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山西运城是关公的故里,围绕关公形成的关公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忠义仁勇”是其精髓,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关公信俗”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民俗类)
9、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山西夏县人。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机智勇敢。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儿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暗自说:“让我下苦功,来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对课文多念多背,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
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也得挤出时间来读书。特别是晚上,玩耍一阵后,他便读起书来,这一读,读得很晚。到第二天,还要早早地起,进行晨读。由于晚上睡得迟,他常常睡过头,耽误了早晨读书。
“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想让母亲来喊醒自己。但母亲心疼他,不想让他读书读得这么苦。
有一天,司马光看见后院一段圆木头,灵机一动,心里想:“有办法了!”
司马光把圆木头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他枕着圆木头睡,一翻身,圆木头就滚动,把他惊醒。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了。
一天,妈妈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头,正想扔掉,司马光说:“母亲,千万不要扔,这是我的警枕。”
母亲听他一解释,感动地说:“孩子,用功读书是好事,但也不要累坏了身体呀!”
司马光回答:“母亲放心,孩儿知道,不会累坏身体的。”
由于发奋学习,司马光十五岁时已无书可读了。长大后,他当上宋朝大臣,主编了著名的编年史书《资治通鉴》。
附记:“司马光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
10、三种处罚方式
从前,有一个财主,非常吝啬,而且待人刻薄。有一天,一个老人上门求乞,财主非但不肯给与施舍,还恶言相加,叫老人“滚出去”。谁知老人耳背,根本听不见他说什么,还在一个劲儿地乞求。财主大怒,飞起一脚,将老人踢出门外。老人伤得不轻,一瘸一拐地、哭哭啼啼地走了。
作为八府巡按的乔阁老正好碰上此事,决心教训一下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他带着老人,将财主告到县衙。
县官还算清正廉明,但是他与财主的儿子是老朋友,如果公正办案,脸儿上有些拉不下来。县官就向乔阁老请教,如何处理比较好?乔阁老心生一计,说:“不妨让他吃些苦头之后,再交罚银。”接着,就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县官。
县官依计而行,在审案时,故意表现出宽宏大量的样子,向财主提出三种处罚方式,让他自己选择:
第一种:罚银五十两。
第二种:打五十皮鞭。
第三种:吃五斤大蒜。
财主心中一喜,暗想:“毕竟是我儿子的老朋友,知道我爱吃大蒜,就提出这个处罚方式,让我既不花钱,又免于挨打。”于是财主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大蒜。
吃第一颗大蒜时,财主吃得津津有味。吃多了,可就有些受不了啦!吃完二斤大蒜后,财主就感到五脏六腑都在翻腾,像被烈火炙烤一样。他流着眼泪,喊道:“青天大老爷,我不吃大蒜了,宁愿挨五十皮鞭!”
县官并不介意他的反悔,当即就答应换个刑罚。于是,执法的衙役剥去财主身上的衣服,把他按倒在地上,又把皮鞭蘸上盐水与辣椒粉,一鞭一鞭地抽起来。财主哪里吃过这个苦?他咬紧牙关,勉强挨足了二十鞭子,又受不了了,呼天抢地地吼道:“青天大老爷啊!请改个方法吧,我宁愿交五十两银子!”
