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作为诛杀****的首要功臣,王允得以总理朝政,录尚书事,王允也表奏天子任吕布为奋威将军,仪仗与三司相同,并进封为温候,与之共同执掌朝政。
大权在握的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他原先惧怕董卓,故屈身降志,委曲承奉,杀卓之后,以为再无患难,就有点居功自傲。
当然他也有骄傲的资本,生杀予夺基本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董大人脾气大,王大人的脾气好像也不小。
蔡邕本是当世大儒,虽迫于压力,委身于董卓,但并没有帮董卓做什么坏事,有一次蔡邕到王允家里作客,说起董卓的时候,想起了董卓的知遇之恩,不知不觉叹息了几声。
王允很不高兴,当场变了脸色,勃然大怒,骂道:“董卓,国家大贼,几乎覆灭我朝,你身为臣子,应和大家一样感到愤怒,只是因为他对你好,你竟然把大节也丢了,不知道朝廷正惩处所有有罪之人吗!你在这里悲伤、哀痛,难道不是与他通同叛逆?”
蔡邕也意识到自已有点失态,马上谢罪,但王允不依不饶,还是逮捕了蔡邕,交廷尉审讯。
狱中,蔡邕承认有罪,请求黥首断脚,饶一条命,使他能继续修成汉史。
蔡邕的名气很大,不少士大夫怜悯他,求王允放过蔡邕,但王允就是不松口。连太尉马日蝉都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昭(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昭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反驳道:“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写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家的命运中衰,皇位不稳固,不能让谄媚的人在幼主左右执笔。对皇上没有好处,我们这些人也会受到他的攻击。”
马日蝉无奈,只得退出,遇到同僚后,不由得感慨地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大家听后,都不停叹息。
蔡邕最后冤死狱中。之后,文武百官和士大夫对蔡邕的死议论纷纷,王允听闻这些议论后,这才后悔处置有些过份。
蔡邕死时六十一岁。很多士大夫和儒生为他屈死流泪。兖州、陈留间甚至有人画着蔡邕的像纪念他,可见蔡邕影响之深远。
蔡邕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因为他博学多才,还因为他极讲孝道,是天下士林学习的楷模。
蔡邕年轻时,母亲就卧病在床,不能起身。在母亲卧病三年期间,不论盛夏严冬、气候变化,蔡邕没有解开过衣带,母亲病重的时候,他一直不睡觉,足足守了七十天。母亲死后,他在墓旁盖一间房子住下守着,一动一静,都遵守当时的礼制。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装出来的。
蔡邕除了以孝名动天下外,本人也极爱学习,少年时就博学多才,文学、数术、天文,音乐无一不精。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在其他人帮助下修订《六经》被汉灵帝正式颁定为标准经文,供所有儒生学习,蔡邕用红笔亲自写在碑上,使工人刻好立于太学门外。碑新立时,来观看及摹写的,一天之内,车子就有近千辆,街道也随之堵塞。
蔡邕的死令很多朝中大臣对王允大感失望。
人死不能复生,如果说王允杀蔡邕,只是措施失当的话,那么对董卓旧部的处理,则是王允最后走向灭亡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董卓的嫡系部队是凉州兵,战斗力强,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王允眼下最需要考虑的大事。
在怎样处置董卓旧部的问题上王允态度模糊,有些摇摆,他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
他手上最主要的力量是吕布,吕布和王允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但吕布在董卓身边常常扮演的是看家护院的角色,董卓手上的主力都掌握在自已的女婿牛辅等人手中。忠于吕布的兵马并不多。董卓死后,京城内的一些部队投靠了王允、吕布等人,力量有所增强,但与董卓部署在外面的部队相比,明显有差距。
王允和吕布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董卓的女婿牛辅,牛辅统领董卓的主力单独驻扎在S县今HNSMX市杀死董卓后不久,吕布立刻派李肃到陕,打算用皇帝诏书的命令杀掉牛辅。
当时,牛辅正分别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攻夺陈留、颖川各县。听说董卓被杀的消息后,牛辅就开始戒备,李肃只能当众宣读诏书,但牛辅根本不予理会,率众攻打李肃,结果李肃战败,逃到弘农郡(今HN灵宝北)。
