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条是一位热爱文字心灵手巧的老师发来的:愿你抱着平安,拥着健康,携着快乐,揣着幸福,牵着财运,拽着吉祥,伴着甜蜜,和着温馨,踏着浪漫,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想想吧,如新年的每一天我拥有这些,那一定是一个最最幸福的人了。日子总是平淡的,平淡冗长的日子,节日点亮了生活。这些祝愿会和我们结伴而行。
还有一位别出心裁的朋友,用文字编成了个福字,每一笔画,都用福字排列,我费了好大的劲才读懂。吉祥为纽如意为扣,连接起日子,怎一封短信容得?不过发现了一个错别字,但丝毫不影响阅读,这样的短信我哪个舍得删去?
这些美好的话语也许就是对美好的向往,也是我们生活的动力。
每年的春节期间,都会收到诸如此类的祝愿的话,那几天甚至都有些泛滥、腻味。春节一过这些话就稀薄了,甚至打包入库。这些存储下来的短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了几份珍惜和可贵,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会收到这类短信。时过境迁,读起来余味无穷。
阳光灿烂
早晨,我在灶里生了火,从灶口升腾起了一股浓烟,顿时屋子被烟薄薄地轻漫了。
有些日子没有生火,烟已不熟悉该走的路,或许是冷灶一下子接受不了这热腾腾荒疏的烟雾。烟雾迟疑着迷路了,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在屋子里飘荡、徘徊。
看到这烟雾,我的情绪立刻变得烦躁。“阳光灿烂。”孩子非常兴奋地拉了我一下说,指给我看,从窗外射进来的阳光,因烟雾显成强烈的亮柱。我只看到了烟雾,而她却看到了阳光。其实太阳几乎每天都会射进来。今天因为烟雾的存在,浓密地被窗格分割显得那么刚劲,光线那么可感而有形。我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孩子,感激她指给我阳光灿烂。
我只是想看看花儿冷不冷
深秋的早晨,公园里锻炼身体的人已稀稀疏疏,有些孩子来公园玩。这也是管理员格外小心的时候。这几天花开得正旺,可总有人摘花。
这不,管理员看见一个小姑娘正把手伸进花丛,忙跑来制止,心想今天可逮着了。他赶到小姑娘身后,急忙呵斥。“谁让你摘花?”听到声音小姑娘回过头,管理员俩只眼睛愤怒地盯着她,胸脯一起一伏,整个人都像一个充满气的大气球。她好奇地问道:“叔叔为什么那么着急呀?”管理员看她手里空空的,气消了大半,但他不会放过这个教育的机会,认真地说:“小朋友不要摘花哟,这些花很好看,是让大家看的。”他看看花特意看看小女孩。小姑娘听了点点头,很懂事的样子说:“我只是想摸摸花儿冷不冷!”
