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一名年仅21周岁的小伙子。走进了甘肃省礼县师范学校的大门。他个头不高,却显得十分精焊;貌不惊人,却显得精力充沛;眼睛不算大,却放射出敏锐、聪颖和智慧的光芒。
6年来,他用自己的汗水在履历表中增写了如下内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参编教学参考书5种;
教学科研成果获省级和国家级奖励9项;
辅导学生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
3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主任,3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讲师;
1993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教学新秀”的荣誉称号;
1994年被评为首届陇南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他就是礼县师范青年教师郭昭第。
一个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人,在短短6年间取得了如此优异的成绩,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难怪同行中有人说:
“郭昭第是个难得的人才!”
“我只爱一种职业——教师;
我只有一种嗜好——当蛀书虫”
早在中学时期,郭昭第就以勤奋好学、书不离手而受到同1学的喜爱和老师的器重。1985年考入天水师专以后,他更变成了一个书痴。除了宿舍睡觉以外,同学们只能在教室和图书馆找到他的身影。天水师专图书馆的几十万册图书,对于他来说,表无异于金光闪耀的宝藏。他如饥似渴地看完一册又一册。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文学到哲学,从老子、孔子到鲁迅、毛泽东,从赫拉克利特、柏拉图到黑格尔、卡西尔,从荷马、莎士比亚到海明威、卡夫卡,都在他的研究或涉猎范围之内。在他上学的几年里,图书管理人员成了他的亲密朋友。一位图书管理人员说多年来在我所接触的学生中进图书馆次数最多的要数郭昭第了。”一位同学对他说广你像发条上得很紧的钟,不论上午、中午、下午还是晚上,总是见你在教室、图书馆里。”毕业时一位同学赠给他一幅对联:“三年一瞬宿舍教室图书馆;一日三餐清汤洋芋浆水面。”横批是“苦行僧”。虽然其内容颇有些嗍讽的意味,但把他的好学精神却也刻画得人木三分。
“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千个日日夜夜的苦读苦学,充实了郭昭第的知识宝库。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的论文以详实的资料、丰富的引证,博得了老师们的青睐,同学们感到他似乎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
毕业分配时,学校要将郭昭第留在校办公室工作。这本是毕业生求之不得的事,因为那是一条非常便当的仕途。而郭昭第则坚决要实现他当老师的夙思,他道我只爱一种职业一教师;只有一种嗜好一当蛀书虫。”学校只好忍痛割爱,把他推荐给了礼县师范,礼县师范也破例将这位大专生接收为本校教师。
当教师以后,郭昭第如鱼得水,在教学中他从知识和能力上都展示了一名师范教师应有的水平,得到了师生的好评。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几次想离职进修,终因学校教学工作脱不开身而未能如愿。最后,只得于1991年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北师大函授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中文本科专业的学习。在职进修,其繁忙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课余,当其他人沉迷在围棋、象棋或台球中时,他还是伏在案头苦读深钻;夜晚,当人们在电视机前谈笑风生,或在柔软舒适的床铺上酣然大睡时,他则在灯光下辛勤笔耕。经过三个寒暑的努力,他又获得了优秀函授生的称号,取得了本科学历。这期间,礼县师范的图书馆、阅览室和资料室又成了他热心光顾的地方。那一本本新书,一本本带着油墨芳香的杂志,都留下了他的指印。爱读书,当然也就爱书。每到一地他必须先进书店,一买就是十几元,几十元,有时一次竟多达200余元,工资的相当一部分都变成了他私人的藏书。有一回去兰州出差,一部70多元的《禅宗大典》,由于手头钱不够没有买上,至今仍悔恨不已。
“不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不是最好的教师”进人礼县师范的第二年,郭昭第就担任了文学选修班的班主任。起初,他学习有些老师的做法,对学生采取“紧跟”的管理方式,真正做到了所谓“三勤”,即“腿勤、眼勤、口勤”。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昭第觉得“紧跟”的方法固然有不少优点,然而,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班主任容易抑制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等。于是,他除了强调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以外,还特别主张运用一定手法,使班主任与其社会角色、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使班主任淸醒地意识到他是在做班主任,使学生淸醒的意识到他是在学习班主任。要求学生与班主任保持一定距离,以便用辩证的否定态度对待班主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要求班主任与其社会角色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以自己的主观感情刺激学生,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由。
(必须指出,这里所谓的距离,绝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班主任与学生的隔膜。陌生化理论的所谓“距离”与一般意义上的“隔膜”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理论一旦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效果就会是显而易见的。他所带的班连续三学年考评成绩名列全校第一,被学校评为先进班集体。他和学生也建立了纯洁、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一位学生毕业后,在给他的来信中写道师范四年,确实对充实自己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尤其是我接触的令我敬佩的几位教师中,您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令我最敬佩的一个。我十分敬佩您敏捷的多元思维和高度的悟性。您的洞察力无疑是极为深刻的。是勤奋、向上和智慧成就了您”从这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郭昭第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那大胆而慎重的创造意识以及善于运用理论力量的思辩品质和实践精神。
郭昭第老师在文学选修班的文学教学情况是怎样的呢?
