攒钱去买书,他一定会更加珍惜。有一位作家说得好,穷的时候买的书读得最认真;富了以后,再买的书读得就不认真了。这就是读书的规律,所以说带孩子多去书店是非常好的方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许多父母问我,如何教孩子读书呢?这也是一门学问。
大学问家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意思其实是在告诫我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读书学习与实践应用连接起来,我的理解就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虽然我没有认真指导女儿读书,但带着女儿旅行,一边旅行一边读书,和女儿一起走天涯,可以说是我值得骄傲的一种教育方法。
在女儿18岁之前,我和妻带她走过13个省份,这也是女儿十分骄傲的经历。那是一些快乐的日子,是一些英雄的日子,也是我们一家人格外亲密的日子。
女儿喜欢读书,我们带她到全国各地去旅行,把她读过的书变活,让她在大自然中去回顾历史遗迹。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带女儿去三峡,我们从武汉出发,经过了荆州到宜昌,然后再到重庆。女儿很喜欢三国故事,对诸葛亮、关羽尤为欣赏。我还记得女儿崇拜诸葛亮始于小学时代。当时,她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激动不已,说要嫁给诸葛亮。我乐了,说:“好哇,有诸葛亮这般大智大勇的女婿,老爸心满意足。”
因此,在荆州女儿不断央求我讲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
“关羽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曹操采纳司马懿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孙权暗袭荆州。当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吕蒙,很厉害。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这时,陆逊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后来张飞为了给关羽报仇,匆忙上阵,对部下过于苛刻,大醉之后被部下所杀。刘备也被打得是一蹶不振。在白帝城,刘备把他的孩子阿斗托给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白帝托孤’……”
女儿还要问,我说:“别急,三峡路上有无数三国故事,到宜昌再说吧。”
我想,经过了荆州之行,女儿会对“大意失荆州”的历史教训记一辈子。
我们在船上游三峡,女儿不由感慨万千,想不到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和历史这么贴近,和那些她崇拜的伟人走在同一条路上,不禁感慨万千、刻骨铭心,非常难忘。
我也难以忘记游三峡的那天晚上,我们披着月光,在甲板聊天的惬意。我们谈论着从三峡上走过的历史名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苏东坡等文豪,诸葛亮、关羽、张飞、吕蒙、马谡等文武战将,兴致盎然。
女儿朗诵起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妻子回味着这首名诗,说:“我记得,1958年春天,毛泽东游长江三峡,船到白帝城下时,也曾兴致勃勃地吟诵过这首诗。”
我感慨地说:“长江是中国文化之江,也是中国文化人之路。走在三峡中,就是走在历史中。人人在这里净化和升华。”
女儿激动地叫起来:“长江三峡,我们来了!我们来了!”
船至奉节,女儿说:“江姐的丈夫彭咏梧就牺牲在这里。”
《红岩》是我们推荐女儿看过的书,也是震撼我们自己的书。我说:“听说,他的墓就在这里。到重庆之后,咱们可以去渣滓洞和白公馆看一看。”
“一定去!”女儿恳切地说。早在北京计划行程时,她就要求过了。在重庆只有一天的时间,我们去了红岩村,又去了渣滓洞和白公馆。我发现,女儿瞪大了眼睛,仔细地观察这狱中的一切。到了江姐被关押的牢房,她的步子放慢了,一会儿干脆停在那里,逐字逐句地读说明文字。
女儿低声问:“江姐她们为什么不怕折磨?怎么连死都不怕呢?”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我轻轻答道。
“今天的人能做到吗?”