访雪昨晚睡得不好,今早还有点困倦,起了床懒懒地拉开帘幔,见一片洁白静候窗外,暗责自己贪睡,也是这雪的脚步太轻了。
雪厚厚的、绒绒的,平展展地铺了一院,叫人不舍得下脚去踩。空气早被洗过,吸着很是清醒通畅。噪杂的声音被吸附了去,四下平添了几份静美、院落多了几份端庄。蹑足轻趋户外。整个世界白雪皑皑,素日平常的小景,都令人赏心悦目,大地被概括得和谐而统一,连尖刻的棱角也软化了许多。路上的行人听着雪的款款叮嘱,洁白上留着他们各种明明白白意向的轨迹。
雪又下将起来,天地携起了手。雪花正和着风的韵律翩翩起舞,把一个灰冷干枯的世界飘洒得如此靓丽。我把雪花接在掌心,竟感觉到天鹅绒的暖意,雪忽悠间融了,我读懂了这颗明亮而又晶莹的心。
走回家,隔着窗望着雪,我想要探究它下落的原因了。
“高处不胜寒”吗?又想雪原本因冷凝聚,然而它飘洒着,没有丝毫牵挂。
次日放晴,大地有了感应,可习惯了平常的眼睛,忍不住地去遮掩。眼前的雪不再洁白,它们默默地融化着悄悄地走,正如悄悄来。我想和它们多呆一会儿,就信步走进一片幽静的小树林。这里的雪也在变薄,但很完好,树的枝桠上还间断地牵挂着雪。几只麻雀飞起飞落细细鸣叫着,枯草上闪动着明快的光。我不由想到书中雅士们用梅花上的雪烹茶品茗的情景了,不敢附庸风雅,回想起生来经历过那么多场雪,都不曾挂怀过,这该是多么奢侈的疏忽。
此次访雪是有点晚,可也知足了,记忆中毕竟飘进了几朵雪花。
好大的一个家我很幸运,幸运地来到了儿童福利院。……摘自孤儿日记“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来到平鲁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他们每个人的不幸是不同,但他们的幸福是相同的,那就是走进了儿童福利院这个大家庭。正如一个孤儿说的:我很幸运,幸运地来到了儿童福利院。福利院就是孤儿院,孤儿院的孩子会幸运吗?带着疑惑,我走进了儿童福利院。
那天,我起得早,晨风习习,我想福利院的孩子们还没有起床吧?是不是去的早了点?正想着,听到远处传来雄壮嘹亮的乐曲。我快步走进院内,院长、保育员已带着孩子们迎着朝阳在跑步了。他们生气勃勃,精神抖擞,满脸朝气。
花园里几个保育员正在侍弄花草。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北边的一幢二层家庭单元楼,涂着暖暖的淡黄色配有红色的弧形立体拱门装饰线,让人一看心里暖融融的,家的感觉扑面而来。走进里面有保育员室、宿舍、浴室、卫生间、医疗室等。屋内装修典雅大方,保育员室配有饮水机、录音机、电脑、工具书等。宿舍有写字台,多功能床,天蓝色的床单像宁静的港湾。位于院西南角的平房是会议室、餐厅和伙房。伙房所有设备都是现代化的。院内设有多功能健身器材。这是我省唯一的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县级儿童福利院。
儿童福利院是2004年区委、区政府投资500多万元修建的。2005年10月26日正式开院使用,工作人员43名。现有孤儿172名,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所有费用都是政府拔给的,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我仿佛看到各级领导为这些孩子在匆忙地工作,关切的商议声,和在这儿留下的身影,似乎听到他们一次次走进福利院的脚步声,看到慈爱的眼神和慷慨解囊鼎力相助的情景。他们给予这里的不仅是物质经费,更是温暖的阳光,是甘甜的雨露,是力量,是期望,是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自从和孩子们走在一起,院长刘梅和所有工作人员知道,这些孤儿不再缺衣少食,无家可归,但更需要母亲般的爱。“世上只有妈妈好。”他们没有。没有妈妈的日子就像没有阳光,没有爱;没有爱的日子是冰冷的;没有妈妈的孩子是孤苦的;没有妈妈的日子是难熬的,没有妈妈的心田是荒凉的。她们永远铭记着开院的那一天,孩子们泪如泉涌,涕不成声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的情景。这不是吟唱,是他们内心最深的痛;是悲苦身世的倾诉;是发自心底的呼唤;是穿越心灵的寻找。这呼唤在她们心壁上撞击出阵阵回音。激发她们暗暗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弥补失去的爱,用爱心构筑这个家。
