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将仇恨的锁链拴在敌人的脖子上,那么锁链的另一端,就会牢牢拴在你的脖子上。
——爱默生
生活的经验告诉人们,不管理由如何,仇恨总是不值得的,潜留在内心里的侮辱,永难平复的创伤,都能损坏生活中的许多可爱的事物。人们被锁在自己的苦恼之渊里,甚至无法为别人的幸运而愉快。仇恨就像毒害血液、细胞的毒素一样,影响、侵蚀着人的生命。
有位朋友曾接到一封爱发牢骚的亲戚写来的信,他说:“我永远记得,我新婚的嫂嫂和哥哥在我生日的那天一同外出旅行,而没有对我说一句祝贺生日的话。”这句话的言语之中就埋着仇恨的种子,而这通常也是毒害你身体的毒药的种子。
据研究显示,头痛、消化不良、失眠和严重的疲倦等,是怀恨的人常有的生理症状。某医学院曾做过一次调查,报告中说:“与心情较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经常进医院。”医务人员所做的试验显示,患心脏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劳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劳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压的原因,莫过于外表好像很安静,内心却在经受着强烈的怨恨的煎熬。怨恨甚至会造成意外事件,交通问题专家说:“发怒的时候永远不要开车。”
与仇恨情绪作战的第一步,便是先要确定仇恨情绪的来源。如果能坦白地检讨,十次之中有九次,会发现其来源是很接近于自己这方面的。忽略自己的缺陷与弱点,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人们总会把自己的短处变成别人的错处,而后加以无以名状的仇恨。例如,在每一桩离婚案件中,几乎很明显的,所谓无辜的一方往往并不如其所描述的那般无辜。
“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说,“我们自己的过错好像比别人的过错要轻微得多。我想,这是由于我们完全了解有关犯下错误的一切情形,于是对自己多少会心存原谅,而对别人的错误则不可能如此。”
仇恨的根由发现了之后,务须尽全力去对付之,第二步要做且是最有效的事便是忘记它。有理智的人并不仅以把宿怨掏干为满足,他们还经常用新的梦想和热诚填进他们生活中的洼地。据心理学家说,人们不能同时拥有两种强烈的情感,既要爱又要恨,那是不可能的。仇恨大部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要想忘记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之后,你会发现在这个世界,善意总是多于恶意的。一所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种真正以友谊待人的态度,65%~90%是可以引起对方友谊的反应的。因此,人们常说:“爱产生爱,恨产生恨。”
古印度有一个国王叫做长灾王,他在与临国交战时被俘。临刑前,长灾王嘱咐王子“不要冤冤相报”,随即从容赴死。
王子历经劫难获得释放,他无时无刻不想替亡父报仇。于是他乔装成老百姓,混到邻国国王身边当差,准备伺机报复。过了不久,由于他表现出色,深得国王的信任,复仇的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有一天,国王带着这位王子外出打猎,在归途中,国王觉得很疲倦,便躺在树下休息。
这时候,王子拔出预藏匕首,抵住国王的脖子。正想置他于死地,忽然想起父亲临终时所说的话,一时之间犹豫不决。
不久,国王醒了过来,王子未能达成复仇的目的,遂坦白地将心中的念头告诉了国王。
国王听了长灾王临终的遗言,深受感动。不但向王子坦陈自己的罪过,并且将长灾王的国土归还给这位王子。从此以后,两国之间的怨恨终于解除了,永久和平共处。
心怀仇恨寻求报复,虽然可以使自己的恨意消除,但这只是暂时的解脱,接踵而来的是仇恨的不断循环。许许多多怨恨,因为含有浓厚的敌意,所以无法消除。因此,必须先化解敌意,仇恨才能消失。但是,世人往往忘不了仇恨,反而被仇恨冲昏了头,甚至不惜任何代价要与仇人同归于尽。
唯有原谅对方的愚蠢,才能使我们常保心灵清净。当我们心中生出恨意的时候,应该将恨意转化成对自己的磨练。
受到别人的欺侮,不妨安慰自己:“你尽量打击我吧,那只会使我增强信心!”
别人的非难,是上苍赐与的磨练,也是一种恩宠,我们不但要坦然接受,而且心中要存感谢之念。
孔子说:君子无所争。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是讲礼让而得。
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便会怨恨你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