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眼界、教育智慧及教育理想与追求。美国国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这一报告中指出:“今天一个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办得更好。”如果现在还是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显然是缺乏现实意义的。教师应该借助计算教学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他们在获得计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计算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计算,而要着眼于让学生体会计算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经历计算策略的探索,感悟计算思维的魅力,真正发挥计算教学的育人价值,从而使学生在获得计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和谐发展。
2.计算教学的课堂设计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样的课堂上,“纯粹的计算”成了核心的内容,计算教学的目标围绕知识点,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这种反复操练、强化记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生命化教育理念下计算教学的教学设计要注重“激活积极情感,关注生命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
让我们以生命化教育的行动去追求、去创造、去构筑生命化的数学课堂,充分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设计有意义的活动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生必须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获得发展。但是,教学不能让学生感受太多的困难、挫折和焦虑。因此,教师既要创造一定的难度又要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帮助,使学生能够克服困难并有喜悦感。在教学中,既要化难为易,使学生能够在较为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有难度的内容;也要化易为难,在看似浅显的内容中体会深刻的意义,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发展。对教师而言,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学生能够理解的、有意义的活动,实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可能有的困难是进行教学的前提。美国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过:“在具体情境中,比如,在学习数学当中学生对数值的概念的理解和操作,重要的是要感受到某个具体的学生有什么具体的困难。这个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点的意义?这个孩子对带小数点的数字有什么样的印象?这种概念是否模糊而容易忘记?这个孩子在形成什么样的理解?数学课本常常小心翼翼地将数学逻辑结构简化和按顺序排列成可传授的心理结构。可是课本撰写者所提供的心理过程,实例和练习有时候令孩子更难理解那些数学概念。有经验的数学教师了解这一点,当孩子们对数学概念和操作形成自己的理解时,他们比较敏感。因此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必须懂得怎样把孩子们现有的理解联系起来,何时督促孩子们进行理解,何时只传授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或者何时传授学生简便算法。机智意味着对孩子的理解过程、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很敏感。只有当教师掌握了孩子的理解过程时,才会明白怎样把新的概念传授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自己用某种方式去努力弄明白教师的意思。可以说,只有当教师站在孩子这一边,他或她才可能知道他们能一起走到哪里,怎么样才能到达那里。”
在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多以抽象的文字、公式来表述。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文字是没有意义、难以理解的,因此需要教师对抽象文字进行转化而使学生理解文字表述的意义并进而掌握文字表述本身。
一位教师教《田忌赛马》时,根据学生的探究欲望做了精心的设计,课堂上教学起来就非常顺利,避免了因对内容本身不理解而带来的学习障碍:
在“导读板块”新课引入时,我准备了六张纸牌,分成两副,一副是红牌10、8、5,另一副是黑牌9、6、3。在讲清比赛规则后,我邀请学生到讲台前边和我玩牌。第一位学生在想赢心理的驱使下选了红牌,他先出,结果输了;第二位学生换了黑牌和我比,结果也输了。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我用挑战的口吻说:“比两次了,都是你们输。不服气的同学,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赢我?”有一个学生举手:“我持黑牌,可是我有一个要求。”我说:“什么要求?”
“您先出。”他说。“为什么让我先出?”
“因为按排序对应,红牌每一张都比黑牌大,黑牌要想赢,就得您先出。”这个学生用6对我的5,用9对我的8,用3对我的10,结果2:1赢了我。面对异常兴奋的学生,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总结自己的发现。有的说:“输赢和牌大牌小没有什么关系。”有的说:“谁先出谁就难赢。”学生亲历了或输或赢的比赛过程,已经初步感悟到牌的大小与比赛结果的关系以及比赛结果不确定的原因。与学生玩纸牌的游戏情境,把课堂教学的意图和痕迹隐蔽了起来,将传统意义上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异化”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情境。学生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视界。
于光远先生讲过一个他的中学数学课的故事。这个故事原是说明老师如何通过教学体现科学精神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位数学老师恰恰是做了大量的精心的设计,从而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沟通。
有一天老师抱着一捆纸和尺来到教室,然后他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和一把尺。我看了那纸是很普通的信纸,上面什么东西都没有。我莫名其妙,不知道他想干什么。发完以后,老师就讲话了。他说:“现在我给你们每人一张纸和一把尺,可是我不知道你们手上那张纸的面积准确地说究竟有多大。你们手上的纸,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一样大,可是认真量过之后,你们就可以知道它们有大有小。它们的面积是有差别的。你们量过和计算好之后,把纸的面积和本人的姓名写在纸上,然后和你座位旁边的同学交换,互相检查,把检查结果也写在纸上。最后由我来评定谁量得准确。”
接着老师随便问一位同学,“你打算怎么个量法?”那位同学回答说:“这很简单,先量长和宽,然后把量得的长宽相乘,不就是这张纸的面积吗?”老师对他说:“你没有量,怎么知道我发给你的那张纸是长方形,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公式来计算这张纸的面积?你那张纸也许是平行四边形,也许是不规则的四边形,如果不是长方形,你那样去算就不对了。我刚才不是说要量得准确吗?你那样去量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当老师向那同学提出问题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都注意着听。我一面听一面想,假如老师问我,我会同那位同学一样地回答。因此老师对那位同学最后讲的那些话,对我也是一个教育。我明白了要运用某个几何学定理来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先要弄清楚你面对的是不是那个图形。可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一到实践中就忘记了。原因是平常不要求准确,现在提出了准确的要求,就不知道该如何了。其实很简单,只要先量一下你手中那张纸的四条边就可以了。不过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下面的事也不简单。
