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上次抢韩馥地盘,费了半天劲,一点好处没捞到,让袁绍轻轻松松得了便宜,他是不舒服的。但他也知道想报复他得等机会。
首先,他想联合袁术,袁氏兄弟不合是天下皆知的,派公孙越到袁术那里去,一可以在袁术那里安个钉子,二可以拉拢袁术。
此时孙坚虽是名义上的豫州刺史,但其实依附于袁术,袁术就派孙坚进驻阳城(今DF市东南部)名为抗击董卓,实为抢占地盘,(有学者认为孙坚进驻的是鲁阳城,但笔者认为孙坚进驻的是绝不是鲁阳城,即然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刺史,而阳城又属豫州管辖,所以孙坚进驻的是阳城更合理一些。不然就没必要说袁术派孙坚进驻阳城一说了,因为孙坚本在战败董卓后,就从洛阳退回鲁阳。)袁绍也想着豫州这块肥肉,他也派周昂来夺,袁术就派公孙越和孙坚攻打周昂,双方互有胜负,但公孙越却被流箭射死了。
公孙瓒怒了,我弟弟的死,灾祸都是源自袁绍呀!于是派兵驻守磐河,准备攻打袁绍。
公孙瓒绝不仅仅是为堂兄公孙越报仇,另一个原因,也就是真正的原因是扩充地盘。幽州地处东北,冀州实是公孙瓒进取中原的门户,要想有所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吃掉袁绍!
袁绍害怕了,他此时没有战胜公孙瓒的把握。
近段时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冀州,渤海较为空虚,有消息称,活动于青、徐二州的黄巾军已有移师渤海意图与活动于冀州山区的贼寇张燕汇合。如果真让黄巾轻松穿过渤海,和张燕合并,再加上气势正盛的公孙瓒,他将非常危险。
于是袁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把自已佩带的勃海太守印绶授予了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并委派公孙范前往渤海,这样即可以缓和与公孙瓒的关系,又可以利用公孙范抵挡黄巾。
袁绍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对结果。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约三十万人移师渤海,公孙瓒怕公孙范吃亏,亲率二万步骑,和公孙范一起在东光南迎击黄巾军。
公孙瓒长期与乌恒、鲜卑作战,训练了一批极为历害的骑兵,这批骑兵皆乘白马,个个擅长骑射,而且箭无虚发,是HB大地最精锐的部队,公孙瓒将其称为“白马义从”。黄巾军哪见过如此历害的骑兵,而且军中又有妇女儿童,三十万人被公孙瓒的二万人打得大败。只得抛下辎重,过河逃生。
公孙瓒待黄巾军近半跑到河中时,再次攻击,又屠杀黄巾近万人,鲜血染红了整片河水。(《后汉书》记载:公孙瓒在袁绍授渤海太守印给公孙越时,公孙瓒已破黄巾,但《三国志》记载为:袁绍授公孙越太守印后,公孙越和公孙瓒一起对抗黄巾。如果是前者,公孙瓒为何要跑到渤海和黄巾作战,而且黄巾到渤海的目的是到冀州和黑山军汇合,黑山军和公孙瓒没有冲突,此后更是结为盟友,对袁绍最为不利,所以笔者认为应是袁绍授予公孙越太守印之后攻破黄巾。当然,按《后汉书》的记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也许公孙瓒到渤海攻打黄巾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攻占冀州。大败黄巾军后,已将势力伸向了渤海,袁绍不如送个人情,将渤海太守的位置让给公孙越,以公孙越为屏障隔开公孙瓒。)
这一战,公孙瓒缴获了黄巾所有的辎重及财物,俘获黄巾部众约七万余人,声威大振,他不再满足固守幽州。
很快,公孙瓒、公孙范两兄弟联合起来,竟向界桥(HBW县之北)进军。此时公孙瓒气势正盛,冀州治下各郡县守令开始动摇。(《后汉书》记载为袁绍在磐河与公孙瓒战,追至界桥,《三国志》记载是公孙瓒进军界桥,在界桥战,《三国志》记载极简略,在战争地点上我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
公孙瓒知道向深得士族信任的袁绍宣战,必须在道义上站住脚。于是他命人起草了袁绍的十大罪状。
公孙瓒所宣布的十大罪状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也有很强地煽动性。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条、袁绍在任司隶校尉期间,专做奸邪谄媚之事,致丁原火烧孟津,招来董卓之祸;第二条、董卓进京后不守臣礼,以君主为质。袁绍不能出谋献策,弃职逃亡,以致天子陷入险境;第三条、勃海起兵而不告之父兄,以致袁氏一门被杀,不仁不孝;第四条、兴兵不体谅国难民困,只知盘剥百姓,以致怨声载道;第五条、逼迫韩馥,夺其州郡,私刻印玺,和王莽无异;第六条、以星象定吉凶,攻掠郡县,有违臣节;第七条、杀害一同起兵的虎牙都尉刘勋;第八条、因钱资供应不及时杀害上谷太守高焉、甘陵相姚贡;第九条、出身低贱,其母为袁家侍俾;第十条、阻断孙坚粮道,抢占其领地,以致董卓逍遥法外。(出自《典略》)
接着又表荐自已人担任各州刺史,如严钢管理冀州,田楷管理青州,单经管理兖州,并自行设置了各郡县的官员。
就在公孙瓒全力备战的时候,部下来报,他的一个老朋友,老同学来了。
公孙瓒出营一看,来的是他在大儒卢植身边学习时结识的同学刘备。(《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有记载刘备什么时间投奔公孙瓒,元赫经《续后汉书》记载: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十月,公孙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所以本人认为刘备是在界桥之战前投奔了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