“能,但要修炼很久才能。”
女儿沉默了一会儿,说:“回家后,我要再看一遍《红岩》。”
后来我们又去了眉山县游览了三苏祠。
说心里话,在所有去过的地方当中,我特别希望女儿来一趟三苏祠,因为苏东坡是我最欣赏的诗人,并且视为最可借鉴的人生楷模。
女儿读苏东坡的作品不算太多,不明白我为何如此推崇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文豪。我告诉她:“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用英文写了一部《苏东坡传》,对这位北宋诗人的旷达人生给予极高评价。林语堂说他历经坎坷,却总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听我这样说,女儿对苏东坡的兴趣也浓厚起来,默诵苏东坡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四川之行结束了。女儿快18周岁了,我想这些经历对于女儿来说,是在读一本无字的书。把读有字的书和读无字的书结合起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奥妙所在。
真正让孩子读“活书”,多带孩子出外体验书中的世界,我的教育建议是:
有计划安排外出旅游。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节假日有计划地安排外出旅游,重要的是要结合孩子最近看的书,带孩子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参观,避免书呆子气。当然要考虑孩子的意愿,问问孩子的意见。
鼓励孩子充分利用读物。许多介绍社会和科普知识的书籍有使用的价值,父母要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孩子读了地理读物后,在旅游时可以让孩子来制定旅行路线等。
给孩子讲解与旅游景点有关的知识。带孩子出去旅行时,最好给孩子讲解一些相关的知识,让孩子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如同在读书一样,从中受到教益。父母如果不了解当地景点的知识,可以及时查找,上网搜索,作好知识储备,以便能教给孩子需要的知识,让旅途充满新奇与快乐。
不同年龄的孩子读不同的书。
不难发现,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社会上产生了一批不良读物,在渐渐腐蚀着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灵,这是一种文化误导。
在批评社会文化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时,我们已注意到优秀儿童文化作品的匮乏。我曾问过一些孩子:“你们对现在的读物满意吗?”孩子们拖长声音回答:“不……满……意。”
的确,现在某些出版机构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为孩子们提供的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书籍,或者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读物。父母希望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但是现在的图书浩如烟海,父母的鉴别力极为重要,要学会鉴赏的确是不容易得,父母们为此十分苦恼。
2004年广州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课外书的选择上,少年儿童喜欢看的,往往是父母禁止的。具体表现在:在对课外书类型的选择上,少年儿童常常看的是童话,寓言,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科幻、惊险历奇故事,笑话,谜语智力测验,传记,民间故事等,但父母希望孩子多看科学、自然、天文、地理常识,学业指导书籍,散文,时事或新闻周刊等。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上,少年儿童更喜欢趣味性、知识性、刺激性较强的课外读物。阅读中,他们比较喜欢重感官享乐的“快乐阅读”,而父母则更愿意让孩子阅读一些知识性较强的、与他们的学业有关的书籍。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的兴趣有较大差异。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和不了解儿童特点,许多父母会急于让孩子读文学名著,读一些厚重的书。其实,如果父母能更多地尊重和指导孩子的选择,则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的教育建议是:
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选择不同的书。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的研究员卜卫在研究儿童与媒介的关系时,有很多发现,我很赞成他的一些观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专家认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标有拼音,这样的书,情节简单,还有幽默、童话、生活故事、卡通、动画片,这比较适合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有情趣的诗,科学童话与故事,伟人故事与历史,还有儿童报刊。小学五六年级,可以读一些漫画,寓言,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少儿百科全书等等。初中学生可以读少年小说,少年诗歌,中外名著,科普类书籍,青春期教育类的书籍等等。父母要注意不同年龄的孩子要读不同的书,这才会让孩子循序渐进,打牢阅读的基础,让他终身受益。
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读物。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哪些是适合他看的书,哪些是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加以选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
如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尽量回答孩子的问题。在家里,父母最好常备一些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当儿童提出问题时,引导孩子从中寻找答案。
与年龄较小的孩子一起阅读和表演,与年龄较大的孩子一起讨论和交流。孩子越小,父母参与阅读越重要,要和孩子一起读,甚至一起表演书中的故事。至于年龄较大的儿童,父母最好和他们一起平等地讨论作品,尤其是父母认为比较重要的作品。父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看法,并如实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看法,要给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机会,绝不能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否则以后就别想再和孩子讨论作品了。
让孩子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刊物。如果发现孩子喜欢读《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或者《儿童时代》,或者一些其他的学习类、童话类的书籍,这都是很好的。父母应该支持孩子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刊物,因为连续性的阅读最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在读书中感受成功。
我在全国各地讲课,很多的父母都问我:我的孩子不爱读书,怎么让他们喜欢上读书呢?我们煞费苦心也不奏效,该怎么办呢?
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母亲发现,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读半本书的办法特别有效。她选好一本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故事书,先给孩子朗读,读到精彩处,等孩子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过来时,她便借故离开,不但不理睬孩子眨巴着眼睛的哀求,还故意吊孩子的胃口。孩子没办法,只好自己指着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后来,孩子不再等母亲讲前半段,而是完全自己看了。
这位母亲的做法使我深受启发,我认为,我们可以向这位母亲学习,当孩子有一定阅读能力的时候,就给孩子讲半个故事。
讲半个故事就是说你给他讲了一半的时候,就找个理由不给他讲了。
“讲啊!讲啊!妈妈讲啊!”别管孩子一个劲地要求,你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你可以自己看,你看了之后,再来告诉我后面是个什么结果。你找的理由可以是没有时间了,现在只能讲半个故事。当孩子的心思完全被故事吸引的时候,他就会自己去把故事看完。可能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看不懂,其实孩子看故事有个特点,只要有图,他就能从图画中看懂故事,完全不用担心他认的字不够多。
我曾经有一个邻居朋友,她经常给儿子讲故事,儿子很快就迷上了故事,每天都要妈妈讲故事。后来这位妈妈就让孩子自己读后面的故事,渐渐地孩子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开始给妈妈讲后边的故事。这位妈妈很有教育孩子的办法,后来她在孩子讲了后半个故事之后,又引导孩子――想想故事还会有什么别的结尾吗?能不能给它续写故事呢?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欢上续写故事了。结果这个小男孩写了很多童话,成为了一个小作家,这样的成绩是父母完全没有想到的。
故事是孩子童年最好的伙伴,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充满了好奇。你给他讲个头,他就要知道尾;他今天听了一个故事,他明天就要再听两个故事。给孩子讲半个故事,让孩子自己看后半个故事,其实这样的做法激发了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让孩子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当孩子自己看书,以自己的理解读懂故事时,内心是一种无比的喜悦,因为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成果。这位母亲的明智之处就在于让孩子体会到了读书的成功,成功的感受能激发孩子读更多书、看更多故事的愿望,这不正是养成孩子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因素吗?