如何做好这么多孩子们的“妈妈”?是别让他们饿着、冻着、平平安安长大?还是让他们的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成人成才?刘院长是个勇于挑战困难的人,她知难而上,选择了后者。这不仅是儿童福利院工作的方向,更是涉及到每个孩子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
福利院的孩子背景复杂,情况特殊,内心也很复杂,有的甚至已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有几个孩子十六、七岁还没上学,只得从一年级学起,但这些孩子理解能力强,学得快。刘院长尽可能地让他们往前赶。每天在学校上一年级的课,在院里由保育员上二年级的课,然后直接上三年级,一年当两年用。孩子们英语都很差,以前没学过,院里的两位保育员成了他们的英语老师,饭前给小学生补一节,饭后给中学生补一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进步很大。孩子们一扫心头的阴霾,灿烂的阳光照进心田。
这个家到处充满欢声笑语,简单的英语对话,朗朗的书声和亲切的教诲声。这里的保育员既“保”又“教”,还要做好“妈妈”要做的一切。为了福利院的孩子,她们是撇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最忙的工作时间是在早晨、中午和晚上,这正是自己孩子回家的时间,她们却不能陪孩子、陪家人,只好托付给爷爷、奶奶或由丈夫照顾。一周只能见一次,如果不值班,可以抽空回家看看,如果值班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守候在这里。即使不值班,她们每天早晨六点就来到院里,晚上院里孩子们睡了,近十点才能回家,回家后孩子已熟睡。
保育员们把对自己孩子的爱,转移到这些孩儿身上。每天早晨把他们唤醒,然后一起做操,管理吃早饭,直到把他们送进学校。这不,那个脚划伤的一年级的孩子,几天来老师一直用自行车推着去上学。回来又忙着收拾宿舍,打扫卫生,给孩子们洗衣服。每个保育员照顾八、九个孩子,洗衣服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中午快放学了,再把他们接回来。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做作业时,她们都要守在身边,随时解答他们碰到的问题。每天备课写教案,记读书笔记,批改学生的家庭作业。有一阵工夫,她们又拿起了针线,给这个钉钮扣,那个补袜子、缝裤子。晚上几次起来看看是哪个踢开被子,给孩子们掖紧被角,提醒他们上卫生间。一些未脱稚气二十左右的小姑娘,在家里还是宝贝,在这里已是懂事的“妈妈”。问她们会不会烦?她们平静地笑了笑说是习已为常了。
一个亲妈妈又能怎样呢?
偌大的一个家,正常的事情就够多了,有些时候,这些孩子还要弄出乱子。一个以前让人棘手,外号叫“乡里痛”
的男孩子,本名叫王二喜,是下水头人,在当地时无法无天,自由散漫,怕读书上学,不服从管理。上课趁老师不注意,溜出教室。老师批评他,他就顶嘴,出言不逊骂老师。
送到福利院后,村民们对刘院长说:“他在村里时,耗子洞也不得安宁。自从他走了,我们门不锁,也丢不了东西。”还有人说:“你要是能把王二喜管好,我就服你了。”刚来福利院,王二喜适应不了约束,几次密谋和别的孩子逃走,都被刘院长和保育员们发现了。她们及时找他谈心,做工作。一天,上英语课的时候,他和另一个孩子溜出教室,回到宿舍,用书包把衣服装上就跑了。英语老师发现了,赶快寻找。这时天已暗下来,他们找遍了院里的每个角落都没有人影,就到街上找,最后终于在车站找到了。他们已吃过方便面,在旅店睡下了,准备第二天外出打工,把院里发的衣服鞋子都当掉作路费。看到他们,刘院长和保育员们又气又恨,但还是耐着性子,把他们领回了孤儿院,给他们讲道理。接触多了发现这孩子挺聪明,就是数学听不懂。刘院长每天给他补,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刘院长看到了他的闪光点,也看到了孩子的希望。终于这颗冰冷的心融化了,他感到了母爱的温暖,感动地说:“院长妈妈,我再也不给你找麻烦了,你以后让我走,我也不走了。”“院长妈妈”高兴地笑了,她悬着的心也踏实了,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每到星期天,刘院长都在院里开展各种活动。围绕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举办书法讲座,开展多彩的文艺表演,知识竞赛等等,环环紧扣,步步紧跟。孩子们理顺了,各方面有了进步,她打心眼里高兴。
