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勿吝。
富贵之时不要吝惜权力。
人在高位总是极其恋权的,以权为贵之人不愿他人分享权力,他人便只好采取其他手段与之争夺了。权力是要珍惜,但不可吝惜,舍不得予人荣耀,就是一种狭隘意识,如此也就难成大事了。敢于舍得才会获得,把权力舍出,这种真诚和厚意最能感动人心,使人舍命追随。
唐太宗的任贤治世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为帝。作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十分惶恐,他一次对群臣说:
“秦朝强盛一时,二世而亡;隋朝富庶无比,二代即灭。你们可知是何原因吗?”
群臣议论纷纷,各有说辞。李世民昕罢人言,总结说: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秦隋二朝自恃强大,广积民怨可算是它们的败亡之根。若它们小怨即解,大怨便无,何来到了民怨沸腾、不可收拾的地步?我朝当引以为戒啊!”
针对隋朝的“虐民”之失,李世民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他认为隋亡之祸,本可避免,若隋炀帝不是无休无止地征收徭役,不断盘剥,那么百姓的怨恨便可消减,最后的局面也不会那样惨烈。他在此深躬自省,制定出了一系列“恣其耕稼”、“轻徭薄赋”、“勿违民时”、“兴修水利”等重农安民、抚民养民的政策和措施。
有人担心这样会使国家财税不足,于是上谏说:
“国家足用,方能整军用事。现在百废待兴,国家正是用钱之时,若只虑安民,恐大事无以为办,反增隐忧。”
李世民据此告诫群臣说:
“民怨不除,万事皆消,此乃国之大患,其他俱不足道。立国,先须存民;国家富庶,先须百姓衣食有余。倘若朝廷急功近利,此时处处伸手,无异于扰民添怨,秦隋的悲剧便要重演了。”
李世民不改初衷,使得百姓心安,国家的经济在贞观年间便很快地恢复和发展起来,收到了奇效。
在人才的使用上,李世民另有一番真知灼见。他一次在朝堂上公开说:
“任人惟亲,嫉贤妒能,是用人上的致命之失,这只能埋没人才,让人指责朝廷的不公。人才不为国家所用,不仅是国家的损失,也是朝廷信誉的损失,长久下去,谁还对这样的政权没有怨恨呢?”
李世民就此推行“任贤治世”的大政方针,他还亲自揽士亲贤,推心对人,敢于把大权下放,听凭大臣发挥特长,以展其才。
李世民手下人才众多,有的曾是他从前的仇敌、宿怨,李世民不计前嫌,一律重用,有人劝他慎重,李世民却一笑说:
“才者自有不同之见,只要他们现在不与朕为敌,朕何必难为他们呢?做天子的如撇不开一点私怨,何能治国服天下?”
李世民采言纳谏是出名的,当时谏诤之风盛行,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之事不胜枚举。上自宰相御史,下至县官小吏,甚至宫廷嫔妃,都不乏直言切谏之人。
又有人担心如此折损了天子的颜面,李世民反而长叹说:
“人不敢言,怨气难消,实情难晓,这才是朕最牵挂的。天子的威望全在治国安民,人们敢于直言,利在国家,朕为何要禁止呢?”
贞观六年三月,一次下朝后,李世民大骂魏征该杀。魏征的直谏让他难以忍受,一时的怒气发作使他失去了理智。长孙皇后听之无语,连忙退下。不久,她换上朝服向李世民拜贺,说道:
“君主清明,臣子才会忠正无私。魏征直言上谏,可见陛下圣明无比,妾为天下人向陛下称贺。”
李世民马上醒悟,转怒为喜,他自言自语说:
“虚心纳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朕一时冲动,险些害了忠臣,误了国家大事,朕还当放开胸怀,自省其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