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王国维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进行评论,他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和西方哲学、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创举为中国美学以及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思路。他在作品中提出的“三种境界”尤其受到推崇。《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关于文学批评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
王国维生于1877年12月3日。他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职。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以下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治学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治学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工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申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不必说。那么,就像喝酒,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再是酒,而是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同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