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例子比较有趣,虽事过境迁仍记忆犹新。我们集团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紧急实施了一项人才战略,以高薪酬高待遇引进了一批研究生。由于这些研究生的薪酬起点较高,结果引发了一些老员工的不满。有一个下属公司的中层干部前来向我咨询(表面上是咨询,实际上是质询),他问,徐总,是我们这些多年奋战的中层干部的贡献大,还是新来的研究生贡献大?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当然是你们的贡献大。他再问,既然是我们的贡献大,那为什么我们的工资反而要低于新来的研究生呢?我旁边的一位管理人员随口应道,他们未来的贡献比你们大。中层干部不屑地答道,未来,未来他们早就跑光了。这位中层干部说的是实话,我们招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当一部分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不翼而飞了,管理人员一时无语。
看到这种情况,我耐心地向他讲起了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我说我们招人过来,制订的基础工资并不是按照贡献来的,而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来招揽人才。没有优惠的工资待遇,人家研究生是不会过来的。正因为我们过去制订的基础工资标准太低,才导致新进来的研究生快速流失。中层干部不服,那价格也得根据贡献来确定,用途越大价格越高。我说,价格是根据贡献来确定的吗?价格是根据供需来决定的。空气的贡献大不大?人没有了空气几秒钟就要窒息,十几秒钟就得死亡,空气卖多少钱一立方?不要钱。水的贡献大不大?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十天不吃饭,但却不可以三天不喝水,可水才卖三块多钱一吨。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空气和水固然贡献非常巨大,但因为不稀缺,所以价格就不高。黄金珠宝对人类的贡献远没有空气与水大,甚至把它们戴在身上,反而会招来无妄之灾,可是它们的价格却高高在上,为什么?因为稀缺。大家都认为黄金珠宝能够彰显人的身份,都认定黄金珠宝在通货膨胀的年代里能够保值增值,所以大家趋之若鹜,要的多,产的少,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供需在很多时候与贡献有紧密关系,贡献越大的人需求就越大。好比歌星与我们,歌星唱一支歌几十万元,而我们到KTV里去唱歌却要自己掏钱。道理就是歌星的歌声更美妙动听更能引领潮流,需求越大价格也就越高。中层干部仿佛抓到了把柄,他说,KTV里那些女孩子的歌声也不怎么美妙动听,可我们请她来唱一晚上为什么要付200元呢?我笑了,那200元不是她们歌声的价格,而是青春靓丽的美少女陪你们这些50多岁老男人唱歌休闲的时间价格。我的解释引发了办公室在场同事的朗朗笑声。
案例二,经济学应用于市场营销管理
有一种现象在房地产企业见惯不怪,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尾盘房源都是有缺陷的房子,要么“顶天立地”(顶层或底层),要么面积过大,要么房形不规则。有时候一个1000套房源的楼盘,尾盘的数量并不是个小数目(尾盘一般是指开发商卖掉了整个楼盘85%以上剩下的房源)。但是,再多数量的尾盘房源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业内人士大都认为这很正常,因为有缺陷的房子不受顾客欢迎,难卖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经济学并不这样看待问题。经济学认为,商品与价格是相对应的,当商品供不应求时说明价格偏低,当商品供过于求时说明价格偏高。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的商品,只有不合理的价格。事实上,房地产业在给房子定价时,存在粗心大意的毛病。比如,一个6层的楼房,一般4楼价格最高,往下或往上都是每平方米相差100元(以二、三线城市为例)。这样的价格区隔,在4楼被售出之后,消费者几乎不用思考都会把目光盯在3楼与5楼上,而把底楼与顶楼踢出在选购范围之外。因为,3楼与底层相比,优势多多,无论是防潮、舒适或者阳光等,其优势何止每平米100元?一个100平米的三楼房子只比底层多出1万元,消费者理所当然会优先挑选3楼。5楼的道理也一样,它只比顶楼每平米超过100元,一个100平米的5楼房子比顶楼只多出1万元,这样微弱的价格差异,谁愿意去冒着酷热、渗漏等危险来买顶楼呢?
再举一个例子。有时候临街的商住楼,价格的分布除下面二、三层的商业用途之外,一般也是按照前面的价差规律越往上越贵。结果10层以下的卖得特别快,而越高层卖得越慢,甚至高层的大部分都被留在了尾盘销售。在小区的高层住宅里,用这种方法来做价格区分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越高住得越舒适,但用这种方法来制订临街的商住楼的价格则显得有些粗糙。因为临街的商住楼既可以作为住宅,也可作为写字楼,而作为写字楼,低层就有它独特的优势,一是窗户上面可以贴广告招揽生意,二是上门的客户挤电梯不用太长时间,这对开公司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独特的优势常常被销售部门的人所忽视,他们一般更关心房子的楼层、空间、柱网(房子中间是否有柱子)等表面指标,很少设身处地站在客户的立场想问题。
其实,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制订价格粗糙的现象,比如,卧铺火车票的售卖就是典型的一例。在客流量正常的季节里,如果我们要买卧铺通常很难买到下铺,稍晚订票,等待我们的就只有中铺或者上铺。为什么在剩余的票里只有中铺或者上铺而没有下铺呢?一般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下铺更舒适大家都愿意购买下铺而造成的,但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却认为祸根就是上、中、下铺之间价差太小。试想一下,假如以中铺价格为基准,下铺价格提升30元,上铺价格下降30元,上下铺的价差达到了60元(举例而已,并非精确数据),那么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为节省60元而蜷缩在上铺一个晚上。现实情况是上下铺价格只相差10-15元,买得起卧铺票的人,谁愿意为10-15元来委屈自己?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样的价差,下层卧铺利用效率将得到提高,那些年事已高或者身体不便或者带有小孩的人,他们就愿意以更高的价格来使用下铺,而身体强壮身手灵巧的人就会主动地购买上铺车票,这样可以为他们节省可观的乘车费用。
表面上看,一部分房子几年都卖不掉,是因为这些房子有缺陷不合客户需求,是一种必然规律,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制订价格时没有仔细地分析客户需求,没有作出合理的价格区隔所致。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做法就是参照周边同类楼盘制订出正常的房价之后,对于那些有缺陷的房子则尽量拉大价差,价差要大到让那些来买房的人对这些有缺陷的房子也心动不已!
案例三,经济学应用于工程施工管理
我刚到集团公司旗下的管道燃气公司任总经理时,业主对工程部门的投诉比较多,隔三差五就有业主直接到总经理办公室情绪激动地慷慨陈词。后来我了解到,燃气公司共有八个管道安装工程队,由工程部门管理,工程由谁来承接安装,均由工程部经理指派。所以,不仅业主怨气很大,就连一些与工程部经理关系不太密切、承接工程量较少的工程队也是怨气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