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到南美洲旅游。俄罗达拉公爵很喜欢番茄,于是带了一些回英国。同时,他也想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这也是番茄有“爱情果”、“情人果”之称的来由。但是,人们还是不敢吃番茄,只是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而已。
直到17世纪,有一位法国画家很喜欢番茄,于是多次描绘番茄。在作画的过程中,画家面对番茄美丽可爱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产生了亲口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念头。
当画家咬上第一口番茄的时候,他觉得酸酸的,之后又感觉甜甜的,然后是酸中有甜。吃完番茄后,画家躺到床上等着死神的光临。
就这样,一天过去了,画家还躺在床上,一点即将死去的感觉都没有。他心想:“怎么?我吃了一个像毒蘑菇一样鲜红的番茄居然没死?”
画家回想起咀嚼番茄那味道好极了的感觉,于是从床上蹦起来,跑到大街上大喊,“番茄无毒,可以吃”,于是人们纷纷把这个消息传开了。不久,番茄无毒,并且美味可口的新闻震动了西方,并迅速传遍了整个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巴曼托说:“要勇于去尝试第一次,敢于尝试才有突破。”是啊,如果拘于传统,没有人去“敢为天下先”,或许番茄能吃的事实仍被世人所忽视。
人总是在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只有通过学习,人们才可以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而勇于尝试才能使人接触到新的事物。
心灵法典
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过于复杂,于是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只知道自己身边的那点小事。
1.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一个人不愿意去接受新鲜事物,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过于狭隘,觉得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不愿意去接受别人或者新的事物。所以,如果你能改变之前的习惯,变得更包容一点,你就可能会积极去接受新的事物,从而打开新的世界。
2.积极探索,才有积极尝试新事物的兴趣
一个人之所以没有尝试新事物的欲望,是因为他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态,首先就要从内心觉得新事物有趣。
我们要积极去探索,发现新事物里面的乐趣。当你找到乐趣了,你就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了。
3.保持欲望
每个人都有征服欲,面对困难和新目标的时候,总会投入最大的努力,以旺盛的激情去实现这些目标。因此,当你的工作或事业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记得给自己设置新的目标,这样才会有新的方向,新的动力,也才会有旺盛的工作激情。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欲望,才能有心思去尝试新的事物。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难以预料的。我们不能控制未来,但可以掌握自己。有些努力也许是徒劳的,因为选择的错误导致了无谓的努力。所以我们要做好每一次选择。在每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前,做出我们正确的选择。有人说,只要一直努力就会有收获,其实不是的,因为人生除了努力,还需要我们对未来的方向做出选择,这个选择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在的因素综合考虑才得出的结果。所以,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
每一个选择都有其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自信的人交朋友,我们自己也会变得自信;选择跟做媒体的人在一起,就能学习到关于媒体的知识;选择在一个地方发展,你就会被那个地方的文化所影响等。当然,不同的选择,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小文是一名职业台球手,他是个内向、安静但骨子里很要强的人,有人称他为“寂寞高手”。
小文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画家。3岁开始学画。那时候,父母去上班,因怕他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他反锁在家里,一锁就是一整天,而他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画画,一画也是一整天。从那时起,小文就养成了独处和静思的习惯。但长大后的小文仍以作画为生,但是问题出来了,小文的画一张都没有卖出去,长大的他不能只靠家人给生活费生活,他的生活一度陷入绝境。
有一天,小文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想:“我是不是应该先停下来想想?”于是他把手中的画笔扔掉,把所有关于作画的思维全关闭。打开电视,看到电视里面正在直播台球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选手们沉着冷静,现场非常安静。小文后来了解到台球是一项需要静下心来才能进行的一项运动。小文想:“我是那么安静的人,也许我适合这种体育?”于是他大胆地走出了家门,去到台球厅,开始打起了台球。不打还好,一打才发现,他真是天生的台球运动员,每个球的走向都预测得比别人准确。从此,小文开始喜欢上了台球,而台球运动也给他带来了财富——他在一家台球厅当陪练,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还通过这个工作提高了自己的台球技术。随后,小文被体育局的人看上,直接带他到了体育局里接受了专门的训练,成为了职业台球运动员。
而更加让小文庆幸的是,幸好他能及时放下画笔,仔细想了想自己,自己跟自己做了比较,才知道自己原来最适合的事业是台球运动。
还有心理学家这么分析小文,小文之所以能成为一位职业的台球运动员,完全归功于小文小时那不一样的经历,即被关在家里,导致小文把关注点放到了自己的身上,不去跟人对比,只默默地自我提高,最终取得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未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很多人说我命苦啊,没有选择。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只是起点不一样而已。的确,有时候你被生活所迫你的选择可能很少,但是,你可以选择努力生活。比如,你无法选择你是富二代,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成为富一代。
