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池在泾川王母宫山南麓。这里遍布亭台池榭,有玉楼十二重、瑶台九重,“环池皆山泉,自石洞中出,喷激湍漩,缥碧涵清,共傍峭壁,天悬石黑似古铁。又诸泉岔起,滴沥如雨”。传说周穆王乘坐八匹骏马拉的宝车西巡,行到西王母国时,受到西王母及其臣民的热烈欢迎和殷勤款待,周穆王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之上。
在瑶池宴会上,周穆王将随行带来的大量丝织晶和圭、璧等珍贵礼物赠送给西王母。能歌善舞的西王母向周天子献上情深意浓的《白云摇》: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答曰:
子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西王母又吟道:
徂彼西土,爰居其野。
虎豹为群,于鹊鸟处。
嘉命不迁,我惟帝女。
彼何世民,又将去子。
吹笙鼓簧,中心翔翔。
世民之子,唯天之望。
周穆王为这里的美景所倾倒,“乐而忘归”。但最终要走。临别前,他亲手栽下一棵槐树,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西王母之山”五个大字。
一天,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两人都耳聋,一个也没有听准。
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于是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巡游归来,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大地已是三年灾荒。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来泾河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有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黎民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诞辰等重要节日,便欢天喜地地制作河灯,到王母宫山脚下的泾河中漂放,以示庆贺。回山为历代拜谒西王母的圣地。直到如今,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五月初五、七月十八,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拥向这里,拜谒西王母。
大禹治水积石峡
上古时候,沧海横流,江河无序,洪水泛滥’百姓遭殃。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良田,淹死了无数人。尧帝从群臣中选择能人去治理,人们推举鲧去干这件事。鲧采用筑堤堵水的办法,堵来堵去,这儿堵了,那儿开了,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尧帝便把鲧处死了,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禹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接受了治水任务,找出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决定先进行实地考察,从灾害最大的黄河开始。他循河逆流而上,来到积石山,看到黄河被高大峭拔、蜿蜒几十里的积石山所挡。洪水壅聚,雨季中常常漫溢出来,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内的灾害。禹认为,关键的问题是要凿开一个缺口让黄河水泄出去,才能消弭灾害隐患。于是,他决心劈开高高耸立的积石山。他带领万民百姓治水的事业从此开始了。他们带着石斧、石刀、石铲、骨铲、木耒等简陋的工具,奋战在积石山上。他们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皮袄烂毡毡,夜晚常常露宿野外,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有人在山上摔死了,就在山上刨个坑埋了;有人在水里淹死了,就在河中水葬。活着的人为死者举行简单的葬礼后,立即又投人紧张的劳动。
禹是治水的首领,跑在治水现场的最前沿,手上长满一层层老茧,脚底结出了厚厚的疔痂,蓬头垢面’忙得连头和脸都顾不得洗一下。指甲脱落了,浑身的汗毛也掉光了,远远看去像个蠕动的黑虫。手下的人个个被感动得直淌眼泪,用更大的劲头投入到治水之中。
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没顾上进去看一看。第一次经过门口时,他听见自己的新生儿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于分娩的痛苦正在大声呻吟。手下劝他进去看看产妇婴儿,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听见儿子咿呀学语,挥着小手叫父亲,禹向妻儿远远地打了个招呼,含着热泪离开了。