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功,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我的教育建议是:
给孩子买“薄”书。父母给孩子买的书不宜太厚,这样能让孩子很快就读完,孩子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有说不出的成就感,因此也就有动力继续看书,继续接受下一本书的挑战。
准备一张“完成表”。当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就在“完成表”上写上书名,做些记录,当孩子看到这张表,就看见了自己努力读书的成果,这样的感受也能激发他读更多书的愿望。“完成表”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这能让孩子获得更多体验。
让孩子参与表演。当孩子在课堂上学了很多课文,有了一些他很喜欢的人物,很喜欢的故事时,通过课本剧的方式可以使他体验剧中的人物,会激起他对作品的理解。表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要,是引导孩子读书的一个好方法。我女儿有一次回到家里,就在家里一遍一遍地练习,原来学校搞艺术节,我女儿参加排练《美女与野兽》,在剧中扮演美女角色,她非常认真,一遍一遍地在屋里表演让我们看。我很惊讶,因为女儿有点内向偏于文静,一直以来很少参加文艺表演活动。我是万万没想到她能够在全校演出的,后来他们的表演很成功。我想女儿在演出时所受到的感染和启迪,是一次成功的体验。
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人物传记。每个人都有崇拜名人的心理,对于孩子而言,在爱梦想的年龄会有一个追星的时期,这是正常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人物传记。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可以引导他们看一些伟人的故事,如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毛泽东、周恩来、曹禺、巴金等等的人物传记。一般来说,喜欢读人物传记的孩子,表现得更有理想、更有奋斗精神和前进的动力。据调查,一般孩子喜欢传记的大概占56%,全国的十佳少先队员达到95%。所以,父母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心里空空荡荡的,应该让每个孩子心中至少装下10个人,这10个人将会伴随他成长,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我椎荐如下的经典书目:《贝多芬传》,贝多芬在最爱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常常感到痛楚,再加上比病魔还要残酷的忧郁,他几乎被折磨得崩溃,但失聪后他仍以坚强的意志、无畏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命运开战,他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诞生的,无数人都认为这是奇迹。《拿破仑传》,拿破仑10岁进入军校学习,由于成绩优秀,15岁被送入巴黎军事院校学习,16岁被任命为皇家炮兵少尉。他读了大量的书,每读一本都要做笔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失去了听觉和视觉的海伦并没有被残疾压倒,而成功地从大学毕业。她一生写了5本书,关于她的一生,人们拍成了3部电影。
引导孩子背诵名句。背诵名句是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名句本身就包含人生的哲理,能给我们人生的启示。我喜欢读《老子》,比方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等等,这些句子都让我受益颇多。我建议父母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在他记忆力极佳的时候,记下一些名言,不仅可以锻炼他的记忆力,也有利于他的写作、学习。另外,当孩子背诵了名句,如一些著名的诗词,能在学校里表演或朗诵给同学听时,能极大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当然背诵的名句要少而精,坚持每天背一点,不要让背诵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引导孩子交读书之友。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孩子都是喜欢交朋友的,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广西南宁市一位教育局局长跟我说过他的经历,在他下乡时,去借书,由于没有证件,人家不借,他就以诚恳的劳动作为交换,后来他终于借到了书。他发现周围的人都是非常爱读书的,其中有一个人读书特别有水平,他就专门接近他,和他交朋友,那个人不断给他推荐好书,他由此看了许多书,后来读了大学,当了老师,做了教育局的局长。所以父母要引导孩子交爱读书的朋友,发挥同伴的影响以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相关链接:孩子值得阅读的三类书。
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对孩子想像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人类历史上智慧最为突出的天才――爱因斯坦特别指出想像的重要性,“想像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小学期间就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无疑,这极大地丰富了她的想像力,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类图书:包括保证个人安全意识和预防各种危险、疾病的知识类的书籍;获得劳动、工作并争取更大幸福的知识,如时间的管理,学习方法的改善,记忆力潜能开发等内容的书籍;维持正常社会关系、满足个人爱好和感情的知识,如关于性教育方面的青春期教育类图书等。
名人传记:传记和回忆录之类的书,把一些伟大人物的日常生活、苦难和喜悦、事业的成败都一一呈现在孩子面前,伟人的故事能激励孩子勇敢克服困难,不断追求更高尚的目标。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的父母说,现在的孩子学业任务越来越重,我们也知道如果为了学习而减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的,但是我们也无可奈何。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让孩子提高阅读速度,既能感受到阅读乐趣,又扩大知识面,一举多得?
