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没有欲求,没有欲求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人却不能有贪欲,因为,贪欲是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
在失去和得到之间,我们要做到得失之间的平衡。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得失之间的利弊。失去的时候不悲伤,得到的时候不狂喜。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人生有失有得的道理,敢于舍才会有得。
1.怀着感恩的心去看待一切
感恩的心是对事物珍视的一种态度,这样的心态能让你瞬时间觉得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就算是失败,你也能从中得到另外一种收获,比如经验、过程的享受等。所以,当你持感恩的态度去看待问题的时候,你会把一切得失看得如浮云一般,就算失去了,你也不至于悲伤、痛苦了。
2.珍惜生命
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为了服务于人而存在的,这点是不能怀疑的。但是很多人把事物看得比人本身还重要,这是因为自己把事物看得过于重要了。
所以,当我们用平淡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事物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再进一步剖析生命,珍视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你又会觉到,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生绝大部分是为了能让自己或者别人快乐。
自我对照,每天提高一点
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改变性格来实现个人的命运。在自我改变前,我们要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或者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做自我比较,得出提高自己的方法。
很多人动不动就跟别人比,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比别人强,一种是自己比别人差。强的一方固然高兴,而差的一方可能就不会高兴了。但是,除了输赢,这种比较还有些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份虚荣,那就太不值得了。如果要比较,我们应该把“是否自我提高了”放在首要思考的位置,而不是把输赢放在首要位置。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要成长,就应该多跟自己比赛,即便是跟别人比,也要找到自己的缺点,对比一下自己有没有提高,而不提高的原因是什么。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改变你的生活、工作。要改变自己,就要多跟自己对照,每天提高一点。
有的人说了,自我对照能比出什么?其实,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都会有其差别。为了达到成长的目的,我们需要经常做自我比较,找出自己不如以前的地方,然后努力去做到更好。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我们要通过自我对照,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默默地奋斗,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如果“新我”没有得到提升,我们应该找出没有提升的原因,然后再进一步调整,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提升。
有一头驴不小心掉进一口井里去了,它感到非常恐惧,于是大喊“救命”。驴叫了好久,主人才发现它在井里头。
主人来到井边,着急着想把驴救出来,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法把驴拉出来,于是找来村民一起想想办法。村民们在井边纷纷舆论,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再看看这头驴,已年迈、瘦弱。于是有村民提议:“这头驴这么老了,也活不了多久了,干脆让它死在井里面行了,免得救出来了,还要服侍它,我看啊,我们一人一铲子泥,把它埋了算了。”
听这位村民这么说,驴的主人想了想,好像也是,于是同意了这位村民的建议。驴的主人点头后,村民们开始你一铲我一铲地往井里填泥。
刚开始的第一铲泥,打在驴的背上,驴感到非常惊恐,心想:“这回死定了,看这意思,主人已经不在乎我的生命了,我没过多久就会被他们埋在这口井里头,啊,可怕的生命啊,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
往井里铲泥土的村民心里在想:“这头驴肯定在井里边挣扎着不行,但是不管怎么挣扎都没用了。”
但是谁也没想到,驴惊恐地叫了一声之后,它再也没有再叫过了。井里突然变得很安静。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每次铲到驴背上的泥土,被驴抖动一下掉在脚下,驴再踩在泥土上,一点点地,驴也因为泥土的增多而不断往井口上升。没过多久,村民们竟然发现驴从井口探出头来。他们这时才发现,原来驴变得不惊恐,一点点的积累泥土,设法让自己逃出井。
驴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只要你一点点积累,每天提高一点,总有一天你会出人头地。但是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有耐心,不可凡是都惊恐不已,急躁不安。一个成功者必定是一个自我提高的高手。
当你尝试去战胜自己的时候,你会有意识地去跟自己比赛。
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
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一面,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胡乱地、盲目地跟人比较、模仿他人,跟自己比,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每天自我提高一点,你就能战胜这个世界。
心灵法典
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点,如何让自己不那么争强好胜,这些都是让一个人踏实去做事,踏实做自己的元素。所以,我们要研究的将是如何锻炼自己的内心,改变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跟自己赛跑。
1.把虚荣心放低
人们之所以要跟人比,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这种虚荣心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想与人攀比。但是谁都没法完全得到满足,于是就产生了痛苦,如果想让这种痛苦消失,就要及时做出自我改变,把自己的虚荣心放低点。其实,只跟自己赛跑,也是能提高的。
只要这份虚荣心放低了,你就会觉得更加关注你自己了,而当你关注你自己的时候,你才能更好地发挥你实际的作用。
2.关注自己的实事
其实,很大成分上,喜欢跟人比的心理是因为自己把更多精力放在别人的身上,而没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所以形成了与人对比的心理。
我们试着用顺藤摸瓜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要消除跟人比的心理,就要从根本上不关注别人或者少关注别人,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跟人比的心理。只要你关注自己的事了,你就会无形中跟自己对比了。比如你今天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十的工作,而明天你竟然超额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工作,你会马上发现自己在进步,此时,你同样获得快乐。所以,多关注一下自己,跟自己比赛。
纠结源自自我束缚
纠结,主要源自对事物的无法释怀,内心迫切希望得到一个释怀的媒介。但是这种寻找的过程仅存于当事者的心里,不付出实际行动,于是终日得不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无形中被事情本身产生的纠结心理所束缚了。这样的束缚让人失去行为上的动力,使当事者瘫痪在那种纠结的心情里。
有些人整日为烦恼而纠结,而时光一晃就在这纠结的日子里悄然离去了。这种纠结浪费了多少人的光阴?束缚了多少人的行为?比如人们经常纠结于工作、生活等,却很少想过要改变自己的心理,让自己的内心走出“纠结”的阴影,最后只能在这阴影之下碌碌无为。
有的人可能一直在纠结,然后伴随着纠结去做事,越做越糊涂,越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事人一直没有解决纠结的心理。在糊里糊涂中模糊地奋斗着,容易在这纠结中迷失。我们做事前应先从在自身出发,抛掉纠结的心理,这样才能轻装上阵,以实际行动去做事。
如果我们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总把这些东西深埋心底,以致郁郁寡欢、积恶成仇,内心就会因为承载过多的负荷,而扭曲变形,也就很难走出心灵的监狱,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成了自己的囚徒。所以,纠结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是“解决问题”的死对头。我们应该放下纠结的心理,积极赋予实际行动,用行动来面对困难,而不是用纠结的心理来面对困难。
1994年5月10日,曾遭受长达27年牢狱之苦的南非黑人领袖约尔逊·曼德拉,在南非首度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当时作为美国特使团成员,参加了曼德拉总统的就职典礼。在就职典礼后,曼德拉设宴招待各国特使、来宾时,希拉里问曼德拉:“你是如何在激流险壑、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保持自己的内心不被束缚?而你又是怎么样做到不纠结于各种各样的事情,从而保持如此开朗的心怀来面对恶劣环境的?”