第三次经过家门口,孩子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拉着父亲的手往家里拉,他爱怜地抱起儿子,亲了一下,叫儿子告诉母亲,治水忙,没空回家,又匆匆离去了。他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治水的人。
他们凿呀凿呀,经过异常艰苦的劳动,积石山终于被凿开了,奔腾的黄河水从凿开的缺口飞泻而出,顺着开出的河道欢快地向东流去。禹和他的伙伴们高兴得笑了,黄河两岸的民众笑了。禹采取了与他父亲相反的做法,凿山开渠,疏通壅塞,把洪水引入河道,归向大海,消除了水患。
大禹治水的时候,在工程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坚硬的石山,简陋的工具,开凿难度很大。对特别坚硬而巨大的花岗岩,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就伐来山中大树,燃起火来,进行烧烤,等把石头烧到通红,再浇上水,让石头裂出许多缝来,再用撬杠去撬,费时费力,实在很难。正在艰难开凿的时候,从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上背了一个图案,图案上就是一些圈圈点点、横杠竖线,此即《河图》。大禹从圈圈点点中受到启发,开凿的技术大为提高,凿开了河道。他得到这个《河图》,就能驱使鬼神,很快就把水患治平了。
有诗人赞曰:
天上黄河天际周,
番山原自此山头。
两崖丹峭千寻壁,
一带横着万里流。
昼夜风雷恣喷薄,
古今日月与沉浮。
追游漫有穷源头,
欲向昆仑问十洲。
轩辕出生轩辕丘
清水县东七十里的山门镇,地处林区。出镇子朝东南方向有一条大峡谷叫三皇谷,当地人都叫三皇沟。峡谷直通牛头河源头旺兴乡、芦子滩的牛头山。这里群山翠岭,峰峦叠嶂,古木参天隐日,百鸟四季争鸣。牛头河水常年清沏流淌,就是神仙路过此地也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也得住上几日。就在峡谷的西南方向有一形似麦垛的山丘叫轩辕丘,灌木丛生、松柏长青。每当夕阳晚照时,丘前的溪水中便映出轩辕丘的秀丽雄姿,风光着实迷人。这里便是轩辕黄帝出生的地方。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人烟稀少,三山五岭偶尔在林海深处才能发现一两户人家居住。轩辕丘周围也不过十来户,常年主要靠打猎、食野菜野果为生。就在轩辕丘山脚下的茅草屋里住着一位流落异乡的妇人和当地人一样食野物、吃野菜野果度日,她就是轩辕母。
传说有一年夏天,轩辕母到山上去摘野菜,火辣辣的太阳晒得地皮发烫,轩辕母爬山过岭,浑身汗水湿透了衣衫。她想到河边去洗,把手伸进水里,只觉河水非常温暖,随即脱衣下水洗澡。她正在擦洗身子,突然一声惊雷响落水中,轩辕母抬头往天上一看,只见万里晴空红云滚滚,红日高照的大白天,霎时月明星繁。奇怪的是六月天气,鹅毛般的雪片绕着北斗星座飘移,枢星发出灿灿光芒照耀着四野,天地合一,祥云环绕,平静的河水顿时掀起层层银波。轩辕母一看自己的身体像是坐在镜子里面,浑身晶莹透亮,只觉迷迷糊糊像做梦一样。突然一条黄龙从水中跃起腾空而过’轩辕母受惊,抬头看看天空,一切如常,再也看不见星星月亮,仍然是红日高照,临近午时。轩辕母披衣上岸,穿衣服时发现自己的皮肤比过去洁白滑润,浑身一股香气扑鼻,一种说不出的轻快清爽感。奇怪的是小腹有点鼓胀像是身怀有孕的感觉。她连忙穿好衣服,提上菜篮回到茅庵。
从此,轩辕母的肚子一天天的鼓了起来,她怀孕了。而且她常常做噩梦,梦见一条黄龙拉她到河里去洗澡。还梦见一黄孩儿给她洗澡擦背,采摘野果……
传说轩辕母得天象怀孕整两年时间,轩辕出生这一年,烈日酷暑,天遭大旱,整整六个月未落一滴雨。河水干涸,寸草不长,百姓民不聊生。相传,轩辕降生时晴空响雷。午时刚过,轰隆隆三声闷雷从头顶滚过’一朵彩云从东方飘来,围绕轩辕丘转了三圈,随之天空乌云滚滚。三皇谷中天地相接,烟云缠绕,狂风大作,天低云重,眼看一场暴雨即将到临。三更过后,黎明时辰,突然一声婴儿的哭声回荡在轩辕山丘。随着婴儿的哭啼声,霎时暴雨倾盆,风声、雨声、电闪雷鸣,天地欲动。一道电光划破夜空,照得峡谷如同白昼。轩辕母借亮光一看,身边躺着一个大胖儿子,满头黑发足有半寸长,一双眼睛睁得圆溜溜的乌黑透亮,扑闪闪瞅着轩辕母发出咯咯的笑声。轩辕母瞅着刚出生的孩子对着她发出笑声,感到非常奇怪,惊得她不敢抱这孩子。
第二天,风停了,雨止了,半年天气滴雨未落的干枯山丘,一场大雨洗尘,万物复苏。山青了,树绿了,田里水满了,河里水涨了。轩辕丘的人们听说茅庵里的孤寡妇人生了个大胖儿子,都跑来看稀罕,议论纷纷,说三道四……各种传言随之而来。说这孩子不是凡人,是神仙下凡来救万民的,给咱带来了一场好雨。这雨水是向东海龙王要来的神水。人们得知是洗澡怀孕得子,都说这孩子一定是龙种将来不是王侯便是皇帝,一定会有出息。
说也奇怪,这孩子一天一个样,十天会爬,半月会坐,满月后会叫娘中因孩子出生在轩辕丘,轩辕母给孩子起名“轩辕”。自从轩辕降生后,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后来轩辕真的当了帝王,管天、理地、治人,一统华夏。
