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了,董振堂焦虑地徘徊在城头,望着城外马家军燃起的一堆堆篝火,以及淹没在夜色中的祁连山脉,他在考虑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部队已连续坚守了4天,一直盼望的援兵却迟迟不见。也许,那边也被敌人牢牢拖住了,没有力量再增援高台。如果是这种状况,到底应该怎么办?凭这3000余人能坚守到几时,他心里实在没底。况且粮弹已严重缺乏,每次夜里派出城去搜寻敌尸首上弹药的战士们,回来均无较大收获。狡猾的马家军出击的士兵每人只带三五排子弹,打完再回去补充。目前,马家军十倍于红军,且装备精良,红军无险可守,无援可待。照此下去,死守将意味着全军覆没。
此次围攻高台,马步芳一共动用了30000兵马。高台城内的红军是3000余人。经过10天时间的调兵遣将,马家军完成了对高台县城的合围。
孙子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换句话来说,就是打仗要恃强凌弱,欺软怕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杮子拣软的捏。这在做人,肯定是卑鄙无耻的。而用于战争,则是千古真理!
董振堂是一员骁将,一员悍将,一员身经百战的钢铁般队伍的军长。他青少年时代就熟读《孙子兵法》,深谙其中的道理。然而,他面对的强敌马步芳虽然年轻(生于1903年),但出于对武力的疯狂崇拜,他浸淫武学甚深,孙子兵法更是常常研究。
不敌则走之。董振堂熟悉的不仅仅是孙子兵法的句段,身经百战的他更是从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他望着城头蜷缩在一起的战士们,这已是零下几十度了,多么勇敢、顽强的同志啊!想到这里,他快步奔向城内的指挥部。
回到指挥部,董振堂立即召集全军团以上干部开会。等大家都到齐了,董振堂没有做更多的解释,直接说道:“咱们第5军在高台已坚守了4天,现在粮、弹已将用尽,援兵迟迟不见,我想总指挥部那边也被敌牢牢拖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突围。”董振堂把突围二字讲的尤为沉重。众人听后都点头赞同这个方案。杨克明首先讲道:“选择突围极为必要,死守高台小城没啥意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存好部队,将来10座高台,100座高台都有可能夺回来。我赞成军长的意见。”董振堂听后微微点了点头,然后环视一眼在座的干部们,果断地讲道:“如果大家没有意见,请随我来!”董振堂把大家带到地图前继续说道:“选择临泽方向肯定是不行的,敌人不会轻易让我们同主力会合,一定会在此摆上重兵阻截我们。东南方向也不行,这里地势开阔,宜于敌骑兵追击,跑不了多远就会被敌砍光的。”董振堂喝了口水,然后手指城北方向的合黎山脉说道:“只有向山里突围,只要进了山,敌人就拿我们没办法。”是的,北城是一片开阔地,背靠黑河,距北山只有七八里远,此处敌人力量薄弱,突围出去可以防止敌人各个击破。说完,董振堂抬头看了看大家,将目光停留在骑兵团长吕仁礼身上:“我命令,你明天带人在北关大佛寺附近的城墙上掏几个洞,留一点土,只要能过得去一两匹马的宽度,一撞即破就行。大家赶紧回去休息吧,明天还有战斗任务。”
吕仁礼接到命令后,亲自带领骑兵团的1个连昼夜施工,很快就挖好了一个宽约1米,高约2米的洞,靠城外留下了一层薄薄的土层,捅一个小洞就能看到外面的动静,到突围时可以一脚踢开。地洞挖好后,放好警戒,等候命令。
正在这危急时刻,大约是17日或18日凌晨4点钟,第13师师长叶崇本带着一个通讯员匆匆赶到军部天主教堂,来人见到董军长,立即把一颗没爆炸的空壳手榴弹双手递给董振堂,并说手榴弹内是黄政委的一封信,是从城外扔进来未爆炸战士们拣起来后发现的。据分析是红军通讯员化装成马家军模样混入攻城队伍中扔进来的。
董振堂冷静地看了这位战士一眼,然后接过手榴弹,去掉弹壳,取出信一看,信确是黄超亲笔所写,可是一看内容,董振堂的脸顿时沉了下来。信的大概意思是:
董军长:高台是打通国际路线的重要据点,西进必经之路,总部命令必须死守到底,与高台共存亡!否则,要你董军长的头……
董振堂震惊了,他实在料不到总部竟会作出这种与敌人拼血本的决定,又走上了那条“左”倾冒险主义的与敌人死打硬拼的老路。
是的,高台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西部,城南是海拔5000余米的祁连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城北是绵延千里的合黎山,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从两山之间自东南向西北流去,两山之间狭窄之处只有二三十里。横亘的两山之间大多是荒漠戈壁,走廊在这里显得尤为狭窄,恰似一个布袋口子,进得来容易出去却很难。