曼德拉笑了笑,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纠结的心理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我们来回忆一下约尔逊·曼德拉长达27年的监禁生活。曼德拉经受了太多精神的摧残,饱尝了太多心灵的磨难了。对于这些摧残与磨难,也许只有曼德拉本人能够说清楚。但当他重获自由的时候,摧残也好,磨难也罢,所有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他把所有纠结的心理统统抛在脑后,正如他所说的,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摆脱阴霾的困扰和束缚,卸下所有的心灵包袱,轻装上阵,用实际行动投身到自己钟爱并为之奋斗一生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中。
如没有足够的勇气,整日纠结于以前的事情,约尔逊·曼德拉又怎么能在72岁高龄的时候,当选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呢?又怎么能够成为国际政坛重量级的风云人物?
我们应该也像曼德拉一样,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抛开心中的一切纠结,笑对生活,自觉地走出心灵的监狱,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地努力,这样才能促使事情不断地往前进。而无谓的纠结只能扼杀你脆弱的心灵,让你失去行动力。
心灵法典
心灵上的弱点往往是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改变自身才是改变外界的首要任务。那么,针对一个终日纠结的人来说,该如何才能使其摆脱纠结?
1.乐观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乐观的人,他的天地一定广阔;一个乐观的人,他的精神一定是充实的。所以,他不会因为一些小的不愉快而感到纠结。因为乐观能让他放下一切,尤其是纠结的心理。
2.转移思维,投入新的生活中
纠结的心理,其特点是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过度关注。而当你选择投入到另外一个新的思维领域,用另外一个思维来冲击纠结的思维时,你的纠结就被新的思维取代了,这就意味着纠结消失了。
3.用实际行动来冲纠结
纠结,是一个思维过剩的产物,它让脑袋里死死地想着一件事情,所以产生了纠结。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用行动来驱除纠结的思维。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心烦的时候就尽量不让自己闲下来,努力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便不烦了。
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在做事之余,我们要懂得停下来想想,总结方法、统筹计划,这样做起事来才能确保顺利。
有的人做事认真、苦干,但到头来一无所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只一味地做事,忘记了做事的目的。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偶尔停下来想一想,让思路清晰起来后再继续行动。
埋头做好该做的事情本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要想迅速把事情做好,或者更高效率地做好,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做事并不一定要多勤快,而是要懂得如何取巧。一个不懂得取巧的人,会在工作中累得半死不活,而一个会做事的人,也许你认为他在玩,但是实际上他已经做完很多事了。这是因为他懂得做事之余停顿一下,仔细想想该如何做下去才能更好,更轻松愉悦地完成工作。当你怎么也没能把一件事做好的时候,你应该停下来思考思考了,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或者改变一下思路,这也许比你急于未完成它要科学得多。
很多发明都是因为发明者忍受不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们认为总会有更轻松、更快捷、更便宜、更简单和更安全的法子,总能找到减轻工作负担的更好方法而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多思考,如何让工作开展得更顺利,而不仅是埋头苦干。
韩力毕业于一所普通高校,刚进入投资公司时,他看起来能力平平,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不会就这么平淡下去。从参加第一天的员工会议开始,韩力就勇于发言,给领导初步留下了好的印象。但是,韩力并没有像其他员工一样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开始埋头干活,而是多跟其他同事交流,还偶尔翻看以前的成功案例,并打电话去了解以前的顾客。当其他新员工埋头苦干、还分不清单位里谁是谁的时候,韩力已经掌握了老员工的大致情况,还掌握了公司每个顾客的性格以及对产品的喜好方向。其他同事埋头苦干之后,个个叫苦连天,有的甚至坚持不下去,叫道:“干不下去了,一堆数据,一堆问题,根本没法再干下去了。”就这样,不到半年,原来跟韩力一起进入公司的6位新同事已经走了4位。
但是,进入公司不到半年的韩力,业务节节攀升,他成了全公司业务量最高的销售员,最后董事会研究决定,让韩力任办公室的副主任一职,这点让很多人不理解,可韩力欣然接受了这个岗位,并觉得自己有能力担当这份工作。
跟韩力一起进入公司的王甘在路上遇到韩力,和韩力聊了起来,王甘问:“韩主任,你真能干,跟我一起进入公司的,你现在都已经是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了,而我还是那个苦命的销售员。”
韩力笑了笑说:“别灰心,其实我跟你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你不懂得改变自己,而是一味地埋头苦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