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稍许浏览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都与他们的勤奋好学分不开。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晋平公是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他晚年的时候想学一些知识,可是总觉得自己已经老了。有一天,他向乐师师旷求教说:“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很想学些知识,恐怕太晚了吧?”师旷回答:“晚了,为什么不点蜡烛呢?”晋平公没有听懂他的话,生气地说:“哪有为臣的这样戏弄君王的!”师旷说:“我怎么敢跟您开玩笑!我记得古人说过。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日出的光芒;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太阳升到天空时那样明亮;到老年还能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发出的亮点。蜡烛的亮光虽然微弱,但同没有烛光在昏暗中愚昧地行动相比较,哪一个更好一些呢?”晋平公点了点头说:“你说得真好!我已经明白了。”
范缜是南北朝的思想家,小时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过着穷苦的生活。他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开始在家自学了。18岁时,他成了乡里有名的“才子”。
有一年,范缜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先生,人品和学问都很好,我想到他那里读几年书,行吗?”母亲答应了。
范缜流着眼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30多天,行程500多千米,来到刘先生家。
当时,刘先生招收了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童陪伴,佣人伺候。看着范缜身上穿着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就经常在一块叽叽喳喳地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连个车也没有,穷光蛋。”
范缜假装没看见,也没听见,他深知,学好了,比吃好、穿好更重要。经过几次交谈,刘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生。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刘先生:“你的学生中,谁最有出息呢?”“范缜!”刘先生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吃的俭省,穿的寒碜,可将来最有出息的也就是他。”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进入中学后,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他把床的一条腿锯去一截,夜间每当睡梦中翻身,床就向短腿的方向倾斜或摇动,他每次被惊醒就起来读书。1933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这时王亚南正捧着一本书在读。他大声呼喊船员,让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一种现象惊呆了:王亚南已经在绳索固定身子后聚精会神地读书了。同船的外国人也投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啊!中国青年真了不起。”由于他的勤奋好学,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一生翻译出版了41部著作,发表了300多篇学术论文。
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3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隆冬,他顶着严寒,冒着风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10多万字的书,硬是被他抄录到手。
人生感悟
才华横溢、机智聪明、英勇果敢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但是,这些并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勤奋好学。要有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和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这样才会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