大概是深得鲁迅“拿来主义”的奥秘吧,郭昭第老师总是能够把国内外一些先进的东西拿来为己所用,以他山之石而攻玉。在文学选修课的教学中,他创造性地借鉴美国著名教授威尔伯特·利维的写作训练法。在安排大量范例的基础上,设计了从学写三句话逐渐扩展成完整文章的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寓感觉、知觉、表象训练于作文教学中,既突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片面重视积累素材、提炼主题、布局谋篇和遗词造句等智能训练模式,训练了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又避免了一般写作教学的枯燥乏味现象。
为了使学生的习作能变为铅字,郭昭第老师把大量精力花在了对学生习作的辅导和修改上。他的案头老是一摞稿件堆放着,就像勤奋的期刊编辑一样,所不同的是期刊编辑可以对大量无价值的稿件弃之不顾,而他则必须对每一篇稿件都认真地批阅和修改。吃饭时,他看稿件,办公桌前,他改稿件,教室里或宿舍里,他认真地与学生谈稿件。对他和他的文学选修班来说,时时处处都是教室,都是课堂。对学生的每篇习作,他大有不使之变为铅字决不罢休之势。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郭昭第汗水的浇培下,文学选修班有38名学生用不到三年时间,在《星星诗刊》《飞天》《新作家》《课程教材教法》《语文报》《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M青年知识报》《中师生报》等省内外30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另有20余篇编人《散文诗选萃》《世界华文诗歌赏析》(英汉版)等20余种书籍。他还指导学生参加中华首届“圣陶杯”作文大奖赛,第四、五届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选拔营员征文比赛,第二届“芙蓉杯”全国中师生作文竞赛,第三届“未来杯”全国大中学生文学创作大奖赛,全国大中学生文艺与实践夏令营“韶山杯”征文竞赛,全国首届当代文坛力作选拔赛,诗坛新秀新作千人千首组稿选拔赛,全国校园文学“希望杯”小说大奖赛等文学竞赛活动,并有50余人次获奖。他本人也获中华首届“圣陶杯”作文大奖赛指导优秀奖等多次奖励。
—个40多人的中师文学选修班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竟结出了如此丰硕的成果,着实令人惊叹。笔者从教20余年,看到和听到过不少中师生发表文章的情况,但在一个班内取得如此突出成绩的,则仅此一例。不由使人从内心产生一种“郭昭第了不起”的赞叹!
