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
认清形势,规划未来
就业形势是有关就业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是人生道路上一次重要选择,应当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全面、客观、清醒的认识,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准确为自己定位,在择业时做出理智选择,为辉煌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
就业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使用目的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是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任务而制定的。随着国家整体政治、经济任务的变化而变更,它是毕业生就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毕业生只能在国家就业方针、原则和政策所规定的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职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话题。党的十七大及“两会”报告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首要解决的问题来对待。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650万人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
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和调结构地深入推进,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继续延续并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将使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其中蕴含的许多岗位会比较适合高校毕业生。今年我国还将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包括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同时做实“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会给予较大扶持。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1.各高校就业形势
名牌效应较为突出,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普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般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受到一定的限制。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高学历毕业生,对于专科、高职生的就业形成较大压力,综合性大学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2.各专业就业形势
理工科的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电气自动化、信息技术、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市场需求量好于其他专业;文科中的英语、财会、法律、经济管理、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尤其是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如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二合一型”的人才备受青睐。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适应面相对较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各地区就业形势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别很大,就业走向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外企多、国企少;城市多、乡镇少;东部多、西部少。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偏好于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扩大,但“老、少、边、穷”地区仍需要大量人才,到小城镇和基层参加工作的比例较少,艰苦行业的人才科技含量明显偏低。
4.就业去向概况
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国家公务员、科研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有单位仍然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但事业单位、三资企业等单位也越来越吸引应届毕业生。重庆市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三资企业居首位,占36.67%;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占16.67%,并列第2位;国有企业占9.17%;愿意去学校的占8.33%;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分别占0.83%。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1.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应征入伍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业网站和招聘会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调查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难以接受。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学历、年龄、经验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包括动手能力差、交纳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追求实用性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3.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据北京现代管理大学就业处和招生处反映,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4.毕业生自身原因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毕业生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些都是成功就业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实际行动中,大学生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能为其他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大学生需做的努力
(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当代的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好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为现代的就业观。要破除旧的“精英化”的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打破旧的“当国家干部”和“铁饭碗”的就业观,树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就业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从静态的就业观转向动态的就业观。要树立自主就业和多元化的就业和择业,摒弃从众、博弈、攀比、依靠等心理。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有勇于放下“身份”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工作的心理。要到祖国最需要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2)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水涨船高。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大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是在就业日趋竞争激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努力学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这些都是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必备条件。所以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除了学好书本外,还要积极地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要努力利用各种条件来自觉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这样既能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会为其他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高校需做的努力
(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大学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把该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用市场营销的策略来做好“产品”的推销工作,尤其要发挥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优越性。学校应建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选,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强各种渠道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联系,掌握一手的就业信息,及时的提供给毕业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市场各种需求,辅导写求职简历,加强求职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工作,并开展心理咨询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要注意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性和连续性,应从大一就开设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正确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2)实施积极的奖励和激励政策
合理的激励政策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孔雀东南飞”现象,以及其他一些不良就业观念的现象,高校要适时地采取一些相关的鼓励和激励政策。对支援西部和到基层就业的学生要实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比如考研优惠、跟踪服务以及颁发奖励证书等一系列的政策性优惠和精神奖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到西部就业的积极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要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广泛的政策性优惠条件,大力鼓励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大学生自主性创业,这不仅为他们本人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也为他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相关高校还要积极建立“学士后”流动站,为应届或两年内尚未落实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机会和自主创业条件。从而达到对就业压力一定的缓解作用。
3.政府需做的努力
(1)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新体系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应该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政策导向体系。如建立财政性支持政策,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和贷款制度;建立待就业毕业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保障体系;深入人事和劳动用工及户籍管理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完善并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增管理和技术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培训机制,给就业中处于劣势或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个重新学习的机会,把他们组织起来,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补缺,以利于他们重新就业。在这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已做出了不少的努力,比如在2003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出台了有关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收费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建立完善的就业市场机制
针对就业市场不健全、秩序混乱的局面,政府应制定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培育和建设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新体系。比如: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管理和建设,严格执法力度,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良好环境的建设;建立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常设性毕业生就业市场,统一当今存在的各种性质的招聘会,提高就业的效率。同时要建立并规范全国联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资源信息库,实现全国性的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各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要借鉴外国经验,系统发布往年毕业生工作指导价位,给供需双方的工资约定水平提供相关信息。
4.社会需做的努力
主要是加强中介机构的职业指导和服务意识,因为中介机构能在学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能为学校和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也能为单位提供广大的毕业生信息,加强双方的通明度,对有效地缓解毕业生就业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就有一些非盈利性机构,在学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该协会每年为一百多万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每年出版定期刊物,对就业市场现状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日本社会上也有数十家经营各种信息情报的专业公司或团体,毕业生就业信息是其主要的经营业务。
除了为广大的毕业生提供书面的就业信息外,还通过“招聘专业网”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与此同时,还利用网络向毕业生提供自我分析,职业分析及来自先辈、专业咨询人员和业界人事的咨询。另外还应高校邀请,向学校派遣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讲座、职业适应性检查以及与求职相关的专业咨询等活动。
(四)大学生就业前景展望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付出与收获均等。
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我国潜在的经济需求非常大,特别重要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