但看着几个初三的毕业生,一件事又爬上她的心头。那就是他们以后离开孤儿院如何生活的事。
按区委、区政府的承诺,孤儿院的孩子考上高中供高中,考上大学供大学。但这几个初三的学生因为耽误得太多,考高中无望,这就意味着走出孤儿院走向社会。按说这已尽到了福利院的责任,可是刘院长像所有的母亲一样为孩子们的前程着急,没个稳定的去处她的心就不安稳,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像从前一样流浪,在生活没有来源的情况下误入歧途。
为了给他们联系工作,她四处奔波,四处碰壁。终于有一天找到了平朔露天二矿的杨振宏副书记,平朔人事处的史主任他们听后说:“这是个好事情,我矿向全国招工,照顾这几个孩子不算什么,我们以后首先照顾孤独院的孩子们就业。”几句平实的话语落地有声,她听了高兴得说话都有些发抖。多日的奔波有了希望,顿觉轻松了不少。
提起这位杨振宏书记,是个心肠极好的人。他以前主动托人打听联系到了儿童福利院,为院里捐了29台电脑,当刘院长在“六一”节邀请他参加活动,他却谢绝了说:“我不要出名,去参加你们的大型节日活动,我要为了出名,就不会找你们福利院了,再说捐的都是二手电脑你们不要在意。”
“旧的我们一样可以用。”刘院长说。
她还是想请杨书记来,但杨书记说:“我做了一件想做的事,心里最高兴。退休后就来你们孤儿院做个名誉副院长,多为孩子们做点事。”
这时电话铃响起,是院里的保育员打来的。“唐、唐文兵休克了。”声音很慌乱。
“赶快送医院,我这就去。”刚松的弦又绷紧了,刘院长和院里的几位同志赶紧把自己的钱凑了二千元,马不停蹄直奔医院。原来星期天唐文兵和几个孩子一起打篮球,因为抢不上球,“吱吱”哭了几声就晕过去了。医生见病情严重,让快点转院。
她们就把孩子火速转到市第一人民医院。血压、心率、体温都很正常,查不出什么病来。做心电图病人配合不上,可是拍哪儿都不动。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急得大家团团转。打电话联系亲戚说:“是老毛病了,老百姓叫‘气病。’五个小时过去就没有什么事了。”但她们还是半信半疑,握着孩子的手,不停地呼唤,直到孩子醒了过来,才松了口气,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兴奋地和孩子抱成一团。看看表,已凌晨一点多了。才想起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还没吃饭呢。
其实刘院长早模糊了亲生的孩子和孤儿院孩子的界线。每天早晨五点就从家里走了,晚上十点多才回去。事业和家庭一肩挑,事业家庭两不误。她逐渐地摸索出了更多的方法,制定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这些当然并不是挂在墙上装饰门面,而是实打实地严格考核落在了实处。
寒假快到了,亲戚来领孩子回家,大家以为能够轻松一下了。每看到院子里有人来,孩子们就看是不是来领自己的。甚至有电话声响起,宿舍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像等一个谜底。但每次12岁的刘建海的心思就像一只井沿上的水桶,落入到了井底。是啊,快过年了,还没有人来接他。他父亲是杀人犯,已不在人世。母亲是陕西人,丢下他也走了。只有一个较近的二大爷。孤儿院联系他二大爷,说是病了不能来接。联系村长说是他二大爷推病,其实是不想来接。
孤儿院只剩他了,很孤独。每天跟在刘院长的身后,缠着说:“院长妈妈,我想回家”,“院长妈妈,我想回家”。这孩子村里人叫“偷断桩”,是个不省心的孩子,谁家都不想要。以前曾被一个叫“老大”的黑社会头目养着,唆使当过扒手,但自从来到福利院从不拿别人的东西。这让刘院长两难,但又不能和孩子说出实情,怕他伤心。看着孩子渴望的眼神,刘院长试探地问:“你和院长妈妈一起过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