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成吉思汗在六盘山病逝(一说在甘肃清水西江)之后,灵榇北归。途经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短暂停留,经后妃、太子、大臣祈祷后,直赴漠北安葬。这个祈祷地被人们称为伊金霍洛,在蒙古语中“伊金”是主上,“霍洛”是陵园,合起来就是主上之陵园。它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郡王旗的察兀噶沟和胡涂亥壕之间。成吉思汗陵与历代帝王墓不同,既没有封土,也没有庙堂,今天停放在内蒙古伊金霍洛的灵柩只是他的衣冠冢。
元朝皇帝死后全部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埋葬到漠北。人们将大部分树木掏空,再装入遗体,埋葬的时候,人们将棺木运到漠北大草原上,先用大军将墓地周围封锁,然后按照习俗埋葬。埋葬完成后,人们选择一只带有小驼的母驼,在埋葬皇帝的地方杀掉母驼等到第二年春天,草长高的时候,撤走部队。以后人们祭奠的时候,只要放出小驼就能顺利地找到墓地。
这种葬俗,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在地面留下任何标记。因而元朝皇帝陵墓一直是个未解之迷。直到今天成吉思汗的埋葬之地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对于成吉思汗的埋葬之地,比较认同的地点有四个:肯特山、杭爱山、六盘山、鄂尔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成吉思汗的名字叫铁木真,从小历经磨难,几次死里逃生,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善于笼络人心的成吉思汗,身边云集了大量的人才,契丹人耶律楚材、畏兀尔人塔塔统阿等人成为他的智囊,大量的工匠为他的军队服务。挽弓射雕的武力,配合以谋略智慧就产生了统治世界的力量。从1219年开始成吉思汗进行远征,七年后结束,先后“灭国四十”。11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人们在成吉思汗灵柩停留祭祀的地方修建了衣冠冢。从蒙古各部队抽调功臣勋爵为成吉思汗守灵。
1938年日军占领了包头,一部分日伪军活动于伊克昭盟东北部,成吉思汗陵处在日本人的威胁之下。当时绥蒙长官指导公署,印制了大量的蒙文版《告同胞书》呼吁:“为避免成吉思汗陵寝受到日军盗劫或炸毁,将成吉思汗迁到安全的地方。”
1939年1月3日,日军再次发动攻势,扬言在旧历的三月二十一日前攻占伊金霍洛。通过国民党蒙藏委员会策划和安排,伊克昭盟盟长沙王在重庆就任国民政府委员一职时,提出迁陵申请。于是,国民政府派遣官员到霍洛旗负责移陵。
1939年6月9日深夜,伊盟驻军蒙旗独立旅白海风旅长率领两三百人,骑着马,牵着骆驼,前去迁陵。当时,他们把所有牲口的蹄子上包裹着棉花和布,乘着夜深人静,来到成陵。成吉思汗陵周围是一个半戈壁的荒滩,只有一个复式蒙古包,陵寝周围约3里的地方,有起伏的沙丘环绕,好像围墙。此外就是几间守陵人居住的小屋。
白海风等人赶到的时候,守陵人已不知所踪,安放灵柩的蒙古包锁着门,他们只好在风中守候,试图在天亮找人。谁知天亮的时候,周围的蒙古族牧民全围了上来,抱腿的抱腿,拉胳膊的拉胳膊,有人甚至躺倒在路上,世代守护着成陵的人们实在不愿让大汗灵柩西迁。
白海风也是蒙古人,同这些牧民有着相同的感情。他一边给阻拦的牧民陈述利害关系,一边将拒不听劝的牧民拖到了一边。
人们护卫着成吉思汗灵柩一路南下。10日离开伊金霍洛,在沙漠中艰难地跋涉了几天后,于6月15日抵达榆林,国民政府在此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祭奠仪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亲自撰写了祭文,邓宝珊、阎锡山等官员前往凭吊致祭,当途经陕北延安时,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前往致祭。7月1日,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主持公祭后,停放在兴隆山。
从甘肃省榆中县城沿着平坦无际的公路向山中行进。过兴隆山口,顺着陡峭的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就能找到大汗灵柩在榆中停放的遗迹——大佛殿。
走进大殿的入口处,映入眼帘的是大汗金棺复制品,而真正的金棺则在伊金霍洛。真正的金棺里面究竟所放何物,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里面放的是成吉思汗的骨灰;也有人说,成吉思汗的尸体早已按照元朝的“国俗”埋葬,里面是一根七尺长的牛皮绳,据说成吉思汗生下来的时候,脐带有七尺长,故而用七尺长的牛皮绳来代替成吉思汗的遗体。
在灵柩的右前方地上插着长矛,蒙古人把它称之为苏律定,共有五支,一支大的,四支小的。传为成吉思汗生前所用。在伊金霍洛旗大苏律定深藏不用,四支小苏律定用作出巡之用。每年由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奉持出巡各旗,但北不过黄河,南不出长城。
兴隆山的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今天已和大佛寺融为一体,既有成吉思汗的金身塑像,也有道教、佛教的塑像。当年,在兴隆山守护大汗灵柩的除了国民党宪兵排外,还有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每月初一的月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春祭,一直雷打不动。
榆中解放前夕,1949年8月13日,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塔尔寺,195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迎接成吉思汗灵柩代表团,将大汗灵柩迎回。
桥梁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