高台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山山水水也曾孕育了无数的文韬武略。大禹曾在这里“导弱水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三国志·烈女传》记载了表是烈女庞娥亲为父报仇杀死恶霸地主李寿,在刑场上被赦免这一可歌可泣的事迹;骆驼城被敌人包围时,骆驼王巧用“悬羊打鼓,饿马摇铃”之计,将山羊悬吊,羊蹄不断踢鼓,将鲜草放在拴着的战马够不着的地方,铃声不绝,而骆驼王则率将士和百姓从开挖的地道里顺利地撤离了被包围的城池,此城后来成了北凉政权的发祥地;西凉李暠在台子寺屯兵,并筑一高高的点将台,大败沮渠蒙逊,此轶事妇孺皆知,高台因之而得名;明代临洮总兵白兆庆,清代甘肃提督阎相师皆高台县镇夷堡人,其战绩功业家喻户晓……
这些,作为专修军事而又戎马倥偬十八年的高级指挥官董振堂来说,本身就不陌生,加之刚进高台城就找地方知名人士座谈,短短几天时间,他对高台的历史、地理及战略概况,尤其是历史上在此用兵的情况,已是了如指掌了。
然而,此地两山夹一水之间,能通新疆的路却几乎只有一条。红西路军要打通远方,高台成为兰州通往新疆之间的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咽喉要道。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指挥员,董振堂清楚地知道,如果部队现在不突围,以后就没有机会了。
激愤之余,他又仔细看了一遍来信,希望能从中找到给他灵活处理的字眼,可内容通篇严厉,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他手扶着窗台,神情异常严峻。片刻沉默后,董振堂回过头来,对送信的战士斩钉截铁地说道:“请你设法转告黄政委,服从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董振堂誓与高台共存亡!”
这个黄超自任第5军政委以来,在重大问题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喜欢自作主张,处处为难军长董振堂,他先是同张国焘把原第5军主要干部大部调走,还处处散布谣言说董军长仍有军阀思想,投身革命完全是投机倒把等等,企图架空他。会宁会师后,黄超的行为虽有所收敛,但那副目中无人的腔调,始终未变。依当时两人在红军中的地位,董不仅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23名委员之一,著名的宁都起义领导人,而且战功卓著,始终讲原则,讲团结。而黄超是张国焘的一员干将,曾任4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积极推行张国焘的政治与军事路线,参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活动。从上可知,董振堂当时的地位是相当高的,作为红5军政委的黄超,根本没法与比他大10岁的董振堂比。但忠厚正直的董振堂出于对党的绝对忠诚和信赖,不仅宽容了黄超,而且出于党的组织原则,有些事情则过分听从于政治委员黄超。
送信的战士走了,大家默默地望着军长。董振堂用低沉的声音命令道:“突围计划取消,营以上干部立即到天主教堂开会!”
大家分头走了,空荡荡的天主教堂内只剩下董振堂一个人,此刻,他再也克制不住内心的压抑,泪水夺眶而出。他无力地倒在椅子上,他太累了……
许久,他睁开双眼,用手抹去脸上的泪痕,开始责怪自己:你这是怎么了?你流泪了,胆怯了?都不是,我董振堂从戎二十载,无论是亲临火线,还是率队冲锋,哪怕是刀山火海,何曾有过畏惧!但唯独这次不同,孤军困守危城,城破只在旦夕,这支英雄的军队即将随自己一同,淹没在这茫茫大漠之中……
想到这里,董振堂的心如刀割一般。
一会儿,人到齐了。董振堂从口袋里掏出黄超的来信,然后威严地讲道:“黄政委来信,命令我军死守高台,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红5军誓与高台共存亡!”听到这一消息,每个人都显得极为平静。董振堂望着大家,深情地说道:“同志们,你们中有随我一道参加宁都起义的,有随我在中央苏区并肩御敌的,有随我参加长征担当钢铁后卫的,还有英勇的原第4方面军第33军的同志。你们身经百战,个个都是好样的!我很荣幸能够领导这支英雄的部队。不过,这一次不同,你们要做好血战到底的准备!”