我认为,当孩子小的时候,读书大多是随意的行为,随着年龄增大,的确需要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些指导,教孩子一些技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首先父母要学会让孩子改变并接受这样一些观念,如现在你的阅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但是要改变并不难;如果你渴望读快一点,你真的就能够读快;阅读速度可以成倍、成十倍提高,一目数行并不是天才的专利;阅读速度的提高与理解文章内容没有根本上的矛盾。
另外,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如眼睛距离书本很近;默读的时候总是轻声地读出声来,或者虽然没有声音,但是感觉到喉结在动;歪着脑袋,躺着或是伏在桌子上阅读;喜欢一口气读几个小时等。
这些习惯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眼睛距离书本很近,一是损害视力,二是极大妨碍了读书速度――眼睛应该距离书本远一些,大约一尺左右为宜。因为眼睛离页面远,眼睛看到的视野就越宽阔,视网膜成像的文字就越多。这样一来,一次摄入的文字不再是一个字、一个词语或几个词组,而是一大块、整段甚至几段。只要养成习惯,一目几行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朗读出声音是阅读速度慢的另外一个阻碍。我们比较看电视和看报纸就知道,听电视一分钟播报的新闻大大少于我们一分钟阅读报纸的文字量。如果在阅读的时候出声(喉结在动,表明也是在发声),理解速度就大打折扣。因为大脑接受信息通过了声音这一个不必要的环节:“文字→声音→大脑”,如果不发声,就是“文字→大脑”,少了一个发声环节。当然,读出声对记忆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是一种多重刺激。但是记忆和理解是有区别的,少了一种记忆手段并不意味着理解能力会下降。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我的教育建议是:
全家有个固定的读书时间。合理安排一个时间,父母每周应该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全家人都聚在一起,可以共同读一本书,也可以各自读自己喜欢看的书,读书时大家要尽量保持安静。
注意孩子的读书姿势。聪明的父母一定要意识到正确的阅读姿势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经常观察、提醒孩子,帮助孩子正确阅读。理想的阅读姿势是双腿与地面保持平行,背部直立。椅子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椅子应该有一个直的而不是斜的靠背,椅子的高度应该足以让大腿与地板平行或比平行稍高一点。
定期借书。教给孩子利用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最好让孩子申请图书证,帮助孩子有效利用图书馆。
爱护图书。大作家钱钟书先生很爱惜书,和他交往的记者发现,他买的一些书都包上了书皮,这个习惯直到他去世也没有改变。要教孩子爱惜图书,要告诉孩子,手很脏时不能看书,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手上有汗,一定要擦干净;书不能折页,要学会使用书签;刚买的书要给书包上书皮,把它放在一个干净、好保存的位置;保持图书整洁,给书加注时要工整、清晰,字迹要写工整,画一些重点的标记,用波浪的符号或者横线,一定要画得很规范;鼓励孩子保存看过的图书。父母要从点点滴滴做起,才能培养起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就一定会让他受益终身。
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对于孩子来说,看书尤其要做一点笔记。因为孩子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看热闹,很快地翻,哪热闹我看看,没热闹就过去。这样他对书的理解是不够的。毛泽东在回忆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时,就总结了一个读书的经验:不动笔墨不动书。毛泽东读过的一些书,有很多加了眉批,就是在书的边上加了批注。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孩子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般说来,读书要记住作者,记住年代,弄清背景,读出它的精华奥妙所在。而在他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会使他养成动脑筋的习惯,如作者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一个主题呢?孩子会一边记一边思考。我建议让孩子建立一本读书笔记,也不要求快,也不要贪多,当然首先他要选择比较适合他的、有价值的书读。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因为我是每天写日记。我读过的书,我都会记下作者、书名,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容,我的感悟是什么,甚至在这个当中还发现有些字很生僻就记下来,也有助于积累,否则有些字你老是感到很陌生。让孩子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会读书的人,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