接着同学们就开始动手去做老师要大家做的作业。我正埋头量纸的时候,老师走到我的身旁,看了我一阵子,又讲话了。并且要全教室的同学暂时放下正在做的事听他说话。他拿起我的那把尺,并举起,指着尺的两头说:“你们看,这尺的两头是有磨损的,不只一把,所有的尺都会有这个问题。你们看,用这把有磨损的尺子怎么能够量得准确?”我从他的手中接过那把尺一看,它的两头果然有磨损,而且已经磨圆了;不是平的。老师接着说:“量东西要准确,不能用磨损的头,要用尺的中间的某一条刻线对准纸的一头。再对准尺的另一头。仔细看看它对的是尺上的那个刻度。而且针对我把尺平放着去量的做法说,你这么量也不行,尺有厚度,如果你的眼睛的位置不同,那么看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你的尺要立起来量。立起来,眼睛稍微偏差一点不太要紧,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听他这么一讲,我才知道简单地用一把尺量长短,也有这许多讲究。
可以说,从内容上来说,这是一节简单容易的数学课。当然,正因为简单容易,所以学生会想当然的、不假思索地去操作;而教师则恰恰抓住了学生的这个特点,从简单处、从容易被忽略处人手,通过严谨、精密的设计使学生理解不简单的道理,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在这节课上,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断进行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应是备课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一堂课下来,肯定有可取之处,针对当时备课的初衷,或者在教学的环节中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课堂中又是怎样灵活机动的,都可以作为教后反思写出来。
所谓教后反思也称课后备课,即教学后对教与学活动的思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课程资源是否整合,对未预见言行是否处理妥当,问题设置是否有意义,情境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它属于教师的原认知能力问题。教后有何感想、心得,教学应作哪些调整等等都是反思的内容。
教后反思是教师对新课程学习、鉴别、开发、利用、追踪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总结改善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同开发、创造课程资源活动的小结、思考;教后反思也是教师成长、成熟的必要实践和标志。
我们来看一位教师经过教后反思所写的案例:
在实施《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唱游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我们看一个例子:
一、学习内容
小学一年级(水平一)《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
二、学习目标
1.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歌舞中做基本跳跃的动作。
2.学生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三、教学设计
让每个学生通过唱中游、游中练感受到愉悦,在愉悦中初步掌握“单踏双落”简单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片段介绍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1)课堂常规(略),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
(2)小游戏,利用头饰扮演小动物,随音乐跟教师一起跳舞。
2.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1)跳跃: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
(2)唱儿歌→进入情景→探究学习→自主学练→知识技能评价。
(3)学生唱—唱—编—编—跳—跳—练—练—评—评,掌握技能。
3.激活思维,拓展能力
(1)小游戏:齐心合力抬轿子,创编各种跳的方法。
(2)唱儿歌+分组游戏→能力拓展→创新能力评价。
(3)学生唱—唱—创—创—评—评,展示创编内容。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
(1)放松:听音乐师生共同舞蹈。
(2)小结:师生共同讲评。
上例中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头饰创设情景,运用唱游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创,使学生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乐趣;设立的教学步骤,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唱一唱,练一练,创一创,评一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亲自体验各种活动的感受;创设情景方法新,心理满足兴趣浓,把儿歌和体育教材有机结合,构成了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较具常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巧妙地采用“小游戏+儿歌”的形式,用音乐贯穿全课,使学生更早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点缀(提示),使动与静、张与驰、快与慢有机地结合。
在实施《单脚起跳,双脚落入“沙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地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通过想象进行各种创编练习。教师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选择地练习,进行自我风采展示,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的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有位学者说:“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生命存在将索然无味。”要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课堂,让每个孩子快乐成长,教师的预设宜“简单”。当然所谓的“简单”,并不是“随意”,更不是“可以取消”,而是教学设计不宜太繁杂太琐碎,因为在现实的课堂中,孩子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过程必定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因此教案的预设宜粗线条化,在提炼好教学主线后,抓重点、轻一般,留主干、去枝叶。只有摒弃纷繁的预设,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张扬,课堂才能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的精彩!
我们先来看一堂课堂实录:人教版第六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例1~例6》
教材介绍:这节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笔算除法》例1~例6(包括用整十数除、用四舍法试商、用五入法试商),按照正常进度这些内容至少需用3个课时进行教学。
(一)反馈课前先学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在自学《笔算除法》例l—例6时,都有哪些发现呢?
生:我发现以前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现在的除数是两位数。
(师板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生:我发现都是从高位除起。
生:计算顺序和以前一样,都是“除—乘—减—比”。
生:商都是一位数。
生(急切地):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比如被除数很大,如500÷10,商就是两位数。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其他同学同意吗?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都比较大,计算越来越难。(其他同学的笑声)
师:那有没有把你难倒呢?
生(骄傲地):没有!
师:真棒!同学们,那你们在自学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呢?
生:为什么现在做除法时,要把除数“四舍”或“五入”?
生(手举得高高的):我知道,那样比较简便。
师:为什么呢?
生:把除数“四舍”或“五入”后,除数就变成一个整十数,比较好试商。
师: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笔算时,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法变成整十数,口算就不用呢?
师(有些不解):你能举个例子来说一说吗?