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就业的能力。思想的转变是职业教育的前提,在解决了无业、失业人员的思想问题后,职业教育才能发挥它正常的作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前,许多城市,特别是深圳等地的成人教育,无论是师资课程,还是设施设备、网络和手段,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较为超前的,其网络的覆盖完全可以满足各个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只要有学习想法的人的需要。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良好的资源对无业、失业人员进行有的放矢的职业培训。例如,可以按不同的对象和条件采取不同的途径来实施培训的思路:针对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培训需求等特点,合理确定培训的专业、规模、层次。调动企业、社会的力量开展多途径、多层次的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对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小的户籍失业人员重点进行创业方面的培训;采取用人单位与培训机构联合办班、培训机构为用人单位开展“订单式”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3)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广泛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主动同各类用人单位联系,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变换情况,通过人才服务中心、职介所等,及时收集空岗信息。劳动保障部门对搜寻到的就业岗位及时向本辖区公布。凡是由政府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放的、符合公共利益的服务和管理类岗位,要优先招用原住民,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失业群体。对有创业条件、创业能力的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进行扶持。加强本辖区空缺岗位的跟踪、反馈,建立“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的四级就业联动机制;通过设立就业服务点等“就业绿色通道”,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程。
(4)就业制度要实行“强制与奖励”的统一。用“强制与奖励”的两种手段来促进原住民中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总比只用一种单一的手段更为有效。针对依靠出租房屋及有一定经济来源而主动放弃就业的人员,我们可以做出强制性的规定,即把是否就业作为参加年终分红的资格要件。所有适龄劳动力必须参加劳动每年才能领到分红。同时,政府也将拿出部分资金,对各单位和个人在就业工作中的成绩突出者给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形成一种以劳动为荣、以学习为荣、以懒惰为耻的正确导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号)。
[2]《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粤府〔2008〕55号)。
[3]赵红亚.迈向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论区域职业教育的梯度发展与课程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分别由初等、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基础教育是“百年大计”,而职业教育则是典型的“短期行为”。越是立竿见影,效益就越好。由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区域的经济和教育落后,致使大量劳动力素质低下。提高劳动力素质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解决的途径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和德国的经验:走职业教育和培训之路。日本为了在技术上赶上欧美,从1951年就开始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入手,重视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的产业教育和理科教育,先后于1951年和1953年分别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和“理科教育振兴法”。根据这两个法律,使学生掌握产业技术知识,培养发明创造的本领。日本的青年人在18岁之前绝大多数都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正是由于日本十分重视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通过高质量、造型新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得经济迅速发展,从而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德国的青少年年满15岁或16岁以后,如果不继续进入普通高中学习,就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所以,日、德两国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与它们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看成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在区域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是要重视在区域内形成职业教育的梯度,建设一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高质量的职业学校,使其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二是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的梯度发展
“梯度”即为高低不等,错落有致。职业教育的“梯度发展”,即是对职业教育进行梳理,由低到高形成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由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的转换。
(一)展开初等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的基本劳动技能
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初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主要招收小学毕业生和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一般为3~4年,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初步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职业技能。在许多人看来,初等职业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然而,我们知道,在城市贫民中,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没有谋生的基本能力,更谈不上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更何况培养初级技术人才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发展经济的需要。例如,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需要大量的熟练、半熟练工人。即便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许多工序也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例如,重庆有2/3的农村人口,有几百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要把他们转移出来,不仅仅是到城市中来,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素质,教会他们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初等职业教育就是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必须。显而易见,初等职业教育可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面向生产、服务的掌握初级技能的劳动者,这不仅能大大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劳动力价值,也同样能对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人口稀少农村地区和城市中的贫民与农民工的初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是国家中长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增长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
美国学者伯纳德·L.温斯坦博士指出:“西方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一个健全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比高等教育还要关键的因素。”其实,我们如果观察和研究一下西方国家的发展轨迹,就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005年,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比例,澳大利亚为62 . 0%,德国为60 . 0%,法国为56 . 0%,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和瑞士5国超过65 . 0%;2006年在欧盟 27个成员国中的高中教育阶段中,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平均为517%。[118] 而就重庆市而言,却只有45%左右。看到这一点,无异于暗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区域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然存在和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等职业教育恰好既能满足知识密集型产业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又能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可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区域在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中所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技术教育,增强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还应聚焦在对劳动者的劳动技术和职业技术的培养与训练上。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培训、单科合格证书培训等,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获得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从而增强其就业能力。
(四)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打造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高级人才的高地
经营人才、决策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都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也是目前各经济组织所面临的困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肩负起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责任,进而帮助区域摆脱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
(五)加大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
在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上,要更多地引进国外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区域人能够接触、接受更多更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职业教育梯度发展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职业教育梯度发展视野下,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必须相应地改革。
(一)课程体系要有阶段性与职业性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具有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课程的“阶段性”和“职业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不同梯度的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梯度的职业人才提供更为机动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美国、英国、瑞典等国家在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增强课程的阶段性与职业性。如瑞典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把课程分解为一些程度或侧重点不同的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增加课程组合的机动性,从而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
随着“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全面教育”等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从业者一生可能要变换数次工作。因此,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成为我们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不仅要开设范围广泛的专业基础课程,还应在开设大量的企业实习、创造研究等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意识课程的基础上,注重以“工作流程”来设置专业课程,以“能力本位”来制订课程标准,使课程真正具有“职业性”。
(二)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程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就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是全部知识中最稳定、持久的部分,也是学习一切专业知识的基础。只有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有助于其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英国罗宾斯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我们应该给学生“更普通的教育”,以便使他们能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中生存。这里的“更普通的教育”就是指基础理论知识。如今,知识经济在我国已初见端倪,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澳门中葡职业学校,普通教育内容(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所占的课时较多,专业类的课程相对较少。这种课程设置,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安排得不多。因此,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中要大量地增加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美国高等职业学院选修课已经占整个课程的30%左右。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目前,虽然有相当部分的职业学校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有些选修课不切实际,不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选修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如根据本地的经济特色,增设一些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当然,把握好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的适当比例,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人才培养的产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