轩辕丘轩辕出生的地方至今还有三棵千年古柏茂盛地生长着。据说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
后人为纪念轩辕的无量功德,在轩辕丘修庙塑像,起名“三皇庙”,庙前建有戏台,每年要在轩辕黄帝出生的这一天过庙会,唱戏。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轩辕黄帝“三皇爷”“轩王爷”。把山门镇至白河村的一条大峡谷叫“三皇沟”。
因三皇沟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后人又将三皇庙修在县城东南角的窑庄沟,后又移建在县城西南角永清堡后塬上,至今人们把这里叫三皇庙塬。
选自刘兰香主编《轩辕故里》
“带雨菩萨”金花娘娘
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兰州井儿街住着一户姓金的人家。男人叫金超喜,女的叫何凤莲,儿子叫金栋,女儿叫金花。金花原本是个修炼了十几辈子的神仙,转世到了金家。三岁上就啥都会做了。金超喜是个敬佛祖的人。金花早里晚里都跟着她爹忌荤吃素,给佛祖烧香磕头。尕金花跟四五岁上起,除了帮她妈做家务活外,一有空儿,就捻麻线,一直到十五六岁,捻下的麻线从来没断过,全由她存下着哩,谁都不叫用。
有一天,金超喜老两口出去转亲戚。回来的时节,碰上了一个白须白发的老汉在路上躺着哩。一摸鼻子,还有气哩。就赶紧背着家里了。过了好长时间,老汉才睁开了眼睛。金超喜就问老人家,你是哪里的人?怎么在路上躺着哩?”“我是个过路的人,不知道怎么在这达躺下了。多谢你们救了我,现在我就走。”金花一听,一把抱住老汉的腿,爷爷长,爷爷短,说啥也不叫走。金超喜老两口也一再地留,老汉就在金家里住下了。每天陪金花捻麻线,给佛爷烧香磕头。
有一天,老汉突然问金花你为啥天天烧香磕头哩?”金花说:“我想成一个神仙哩。”老汉说好,在某年某月的那一天,你在家里待着,哪里都不要去。你但看着一个梅花鹿,就随它的脚印一直追。记住,追的时节,把你这些年捻下的麻线全部背上。一头儿拴着家里,一直扯着巴眯山上的一个庙里,另一头子栓在一根红柱子上,那时候你的功果就成了。”说罢’脚底下冒起了一股青烟,就飘走了。
过了两年,金花已经十六七了,长得越发俊了。说媒的你来了,他去了,金花都不答应。金超喜老两口怕耽搁了女儿的终身,就把金花许配给了人家。金花装的不知道。到了老汉说下的那一天,金花天没壳就起来,跪到佛祖面前,佛祖突然说开话了:“金花,你真心实意地拜我,可你愿意离开你爹妈吗?”金花说:“我愿意!”话还没有说完,佛祖就不见了。金花追出门起一看,有一个梅花鹿站着哩,就赶紧回到屋里,把捻下的麻线背上,一头子拴着厨房里的灶爷板板子上,顺手拉起拨火棍,扯上麻线就追梅花鹿。路经南关、炭市街、西关、西稍门、下坡子、卧桥、寺底下、骚泥泉、小西湖,上山下坡,一直望西南上跑。
再说,金花的妈一觉醒来,发现女儿不见了,顺着绳子的方向找,一直撵到一个坪上,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地上大哭了一阵我的冤家呀!从此以后,人们把这个坪就叫“冤家坪”,后来叫成了“晏家坪”。)金花的哥哥叫妈妈回去,自个往前追,一直追到关山,总算追上了。金栋说你深更半夜地起来,跑到深山里做啥哩?快跟我回家,爹妈都在家里等着哩!”金花说:“哥哥,我已经成仙了,再不跟你回去了!”金栋说我不信。”金花说你若不信,你来看!”说着就把脚的带子鞲开了。“哧,嘛”的两捋,变成了两条大蟒。这时节,哥哥还不是信。金花就说你还不信的话,你再来看!”说罢,就把手里的拨火棍插在了青石板上。一时三刻,火棍上长出了枝叶,成了一棵青枝绿叶的大松树。哥哥看了,确实相信妹妹成仙了,就无话可说了,兄妹二人抱头痛哭了一场,金栋拜别妹妹就回家了。
金花和哥哥分别后,来到红圈楼子的崖湾泉,刚要坐下来梳个头哩,过来了个脚户,把她惊走了。头没有梳成,抿头锅锅子也没有端走。后来这个地变成了一个泉。从楼子上的庙洞洞过去,到了山神牌。在一块石板上坐下,歇了一会,梳了个头,来到了巴眯山下,能看着山上的庙了。这时节,金花背的麻绳子都扯完了,左看右看,没有什么可接的。金花急了,忽地想起她随身带着一把剪子,就用剪子豁开了自己的肚子,用手扒出了肠子,接在绳子上,挣扎着进了庙,把肠子检在了大红柱子上。出了庙,看见山下有个放羊娃,就问:“放羊娃,放羊娃,山开了没有?”一连问了两天,放羊娃回去给他妈说:“妈,山上有个大姑娘,她见了我就喊着问山开了没有。”妈妈说:“明个天她要问的话,你就说:‘山开了。’看她怎么哩。”
第三天,放羊娃来到了山里,又听见金花问:“放羊娃,放羊娃,山开了没有?”放羊娃说开了!”这们一说的时节,就见山摇地动,
“轰隆”一声,山一下落着下去了。金花连放羊娃、狗、羊全都砸着底下了。金花脱了肉身子,轻飘飘地飞到空中,成了仙了。人们听到后,都来朝拜,口称“金花娘娘”,还在山上修了一座庙,塑了金花娘娘的金身,把放羊娃连他的羊和狗也都塑在了另一个空轿子里了。
有一年,天大早,人们正愁着没办法,有一位老人就到金花庙上去上香求雨。三炷香没着完,雨就哗啦啦地下开了,庄稼都就得救了。从此以后,人们又把金花娘娘称为“带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