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的历史沿革
漆艺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古老传统工艺,更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据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树并运用漆树的汁液进行髹(xiu)涂器物的国家,文献中有“舜作食器、禹做祭器”的记载。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件新石器时期黄帝五世时的木胎圈足碗,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木碗内外髹涂朱漆,是迄今为止发现早的漆器。《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尧将天下禅让给舜,舜砍伐大片山林,取来木材大量制作木胎漆碗、漆杯、漆盘、漆筷等器物,连同当时的祭器、帷幔、酒樽、俎案也都有髹漆装饰。可见舜帝时漆器开始了大规模的制作,这一举措打破了茹毛饮血年代简朴风尚,促进了漆器工艺比美之风的盛行,推动了漆器制作工艺的发展。漆艺发展至战国和汉代时,工艺技术和工艺水平都有了很大发展,它的应用也开始变得广泛起来。漆艺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古人从浴盆等生活用品到死后用来安葬的棺椁,都用到了漆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漆器以其天然生漆不变的光泽,明快、富丽的色彩,装饰纹样的随意、自由,加之胎型的丰富、多样,博受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形成了漆器工艺制作前所未有的发展和青铜器工艺制作渐渐萎缩的格局。战国是我国漆工艺史上第一次繁荣时期,从大量春秋战国墓葬出土的文物中看到,这一时期的漆器涌现了大量生活用具如觞、羽、豆、盒、盘、奁、鉴等小型器具,几、案、榻、床等较大器具。另外还有乐器如瑟、钟鼓架等,兵器如弓、箭、盾、矛等。这一时期的漆器装饰种类、胎型样式非常丰富,漆器制作工艺与装饰手法都有了很大进步。
汉代已经有完善的漆器生产的分工与管理制度,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多记有详细年代、制作地点、工官姓名、作者分工名称及其他铭文,漆器制作的分工颇为具体,都有各工种的工名。漆工艺此时进入了黄金时期,而拥有精美的漆器则成为了财富和身份的象征。《盐铁论》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说的就是制作漆器过程中所耗费的巨大的人力物力,当然,从中我们也可窥见当时漆艺文化规模之大。汉代漆器的装饰技法增加了金箔片贴花、银箔薄片镶嵌装饰、彩绘与金银釦(kou)结合的装饰、堆漆装饰等技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漆器受绘画的影响,突破了平涂的局限,出现了晕色新技法。唐代发展了金银平脱漆器,并出现了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两宋以一色漆器为主,同时兼有稠漆堆塑。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硕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宋元两代,由于俄金雕漆等技艺的发展,漆器更加繁荣。明清两代,中国漆器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炝金、百宝嵌等。一色漆是不加任何纹饰的漆器,宫廷用具常用此法,罩漆是在一色漆器或有纹饰的漆器上罩一层透明漆。明清宫殿中的宝座、屏风多用罩金髹。描漆包括用漆调色描绘及用油调色描绘的漆器。描金中最常见的是黑漆描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万历龙纹药柜。堆漆以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黑漆云龙纹大柜为代表。填漆是用填陷的色漆,干后磨平的方法来装饰漆器。雕填是自明代以来即广泛使用,指用彩色花纹装饰漆面,花纹之上还加炝金,是一种绚丽华美的漆器。它是明清漆器中数量较多的一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嘉靖龙纹方胜盒。明清的螺钿器厚、薄并存。憹螺钿至17世纪时有了进一步发展,镶嵌更加细密如画,还采用了金、银片,如故宫博物院藏的婴戏图黑漆箱、黑漆书甲及鱼龙海水长方盒等。犀皮是在漆面做出高低不平的地子,上面逐层刷不用色漆,最后磨平,形成一圈圈的色漆层次。剔红是明清漆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做法是在胎骨上用多层朱漆积累到需要的厚度,再施雕刻。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疏,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入清以后,日趋纤巧繁琐。剔犀通称“云雕”,是在胎骨上用两三种色彩有规律的逐层积累,然后剔刻几何花纹。款彩是在漆面上刻花减地,而后着色,用来装饰大而平的漆面,常见的实物是屏风和立柜。宫廷用具多用炝金,明鲁王墓中发现的盖顶云龙纹方箱是明初炝金的标准实例。百宝嵌是用各种珍贵材料如珊瑚、玛瑙、琥珀、玉石等做成嵌件,镶成五光十色的凸起花纹图案,明代开始流行,清初达到高峰。
漆画是漆艺中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漆工艺精髓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漆器兼具包容性、实用性、装饰性的特征,深受人们喜爱。漆器工艺流传了7000年,除供给人们日用所需而广受欢迎外,在工艺美术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不论是造型工艺或绘画,漆艺家都有不凡的表现,也留下不少惊世不朽的杰作。毋庸置疑,漆器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美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