郭昭第在讲解韩愈《师说》时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时刻想着使学生超过自己。不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不是最好的教师。”
“当上帝使我穷得仅剩一点思维的时候,我便拥有了这个世界的一切”郭昭第似乎天生就是一块当老师的料,他的常规教学水平一开始就超出同龄同仁一大截。课堂上,他常常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浅显平易的语言、独到的教学技巧吸引住学生。学生往往被他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所陶醉,所倾倒。他还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刻意求新。他的注意力似乎更适应于人们比较陌生的世界,在那里可以挖掘出许多闪光的东西来。即使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中,他那敏感的神经也往往能触摸出新奇的和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提炼成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
6年的教学生涯中,他至少发现、总结、实践了如下极有价值的教学观点:
1.针对当前教育界片面重视求同思维和集中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弊端,提出发散教学法。主张运用发散思维组织教学,对某一问题通过许多细致的联想,大胆求异,从不同方向得出解决问埋的多元答案。
2.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强调记忆、思维智力因素,轻视非智力因素的现象,指出当师生共同形成的课堂情绪其唤醖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教学效果最佳。
3.针对我国语文教育界仍大为流行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五大块的教学模式,提出根据课文的体裁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拟定专题进行授课的专題教学法。
4.针对我国语文教育界片面重视语法教学的现象,指出语法教学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首先要让师生明确学习语法的最终目的是掌握语言,说话作文明白准确,而不是记住一些术语规则。
5.运用语义学美学、接受理论和禅宗美学等美学理论来革新和重构语文教学的方法论基础,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直觉性、情感性和多义性。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创造性、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掌握学生的接受方式·。主张将语文教学分为课前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如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如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如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作为中文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郭昭第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一点也没放松对文学和美学的研究。这方面的新颖见解也通过他那支运动的笔,留在了稿纸上,发表在杂志或书籍中,参与科学与信息的交流。主要成果有《《琵琶行》情节系虚构》《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美学思想K论典型及其心理结构》《非我体验:艺术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等。特别是最后一篇,受到{湖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高度评价将哲学上的非我体验范畴引人文艺理论,提出非我体验是建构艺术形象的重要途径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对象化理论的合理引申。”该文被摘入国内唯一的大型权威性哲学社会科学文摘刊物《髙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郭昭第的那支笔没有辜负他,截至目前,他已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发表各类论文近30篇。这些智慧活动的结晶及其在教学中的成就,标志着这位才华横溢的育年人的理论素养、知识功底和业务能力,都已达到了较高水平。无怪乎“郭昭第”这个名字与那么多荣誉联系在一起,无怪乎“郭昭第”这个名字及其亊迹被那么多报刊报道,并被《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材系列辞典》《中华文学人才名录》等大型辞典录用。
就成绩而言,郭昭第所取得的成绩已十分可观;就知识积累而言,郭昭第可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然而,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他仍像一个饥饿的汉子,时时有一种对知识的急切的摄取欲;又像一个刚懂事的孩子,感到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有新鲜事,便时时产生一种发现欲和创造欲。他以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名言为座右铭,勤奋精研着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在知识极度贬值的如今,他在日记本扉页上毫不犹豫地写道当上帝使我穷得仅剩一点思维的时候,我便拥有了这个世界的一切。我将为此而自豪,为此而感谢万能的上帝。”
郭昭第正年轻,以后的道路还很长。有人问起以后的打算,他说忘掉所谓成绩,一切从现在开始,走出平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补记:
这是10年以前郭昭第的情况。如今他在“走出平凡”的路子上迈出了新的脚步,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审美形态学》《文艺学引论》《创造写作学阐要》《文学元素学》等4部专著,参编著作5部,其中《审美形态学》被列为髙校文科教材、被评为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并收人《中国美学年鉴》(2003卷)。现在,郭昭第在天水师院任中文系主任,是该院目前最年轻的教授。
注释:
(1)郭昭第:《情境作文的感觉训练》,获全国中学语文教案与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
(2)郭昭第:《一条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 》,载《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11期。
(3)郭昭笫:《絛绪唤醒水平与课堂教学》,载《洛阳师专学报》,1992年2期。
(4)郭昭第:《谈中学现代文的专題教学》,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选》,接力出版社1992年5月版。
(5)郭昭第参加全国关于“淡化语法”问题讨论,观点载《语文学习》,1991年第4期。
(6)郭昭第:(语义学美学与中师诗文阅读教学 》,载《甘肃教有》,1993年增刊,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
(7)郭昭第:《接受理论与阅读教学》,载《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12期。
(8)郭昭第:《禅宗与语文教学》,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