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是一首抒写天涯游子秋日离愁和凄苦心情的曲子。夕阳西下的时候,黄昏开始降临。一个天涯游子,在荒废的古道上,骑着一匹疲困巳极的瘦马,迎着凄凉冷淸的西风孤独前行。这时,道旁枯藤缠绕的老树上乌鸦巳经归巢;不远处,小桥横跨于淸澈的小河之上,河对岸有几户人家,大概快要休息了。这情这景使游子顿添乡愁,柔肠寸断,十分悲苦。短短二十八字,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事物形象,表达了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内涵丰富,意蕴隽永,具有极髙的艺术价值。无怪乎王国维称赞其“纯是天籁”,周德淸誉之为“秋思之祖”。
尽管这首小令表现的情调比较低沉,但它独到的艺术特色却很值得借鉴。
运用对比,谊染悲凉气氛。一是“哀景”与“乐景”对比。“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出浓烈的敗落、凄厉、寂寥、萧瑟、毫无生机的悲凉气氛,纯是“哀景”。“小桥流水人家”则表现了明净安谧的景色。那淸澈的流水,精美的小桥,温暖的人家,充溢着快乐和生机,全是“乐景”。写乐是为了衬哀,哀乐相映照,更增添了其悲哀的气氛。二是“有归”和“无归”对比。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正是万物归宿,家人团聚的时候。小桥流水旁的人们已经回家,合家团囲,享受天伦之乐,过着平静舒适的生活;就连;乌鸦也落窝了,有它的归宿。可是,天涯游子却还鴉着无精,打采的“瘦马”,在荒芜古道上踟蹐,不知归宿在哪里。两相+对照,天涯游子的断场心情可想而知。三是色彩和情调对比。成第一、三、五句色彩暗淡,情调哀伤,和曲子的主体氛围是一致的,属正写。第二句色彩明净、情调欢悦,似乎和主体氛围不协调;其实,作者正是从这种不协调,相矛盾的鲜明对照中强化了主体氛围,更好地突出了主题,厲反写。第四句,“西下”的“夕阳”是有光泽的,作为整个环境的背景,似乎使曲子有了亮度。但是从另外角度讲,夕阳预示着暮色的即刻降临,在曲子的主体氛围下,与其说是亮色,不如说是更为暗淡的灰色。通过上述对比,桩大地渲染了作品的悲凉气氛。
巧设陪衬,突出中心。作品的中心画面是秋途夕照,主題是天涯游子的秋思。作者在设计情景时,有陪衬、有重点,句句围绕和突出了中心。第一句“枯藤老树”是陪衬,“昏鸦”是重点,如前所述,有归宿的“昏鸦”和无归宿的游子有对比作用。第二句“小桥流水”是陪衬,“人家”是重点,同样的理,合家团聚的人家和无家可归的游子是鲜明对比。第三句“古道西风”是陪衬,“瘦马”是重点,因为“瘦马”在这里实际上是游子的写照。可以看出,作为重点的亊物,都是活脱脱的生灵,决定着录物的情调和气氛。句与句之间,也有陪衬和重点。开头三句中,前两句是陪衬,第三句是重点。前两句景物描写,是在设置一种典型环境。典3!环塊如果没有活动的人物,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是陪衬,第三句表面上好像没有人,实际上读者从“瘦马”身上已经看到了旅途劳顿,困苦不堪的流浪者,这才是典型环境的主角,所以是重点。整首曲子中前四句是陪衬,最后一句是重点。最后一句是全曲的核心和灵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一句,整首曲子就会失去重心和依托;有了这一句,就有了主心骨,前面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就更为浓厚。景物的感情陪衬,也使游子的秋思之苦更为突出,极大地深化了主题。可见,陪衬和重点互为作用,缺一不可。
物我合一,追求情景的内在精神联系。这首曲子的突出特点是选取典型意义的景物,表达旅人的思想感情,做到了移情于景,以景托情,物我合一。除“断肠”的游子外,作品选取了十种典型景物。前三句,似乎只单纯地说出了九种事物的名称。但是,把这九种名称用三个并列分句有机地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秋郊黄昏行旅图,使看似各自独立的景物具有了内在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就是弥漫于字里行间的游子乡愁。“西下”和“夕阳”又给九种事物罩上了一个大背景,使这种乡愁更为浓烈。最后一句是贯穿全部情感的主线,使景中情和情中录髙度饱和,把情感发展推向了高潮,使物我完全融为一体了。
附: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