心灵法典
其实,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选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真的是很重要,正确的选择甚至可以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
1.了解自己,了解环境
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要先了解自己,因为了解自己才能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优势又是什么。二是要了解你所在的环境,只有了解你所在的环境,你才能更好地知道你是不是适合这样的环境。人生有很多生存方式供你选择,所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环境综合考虑,你就能在千万种方式中找到一种适合你发展的方式。
2.选择时间和方式
有些选择可以选择时间和方式。比如,你可以选择把这辈子最大的困难放在最有体力最有精力的时候,也可以走一步看一步,等到了四十岁再说,只是到了四十多岁,那正是一辈子最脆弱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在那个时候遇上了职业危机,实在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
当然,如果你是在在二三十岁时,你可以选择吃点苦,因为这个时候你还有时间去吃苦。
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永存
做你喜欢的,做事的过程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最大的兴趣和能力。原因很简单,这是你喜欢的,这是你想要的。所以你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好它。
当然了,有人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要能活下去才行啊。这是自然的,做你喜欢做的事,并有人付钱给你,那更是件快乐的事。但是不要因为一时没有钱就不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因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会用最大的能量去把事做好,一直坚持下去,你肯定会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钱、荣誉等。
易中天给女儿选专业的建议是:第一考虑兴趣,第二考虑自己的优势,第三考虑创造性,第四考虑将来是否挣钱。
也有人认为感兴趣的事不一定是擅长的事。其实,大多数情况是这样,兴趣与特长是重合的。但是这不是问题的要点所在,重要的是要从兴趣出发来选择,因为你有兴趣去做了,你才能做到这事是你的专长。因为一切专长都是通过“做”才能提炼出来的。如果上述的易中天所列的四个方面中只有兴趣能被满足,而与其余三个方面都有冲突,也应该首选兴趣,这样你会更快乐、更有激情,而你的专长才能得以提炼出来,之后才能走向成功。
约翰和罗丽是一对年轻夫妇,婚前,他们都是医生,两人一起开了一个小诊所,在美国,这样的诊所可以让两人的生活无忧。而且,在诊所里,夫妻俩分别都能独当一面。所以诊所开得有声有色,日子过得很阔绰。
婚后,约翰和罗丽慢慢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高兴了,对自己的诊所也感到厌恶了,整天面对病人,整天都要按时上班,生活老是重复着。且两人以前的兴趣也不是当医生,只是读完医学院出来后,为了生活只好开了家诊所而已。于是两人都说这样活着没劲。
于是一拍即合,打算把诊所卖掉,决定拉赞助自驾车横跨欧亚大陆,去遥远的欧洲畅游,过过有意思的生活。
约翰和罗丽的这些决定让人想不明白,他当掉了自己的诊所去旅游这怪异的行为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于是纷纷报道他们。
约翰和罗丽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之后,竟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并有大量赞助商要赞助约翰和罗丽。
最后,约翰和罗丽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代言人,并在最后自己开设了一家旅游公司,并逐渐发展壮大。
案例中的主人翁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的选择,他们正确地选择了他们喜欢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所以他们成功了。
很多人认为,有些东西我们没法去为了兴趣而服务,如果迫于生活的压力,可以先做一份你并不喜欢做的事,通过这份工作,使你有一定基础之后,再去做喜欢的事。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一开始就选择了你不喜欢做的事,最后你还需要花一大笔时间去从这件不喜欢的事里面跳出来,再跳进你喜欢的事里面,这已经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了,如果你还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那么你势必会在短短的人生当中留下遗憾。
凡事都会有个切入点,当你找到这个切入点,慢慢去做,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并不困难,并非一定要立刻赚到钱你才能活下去。所以,我们没必要因为生活而考虑做你不喜欢做的事,这样反而让你的生活更加糟糕,郁闷。
心灵法典
每个人都向往自由,当然也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生存是追求自由的基础,而适者生存是其自然法则。人要快乐,就必须把追求自由与适应环境协调到一个最佳的位置,才能如鱼得水。这是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理想追求。那么,怎么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
1.认识事物的真正价值
当你认识事物的真正价值之后,你会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当这样的好奇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喜欢上一个事物。因为好奇产生了想去了解的欲望。
2.把事情做好,你就会喜欢上它
人们之所以不喜欢一件事情,是因为对那件事情没有把握好,事情失败了,就会对那件事情产生厌恶感。
而当你把某件事情做好后,你会因为你的成就感而喜欢上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人做事越做越好,越好越想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