县官假装犹豫,等他挨足三十鞭子时,这才允许他交出五十两银子,一半充公收入银库,另一半交给要饭的老人去疗伤。
结果,财主苦也吃了,钱也赔了,两头受损。围观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附记:“乔阁老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
11、鲤鱼跳龙门
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白肚鲤鱼、灰眼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还没望见龙门的影子,那一条条灰眼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就拐过头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又游回黄海。不幸,正碰上张着大口的鱼鳖海怪,便呜呼哀哉了。
而金背鲤鱼和白肚鲤鱼,摆成一字儿长蛇阵,轮流打前锋,迎风击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鲤鱼们一听,立即鼓鳃摇尾,使尽平生气力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摔在水面上,老痛老痛的。但它们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日夜苦练摔尾跳跃之功。就这样一直练了七七四十九天,一下能跃七七四十九丈高。但要跃上那百丈龙门,还差得很远。
大禹见鲤鱼们肯苦练过硬功夫,就点化它们说:“好大一群鱼!”有条金背鲤鱼听了禹王的话大有所悟,对群鱼说:“禹王说‘好大一群鱼’,不是启发我们要群策群力跃上龙门吗?”群鱼齐呼:“多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瞪眼、鼓鳃,用尾猛击水面,只听“膘膘”的击水声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为一条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用手扇过一阵清风,风促鱼跃,众鱼一条接一条地跃上了它们日夜向往的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唤气垫身的金背鲤鱼,眼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惟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会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后来,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要立即放回黄河中去。后世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作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附记:此故事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
12、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车辆和马匹是人们生产生活尤其是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时,著名的御手有王良和造父,著名的相马大师当数伯乐。因其相马的本领闻名遐迩,所以得到诸侯仰慕,庶民敬服。另有一种说法,说伯乐和王良本是同一个人,他本名孙阳,而“伯乐”则是传说中天上一个星宿的名称,专门管理天马。由于孙阳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所以人们赞誉他,叫他“伯乐”,他本来的名字反而渐渐被淡忘了。
伯乐相马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虞坂古盐道,即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虞坂村。当时,伯乐正在冀州的北部受秦穆公的委托,为其挑选良马。冀州北部的马匹果然神骏非凡,伯乐为秦穆公挑选了大量的良马,值得欣喜的是其中也有价值连城的千里马。秦穆公喜之不胜,心想: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当上了诸侯的霸主,而自己也想争当霸主,称雄天下,有了这些梦寐以求的千里马,何愁大事不成?当时,虞公(虞国国君)姬仲亦宠爱好马,他了解到伯乐是一个选马好手,就专门派人请他到虞国来选马。知道虞公的用意后,伯乐略经思忖,便欣然前往。伯乐想:那里称得上人杰地灵,发现千里马应该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再说,离虞国不远的屈地本就盛产良马,虞坂道上车水马龙,运盐的车马络绎不绝,其中应该不乏屈地的良马,那样,自己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于是伯乐来到了虞国,吃住不离虞坂,精心观察过往的每一匹马。经过一段的观察,他发现一般的马一天只能拉一趟,而有一匹马一天就能拉三趟,伯乐心想,找一个机会来细心观察一下。有一天,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伯乐忽然听见有马的长鸣声,震得山鸣谷应,他顿时察觉到这不是一匹普通的马,就立即赶到近前。想不到,惨不忍睹的情景出现在了眼前,这一匹马由于载重路滑被困在了盐车下,加上车夫的不停鞭打,身上多处受伤,委屈长鸣。伯乐细细一看,这正是那匹日拉三趟地的好马,果然非同一般。而马也如遇知己,长鸣一声,其声激昂,如金石乐器的鸣响,直冲云霄。
伯乐觉得良马困于盐车之下很可惜,立即脱下蓑衣披在马身上,扶马痛哭,这匹马见伯乐对自己如此赏识,感动得俯而喷、仰而鸣。伯乐对驾车的人说:“你把千里马当作普通的凡马来喂养和使役,实在是暴殄天物,难免让人不忍卒睹,我出二十两黄金的价格,你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有些呆气,他觉得这匹马十分蹩脚,拉车没力气,吃得又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伯乐用二十金买马的消息不胫而走。虞公听后,带着臣僚和侍从亲自来到虞坂,但看到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不负责任,敷衍了事,面带不悦,说:“我相信你精于相马,才让你来为我选千里马,实指望你能大功告成,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让我闭住眼睛瞎抓,也不至于选中这样糟糕的马!”伯乐说:“这确实是千里马,不过让其大材小用,使用又很不得法,再加上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有些羸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神骏体态和凛凛威风。”
虞公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但看伯乐的样子不像是说谎,便安排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过了不长时间,马变得精壮神骏。虞公非常高兴,便跨马扬鞭,只觉两耳生风,日不移影,已奔驰了数百里,众人皆叹:“千里马也。”从此以后,人们都纷纷寻伯乐来相马,伯乐的名气也越传越大,越传越神。从那以后,只要伯乐回头看一下哪一匹马,这匹马的价值就会立刻猛增。所以,后有“伯乐一顾,马值徒增”之说。伯乐相马的故事已过去了两千多年,可青石槽上那深深浅浅的马蹄印还在继续讲说这当年的故事。
13、法海出家
提起《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山西闻喜人,俗姓裴名头佗。
历史上的真实法海和尚,佛学造诣很高,是一位被人们所崇敬的道德高尚的佛学家。法海的父亲叫裴休,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当过宰相。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中的法海,为什么要出家当和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