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放着一沓书稿,是同仁徐志良即将付梓的新闻评论集《难得的心思》。翻看书稿,不禁为志良感到高兴。为他的收获,更为他的耕耘。
认识志良,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在一家企业从事办公室工作。喜好文艺,有一副好嗓子,尤其喜欢写一些小文章,常常来到长治日报,号称是“拜师”。自开始认识志良以来,他的文章似乎就以言论杂谈为主,个性比较鲜明,言辞犀利幽默,评理说事到位,除长治日报经常采用他的稿件外,在省内外和国家级报刊上,也偶尔会见到他的名字。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有好多年不见志良,他的名字和文章也从报纸上消失了。没想到2003年底,他来到长治日报社工作,成了我的同事。说来有缘,他恰好又在我分管的部门,接触更多了,了解也更深了些。
读这本新闻评论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集子里涌动着的那种热爱生活、关注百姓疾苦的朴素情怀。集子分《漫谈篇》、《沉思录》、《短言集》三章,共100篇文章。翻阅全书,几乎每一篇的视角都是从百姓利益出发的。这也注定了这些评论里不仅有安全问题、产品质量、家电下乡、和谐构建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话题,也有出租车、棋牌室、拖鞋、月饼等百姓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对待生活里的林林总总,志良笔端上有喜有忧、有讽有劝。如《赞“工人教授”窦铁成》、《点燃他人,照亮自己》、《值得称道的善举》等,喜誉之情,溢于言表,对正风正气毫不吝惜地赞扬、提倡;如《别出心裁的反腐“新招”》、《安全帽缘何不安全》、《这些“纪检书记”管用吗?》等,质疑社会生活中一些怪象,表达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担忧;又如《生子当考公务员》、《清醒以后……》、《司机哥哥你慢些走》等,充满讽劝意味,发人深省。
志良非常勤奋,这些年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除了在一线采访外,大多的时间都秦玉清是在办公桌前写稿,文章便连连不断地见诸报端,有时一天会有两、三篇稿子见报,成了报社里最“高产”的记者之一。他以“悉清”、“笑侃”等笔名发表的言论,很受读者欢迎,常常有读者打听笔名背后真实的作者是谁。这本文集,是他前些年在新闻评论的园地里洒下的汗水,留下的脚印,结出的果实,是他孜孜不倦、勤奋耕耘的一个缩影、一份收获——其间蕴含的执着、艰辛,我深有体会。
笔力源自阅历。志良经历过许多事情,当过工人、艺人,从事过多种职业,无论身处逆顺,他都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心态,以善良、真诚、正直的心来对待一切,敢褒敢贬,爱憎分明,直抒胸臆,充满韧性。《罚他个倾家荡产如何?》、《“妙不可言”短信的处境不妙了》、《“短命”的办法》……仅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情。更值得称道的是,他连发5篇文章评论“棋牌室现象”,3篇文章谈安全问题,还有“追星”现象、出租车问题、和谐劳动关系等,都用多篇文章谈及,非把问题尽力说透不可,折射出他性格中那一股可贵的韧劲,更体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新闻评论表达的是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理解、思考、分析和判断,体现的是作者认识问题、把握新闻的能力。首要的,作者要以心感悟,凭着自已的良知、学识和能力去说去写。如果心不正,则道不正,道不正,文也就失去了感染力与说服力。所以,写新闻评论、写杂文之人,不可或缺、须臾不离的当是刚直不阿。如缺了刚直不阿的品质,那么他是写不出好评论、好杂文的。
志良在此点上尤其值得称道。集子中有一篇评论这样写道:“道德良心是杆秤、是面镜,称称照照,高尚与卑鄙,纯洁与浑浊,自然就一目了然了。”“道德良心”,是志良对自己的品鉴,也成为他评事论物的标准。
愿志良同志再接再厉,写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来。
是为序。
(作者系长治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