第13师师长叶崇本首先站了起来,大声地讲道:“没啥说的,军长,我们坚决执行总部和您的命令,我们第13师誓与高台共存亡!坚持到最后一分钟!”其他指挥员也纷纷宣誓。董振堂备受感动,铿锵有力地说道:“同志们,现在开始连夜加高加厚城防工事,重要防御地段指挥员要亲临现场组织力量。吕团长的两个骑兵连作为机动,随时处理各处发生的险情!”
半小时左右,会开完了,大家分头离开,回到各自的防区去立即作动员部署工作。全体指战员的口号都是:“人在高台在!与高台共存亡!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这时,只有政治部主任杨克明没有走。董振堂走上前去,紧紧地握住了杨克明的手。杨克明深情地望着眼前这位宽厚的兄长,欲言又止地说道:“董军长,黄超这是怎么啦。在那边既不增援,又不……”董振堂拍了拍杨克明的肩头,打断了他的话:“先不管那么多,克明,抓紧时间休息吧,明天天一亮,敌人就可能进攻了。”二人默默走出了教堂。
董振堂走遍了高台县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的防御工事他都亲自检查过了,每一处的战士没日没夜地做战斗准备,加高加固工事,他也都看到了。他来到东门的阵地上,战士们正紧张地赶修着工事。经过多日的战斗,他们一个个已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但却干劲十足。董振堂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走上前去,和每一位战士亲切地握手,当轮到一位小个子战士时,董振堂震惊了,这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小同志,光着左脚,显然,由于赤足,脚已冻得发黑,且上面还有斑斑血迹,正一步步艰难地向他靠近。董振堂迎上去紧紧地抱着他,随后从身上解开大衣,往他瘦弱的身子披上去,愧疚地说道:“同志们,你们辛苦了!军长对不住你们呐!”
战士们围在军长左右,小战士哽咽着说啥也不肯穿军长的衣服,董振堂握着他冰冷的小手严厉地说道:“小同志,我命令你穿上它,现在就穿。等打完了仗,你可以还给我嘛!”说到这里,董振堂径自走到高处,手指城外马家军的一片篝火,大声地讲道:“马家军以重兵围困高台,倚仗其优势兵力妄想把咱们第5军一口吃掉。同志们,咱们答应吗?”
战士们在凛冽的寒风中齐声吼道:“坚决守住阵地,誓与高台共存亡!”这一句句勇士的怒吼,仿佛一把把利剑,劈向那昏暗的夜空,斩向那荒漠的戈壁。
当他来到一群女战士跟前的时候,董振堂再次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他看到女战士们正在垒工事,她们把木箱、棉被等杂物塞到被打塌的城墙缺口上,然后往上浇水,使之结成冰墙。她们的衣服全都湿了,身上冰花闪闪,但她们毫不在意,没有一个女战士叫苦叫累,而是以女性特有的细心仔细地操作着。
她们是多好的战士啊!她们也一定会是很好的妻子,很好的母亲,可她们……
看到女战友们这般细心的瞬间里,董振堂想起了自己的妻子贾明玉。妻子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她长期待在河北老家,细心照料二老和孩子,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妻子对丈夫长期的戎马生涯也很理解,很支持。而自己呢,虽然身为高级将领,又给她带来了哪些安逸和生活的情趣呢?没有,真的,除了带给妻子更多的担心以外,什么都没有。
董振堂倏而感到不胜愧疚。
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妻子,更对不起眼前这些和妻子一样善良勇敢的女战士们。
他紧紧地握住一位女战士冰冷的双手,说:“军长对不起你们啊!”
女战士们都流泪了,是感动的泪水。
女战士们一个一个依次和董军长握手,她们都很年轻,有的只有十五六岁,在他们眼里,董军长是师长,更像是严父。此时此刻,他们多想叫他一声“爸爸”呀!
但她们什么也没叫,什么也没说,她们知道,不能再给军长添压力了,她们真的很能理解此刻军长的情怀!
为了中华大地重放光明,为了民族的彻底解放,这支勇敢的正义之师,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铸造一个永不磨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