李肃的失败让吕布很生气,虽说是同郡人,又在诛杀董卓时出力不少,但吕布仍怪其无能,将其处死。
牛辅打了胜仗,本是好事,但皇帝以诏命杀他这件事,令牛辅很担心,他害怕有人利用这件事暗害自已,于是整天手握兵符令箭,把兵器放在身边,借此给自已壮胆,每次会见部下及宾客,他都先让相面先生看一下来人,观察一下来人脸上是否有反气。
有一天中郎将董越前来见牛辅,牛辅让人卜算吉凶,结果得到了一个《周易》上的《睽》卦,卜算的人说,火克金,是外面的人企图对里面的人有所行动的卦,牛辅听后立即杀了董越(《魏书》)。
不久,牛辅军营里面有士兵趁夜间叛逃,军营之中一时骚乱不安,神经过敏的牛辅以为全营的士兵都背叛了他,就取出自已的金银财宝,和一向关系很好的月支胡人赤儿等五六人一起翻出城墙,北渡黄河。
没想到赤儿等人见牛辅所带财物很多,就起了杀人越货之心,于是抢劫了他的财物并把牛辅的头砍下来送到了长安请赏。
朝廷就这样莫明其料地灭掉了心腹大患。
事情远没有结束,李傕等人回来后,得知牛辅被杀,大军顿时成了没人认养的孩子,心灰意冷之下,本打算各自分散回家。
偏朝廷迟迟没有发布赦免董卓旧部的文书,又开始流传要杀死所有凉州人的谣言。令李傕等人极为恐慌。
这时牛辅营中有个讨虏校尉叫贾诩的,是涼州武威人,是个深藏不露的历害角色,在李傕等人彷徨不安的时候,站出来说道:“听说长安城中的人议论说想要杀尽凉州人,而各位丢下部属单独出逃,就是一个亭长也能把你们捆绑起来。不如带领部属往西去,在经过的地方招募士兵,来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有幸把事情办成,就可以以朝廷之威来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跑也不晚。”这几句话有如醍醐灌顶,李傕等人一下子就清醒了。
李傕立即带领部众向西进军,所到之处收容了不少逃亡的士兵,实力大增。
王允得到消息,立派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结果徐荣战死,胡轸带兵投降。
王允没想到凉州兵如此之强,就派两个凉州官员胡文才、杨整修,去安抚李傕等人,但王允平时因董卓的关系,对凉州人是极讨厌的,可想而知,这两个凉州的官吏是被冷落的对象,而且王允并没看清事态的严重性,只是叫二人传话:朝廷没有诛尽凉州兵之意,李傕、郭汜你们二人,带兵进京,意欲何为?
结果是,胡、杨二人并没有帮王允说话,而是毫不客气地把那些叛军带到了长安。
大军赶到长安时,已有十几万人。在趋往京城的路上,又和董卓原来的部下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合兵一处,兵力更盛,很快包围了长安城。
长安城内守军不多,但城墙高陡,李傕等人一时也无法攻破,围城八天之后,(《三国志》记载为十天,但过程极为简略)城内的蜀兵突然叛变,打开大门接应李催大军进城,王允的防线彻底崩溃。
吕布的军队守在城北与攻打城北的郭汜对峙,听说城门已破,吕布知道守不住,遂打开城门,上前对郭汜说:“不如我们两人都退兵,你我二人来场决斗,将军敢吗?”
郭汜胜券在握,不想在部下面前示弱,于是出列和吕布较量,几个回合之后,郭汜就被吕布以矛刺中,郭汜的随从见势不妙,立即冲上去把郭汜救了回去,他们可不管什么狗屁约定,马上一拥而上,吕布兵少,只能败走。(《英雄记》)
走之前,吕布想邀王允一起逃走,但王允拒绝了,断然道:“我最大的愿望是安定国家,如果做不到,那就有死而已。”吕布只得带队只身离开。
李傕、郭汜杀入长安城后,杀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吏民死者不可胜数。王允和皇帝只能跑到宣平城楼躲避叛军,李、郭大军很快包围了城楼。
李傕、郭汜看到皇帝后,还是按臣子的礼节于城门下拜,并伏地叩头,此时献帝已有些年岁,就指责道:“你们攻入京城,想做什么?”李傕道:“董卓忠于陛下,而无故为吕布所杀,臣等为董卓报仇,不敢作叛逆之事,如果臣等大仇得报,愿到廷尉那里领罪。”李傕、郭汜的部下则不停叫嚷着交出王允,不肯离去。
王允无法,知道躲不过去,为免天子受累,只得在李傕、郭汜等人的逼迫下,出来见李傕,被李傕当场杀死,并被暴尸街市。同时被杀的还有王允的宗族十余人。(张番《汉纪》中)
就这样,在董卓死后不到六十天,长安城就易了主。李傕、郭汜将参与谋杀董卓的人全部处死,又找到董卓遗骸,派人埋葬于郧,不料几天之内,狂风、暴雨不停,大水流进墓坑,把董卓的棺材又冲了出来,也许上天也不愿意董卓安息吧。(语出《三国志》)
掌控朝政后,李傕等人马上逼着天子给自已封官。李傕担任车骑将军、池阳侯,兼任司隶校尉、授给符节;郭汜担任后将军、美阳侯;樊稠担任右将军、万年侯。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总揽朝政。
张济担任骠骑将军、平阳侯,驻扎在弘农。
李傕本想给贾诩封候,没想到贾诩坚决推辞,说:“我不过是救命之计,哪有什么功劳!”李傕只得作罢,改任贾诩为尚书典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