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去世时,除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外什么也没给两个儿子留下,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结果是两手空空;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后来经过仔细琢磨,他们把匾合在一起,照着去做,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丰富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这则故事可见,勤俭节约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
今天绝大多数人都不缺吃,不缺穿,有些人就忘了应该勤俭节约。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浪费粮食的现象。也许你并未意识到自己在浪费,也许你认为浪费这一点点算不了什么。然而现实绝对不容乐观,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浪费是一种可耻的行为,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馆用餐时点菜要适量,不要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常在校园里拾垃圾,把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纸、冷饮罐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儿也不觉得难为情,反而为自己能挣钱而感到自豪。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要让八九岁的孩子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国著名喜剧演员戴维?布瑞纳中学毕业时,父亲送给他一枚硬币作为礼物,并嘱咐他:“用这枚硬币买一张报纸,一字不漏地读一遍,然后翻到广告栏,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闯一闯。”“有钱难买幼时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后来取得很大成功的戴维在回首往事时,认为那枚硬币是父亲送他的最好礼物。它使戴维懂得了生活的艰辛,衣食的来之不易。
奢侈浪费必会遭受谴责,甚至身败名裂;勤俭节约必会受到尊崇,甚至成就大业。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奢侈浪费和勤俭节约的事例值得我们深思。
晋代王济,字武子,娶常山公主为妻,被提升做诗中。他的父亲王浑,曾平了吴国,立下军功,做了尚书仆射。王济宗族门徒势力相当强盛,多有风流倜傥、豪迈直率之辈,豪气盖过当世。当时武帝亲自去王济家赴宴,宴席安排得极为丰盛。所有的东西都用玻璃器皿盛着,伺候女婢有100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蒸的猪很肥美,和一般的味道很不一样。皇帝很奇怪,就问是怎么做的。王济回答说:“是用人奶蒸的。”皇帝脸色很不高兴,没吃完就走了。
《唐玄宗天宝遗事》中记载,王元宝将金银叠起来造房子,将铜钱装饰花园的小路。当时人们称他家是财富的洞窟和屠宰场。过于奢侈的人,不能够忍受清贫的生活,而一旦这种财富失去,他们的灾祸也就来了。
晏婴出身齐国的世家,曾经辅佐3个君主,因为节俭勤勉而在齐国声名很大。吃饭时没有多少肉;妻妾不穿绸缎,祭祀先人的时候,猪肩盖不住盛器。
北魏的李崇担任尚书令,家里经常只吃炒韭菜和煮韭菜。李崇的一个门客对人说:“李令公一顿饭吃18种菜。”别人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门客说:“二韭十八。”听到的人哈哈大笑。
唐代芦怀慎,是滑州人,清廉节俭而且朴素,不求资产。唐玄宗时做费门监同平章事,俸禄发下来就给了亲戚旧友,妻子儿女却吃不饱,穿不暖。自己用的东西,只有一个衣袋。
……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湾省台北县新店镇。15岁那年,他来到嘉义当米店的小工,后来自办小米店、碾米厂、砖厂、木材厂等,积累了办企业的经验。1957年王永庆建立的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开始生产。王永庆采用“点点滴滴求合理”的精神管理台塑,取得成功,产业跨化学、木材、纺织等多个部门,被誉为“主衬台湾的第1大企业家”,1978年营业额达10亿美元,并进军美国,被美国石化界称为“不可轻视的劲敌”。
王永庆勤俭节约的作风也一直为人称赞。尽管王永庆在事业上飞黄腾达,但王永庆是绝不忘本的,现在作为台塑集团董事长的王永庆仍是一样的节俭。他的一条旧毛巾,一直使用了27年,一直舍不得扔掉,仍然继续使用。因为用得时间太长了,毛巾变得又破又粗糙,他的太太十分心疼他,拿了一条新毛巾想给他换一换,但他却说:“既然能凑合着用,又何必换新的呢。就是1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在吃的方面,王永庆也很少在外面宴请客户,一般都是在台塑大楼后栋顶楼的招待所内宴客。还经常采用“中菜西吃”的方式,让大家围在圆桌上,将个人盘子端出,由侍者个别分菜,一人一份,吃完再加,即卫生又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借用公款大吃大喝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塑集团内的职工食堂,也采取类似的自助餐形式,菜与饭都是自取,而且分量不限,可是舀到餐盘里的饭菜绝对不可以剩下或倒掉,否则就要受罚。王永庆还时常提醒厨师要节约能源,他说:“汤煮开以后,应立即将火关小,滚汤温度达到沸点以后,继续用火烧,那只是浪费电而已。”
在穿的方面,王永庆也十分节省。王永庆经常是实在有必要时,才去做一套西服,而不是像一般企业家一样,事先预备好几套西装。有一次,王太太发现王永庆的腰围缩小了,平常穿的西装显得不太合身了,特地请了裁缝师傅到家里给王永庆量尺寸,准备给他订做几套合身的新西服。没想到,王永庆却从衣柜里拿出几套已经很旧的西装,坚持请裁缝师傅把腰身改小就行了,而拒绝订做新的。王永庆认为:“既然旧西装还是好好的,改一改就可以穿了,又何必浪费去做新的呢?”
在行的方面,王永庆也处处节省。有时甚至出国出差都只肯坐经济舱,而不坐头等舱。到了目的地以后,也不愿住五星级宾馆,大多住在当地的台塑集团招待所里,就连外出时用的小轿车,也反对使用豪华车。
许多人都对王永庆在成为台湾大富豪以后,仍然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艰苦节俭表示不理解,但是王永庆对此却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
1975年元月9日,王永庆接受美国圣若望大学赠授博士学位的典礼上所说的一段话,就很发人深省。
王永庆说:“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的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自身的不足。而且,出生在一个近乎赤贫的环境中,如果不能刻苦耐劳简直就无法生存下去。直到今天,我还常常想到由于生活的困苦,也许是上帝对我的恩赐。”可见,刻苦耐劳不但是王永庆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促使他成功的主要动力。
处处以社会责任为己任的王永庆,也认为不论他的事业有多大的发展,都没有过奢靡生活的本钱。身处土地狭窄,资源缺乏的台湾的王永庆更是没有放弃传统的勤俭美德,处处以身作则,决不花不应该和不必要花的钱,他把这种勤俭朴素的作风带到了整个台塑集团。
人生感悟
奢侈浪费是一种可耻行为,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无论何时我们都要勤俭节约,贫穷时要勤俭节约,富有时更要勤俭节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富有,并且也会越来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